【摘要】我國資產證券化監管部門很多但是很分散,這樣建立統一的法律來規范資產證券化市場發展顯得尤為重要。在不斷完善法律法規的同時,我們還應該放寬限制,簡化證券化審批程序,豐富資產證券化業務,讓更多的機構能參與其中。
【關鍵詞】我國資產證券化 現狀 問題 建議
一、我國資產證券化發展現狀及問題
(一)我國資產證券化發展歷程
1.始于1990年以后的探索階段。三亞開發建設公司,可以說是我國資產證券化的首例,發行了以土地為標的投資券,早期對不良資產的探索存在很多阻力,系統的不完善很難滿足投資者的投資需求,
2.2005-2008加速發展階段。國家開發銀行采用私募方式發行次級檔債券,在銀行間債券市場采用公開方式發行優先級債券。第一期“開元”項目于2005年順利展開。在此之后中國建設銀行作為發起機構,中信信托投資有限公司作為委托機構。
3.2011-2013年試點擴大階段。我國資產證券化自2008年之后陷入止步階段。2012年我國資產證券化再一次步入了正規,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開始重新辦理。2012年5月份,財政部、銀監會和中國人民銀行聯合發布了文件《關于進一步擴大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有關事項的通知》,隨后證監會陸續發布了《證券公司資產證券化業務管理規定》和《證券公司客戶資產管理辦法》,這些文件都能起到規范我國資產證券化發展的積極作用。
4.2014-2015常規化發展階段。2014年我國證券市場全年累計發行各類證券總額為118750億元,同比增長27%。2015年,我國資產證券化市場發展明顯提升,市場發行成為普遍情況,規模不斷擴展,創新產品積極涌入,流動性顯著上升,受不斷增加的基礎資產類型的影響,大類基礎資產自然形成。
5.2016年至今企業和信貸ABS快速增長階段。2016年,我國企業ABS首次成為了發行量最多的品種,這是企業ABS第一次超越信貸ABS占據了證券化市場最大比重,是2015年的2倍。資產證券化市場延續快速增長態勢,爆發式增長。
(二)我國資產證券化現狀
1.試點范圍不斷擴大。我國資產證券化交易最開始以離岸形式進行交易,2005年正式啟動試點,2014年后期步入高速度發展階段。2017年2月標普全球評級報告中明確顯示一項大概率事件,中國資產證券化市場將成為最普遍的融資方式。
2.市場規模范圍不斷擴大。截至2018年3月29日,資產證券化市場ABS產品累計發行1714單,發行總規模35,884.07億元,存量規模18,158.19億元。信貸ABS產品占發行總規模的51.75%,占存量總規模的33.92%。企業ABS產品占發行總規模的45.23%,占存量總規模的61.22%。
3.發行利率出現分化。2017年信貸ABS收益率穩中有降,下半年債市整體發行利率下降,市場波動性強,年底信貸資產證券化發行有所上升。2018年一季度整體保持平穩,總體看信貸ABS發行利率呈波動式小幅上升。優先級發行利率和夾層及發行利率存在利率分化,兩者的趨勢基本相同。
4.資產證券化市場仍以高信用等級產品為主。2005年資產證券化產品初次進入我國市場時,AA+級和AAA級信用等級高的產品占大比例。2014年以來,信用等級多樣化,無論是信貸ABS產品信用等級,還是企業ABS產品信用等級類型更加豐富,但近年來資產證券化仍以優良產品為主。
5.市場流動性進一步提升。ABS市場的整體換手率水平遠遠低于債券市場,換手率水平對我國資產證券化市場有一定的制約作用。就2017年全年資產證券化市場發展分析顯示,流動性大幅度上行,現券結算量和換手率同比增長都高于2016年,這也說明我國ABS市場發展在不斷完善。
6.消費金融ABS占整個資產證券化市場的比例較高。目前消費金融ABS占整個資產證券化市場的比例較高,其中汽車抵押貸款和個人消費貸款ABS占比最大,從2013年開始上升,2016年到2017年激增,2017年汽車抵押貸款和個人消費貸款ABS占比高達38%。
(三)我國資產證券化的問題
1.資產證券化的基礎資產單一。我國資產證券化開啟首批試點時間較晚,時長偏短。一直以來,我國對基礎資產有著嚴格的要求,信用等級幾乎都在AA+以上,這直接造成了我國資產證券化基礎資產比較單一。
2.政府干預色彩濃。中國資產證券化市場還不是很完善,還在試點期未建立好完備的規章制度,ABS市場自由度不高,政府有權控制發行額和發行人并隨意停止資產支持證券發行的審批,明顯地法律法規不完善、監管力度不夠、評級機構沒有說服力等,因此在資產證券化市場上,我國商業銀行缺乏積極性。
3.資產證券化的法律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國僅僅有《信托法》、《破產法》等相關不大的法規政策,從未頒布針對證券化市場對策法律。我國由于不規范的監督和管理,導致市場主體行為和投資者權益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威脅,上層建筑始終落后于經濟基礎的發展。目前我國資產證券化產品有很大潛力,規模不大但市場發展空間大。
二、對我國資產證券化發展的建議
(一)加強資產證券化基礎資產多元化
從國際經驗來看,信用等級高的優質資產適合證券化資產,主要是因為具有資產量大、同質性高、現金流可測等特點。產品的多樣化可以更合理的使用資金以及有效分散風險合理,其實更加注重產品的設計,就會有很多資產都適合證券化。
(二)協調資產證券化監管
美國改善了證券化市場的評級方法,銀行業之前僅憑評級機構進行風險評估,而忽視了內部評估。而在新《巴塞爾資本協議》資產證券化主體框架,把內部風險評級加入體制,由此監管體制不斷完善。我國對自己的要求不斷加強,建立了屬于自己的內部評級體系,風險管理信息系統以及相應的風險管理數據庫。
(三)建立科學完善的資產證券化的法律體系
雖然我國證券化試點從2005年就開始了,但卻未頒布一套屬于自己的法律法規來規范資產證券化市場業務。我國資產證券化監管部門很多但是很分散,這樣建立統一的法律來規范資產證券化市場發展顯得尤為重要。在不斷完善法律法規的同時,我們還應該放寬限制,簡化證券化審批程序,豐富資產證券化業務,讓更多的機構能參與其中。
參考文獻:
[1]孫月平.我國資產證券化業務會計處理的優化策略[J].財經界(學術版),2016(09):37.
[2]楊農.中國企業債券融資:創新方案與實用手冊[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5.9.
[3]高銘,洛桑扎西,高雅婷.我國信貸資產證券化發展研究——現狀、問題及對策[J].現代管理學,2017(03):35.
作者簡介:譚睿(1994-)女,漢族,籍貫:遼寧省新金縣,學歷:在讀碩士研究生,單位:黑龍江大學,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