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行軍
【摘要】隨著我國老齡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多,年齡結構老化的問題日益嚴峻,這將給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沉重的負擔。而合理開發和利用低齡老年人力資源卻能給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低齡老年人力資源有著相對于其他人力資源的獨特優勢,幫助低齡老年人參與社會勞動,既可促進老年群體生活的豐富化、健康化,又可有效緩解我國人力資源供給相對不足的矛盾和社會養老的壓力。本文從人口老齡化的角度分析了我國低齡老年人力資源開發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并提出了相關對策建議。
【關鍵詞】低齡老年人 人力資源開發 可持續發展
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日益嚴峻,世界各國已普遍受到其對社會和經濟產生的影響。雖然人們已經深刻認識到人口老齡化在當前以及今后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但關于應對老齡化問題的辦法和措施還需創新推進,提上日程。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了“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的要求。這使得老年人群體得到國家的進一步關注,體現了國家對老年人群體的重視。目前,從世界范圍來看,無論是在體量上還是增速上,中國人口的老齡化的特征都是最凸顯的。若放任或不采取有效措施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現狀,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多,將會打破各年齡段人口在結構上的平衡,產生勞動力不能有效供給和養老壓力加重等問題,這也會給我國社會勞動生產率和經濟增長速度帶來嚴重影響。而對低齡老年人力資源的合理開發卻能有效緩解我國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相關問題。通過低齡老年人群體自發,國家鼓勵,社會支持,就能使得低齡老年人力資源得到廣泛而又有效的利用。同時,這也促進了我國勞動力的多元化。低齡老年人是社會的寶貴資源和財富,我們應拋棄老年人只應被贍養和安享晚年的傳統觀念。在物質、精神生活改善,人均壽命延長,醫療科技發達的今天,低齡老年人仍大有可為,國家和社會應大力開發這一獨特資源,發展銀發經濟來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弊端,以緩解社會和家庭的養老壓力并最大化地實現老年群體的自身價值,帶動我國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低齡老年人力資源開發的必要性
(一)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需要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數據顯示,2018 年年末全國大陸總人口139538萬人,其中:0-15歲(含不滿16周歲)24860萬人,16-59歲(含不滿60周歲)89729萬人,60周歲及以上24949萬人,占全國大陸人口比重17.88%。這是此數據自統計以來中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首次超過0-15歲的人口。預計到2050年,我國老年人口將達到4.8億,將近占全球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在社會經濟發展中,除人口總量對勞動力數量起著絕對影響作用之外,總人口的年齡結構也對勞動力數量產生著重要影響。假設人口出生率相對不變,則老年人口的持續增長必然會給國家帶來勞動力短缺的問題。在新常態背景下,相對增加特殊領域具有專業性和經驗豐富的生產性人口,是促進國家經濟發展轉型的可行之法,而積極開發低齡老年人力資源就是緩解人口老齡化壓力的重要途徑。低齡老年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越充分、越廣泛,就越能進一步提高其他生產要素的開發和利用效率,進而推動社會和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
(二)減輕養老壓力,實現自我價值
目前,我國多數地區顯現出“4-2-1”的家庭模式,即便實施了二胎政策,短期內對老齡化問題的改善也不會立竿見影,更何況普通家庭迫于生活壓力或個人意愿也不太愿意生二胎。如今,人們生活的質量得到改善,生物技術和醫療水平也不斷提升,人均壽命不斷增長。按此現狀發展下去會有更多離退休的低齡老年人加入消費性人口行列,進而導致老年撫養系數不斷增高,這無疑會加重社會和家庭的養老壓力。在老年人身心狀態允許的情況下,對低齡老年人力資源進行開發,變消費性人口為生產性人口,讓其重返崗位或重新參與社會勞動,不僅能減輕社會和家庭的養老壓力,降低社會撫養比,還能使老年人增加收入,改善物質、精神生活,從而更好地貢獻社會,重新找回社會尊重感和價值存在感,實現老而有為。
二、低齡老年人力資源開發的可行性
(一)勞動力供需層面可行
在勞動力供給層面,一是由于我國經濟一般的家庭占多數,為分擔家庭經濟壓力,掙取更多的收入,老年人愿意繼續從事勞動。二是如今的老年人普遍比以往的老年人有更豐富的理論知識儲備和實踐經驗,他們有更高更豐富的生活追求。如果不尊重低齡老年人參與社會勞動的意愿,則不僅無法滿足低齡老年人實現自我價值的需求,也使得低齡老年人力資源得不到有效利用,白白浪費。因此,我們應合理利用老年人力資源,既讓他們能發揮余熱,又讓他們能享受老年生活的樂趣。在勞動力需求方面,雖然我國勞動力市場總體上處于供大于求的局面,但在某些領域特殊性、專業性的勞動者仍然缺乏,而這些特殊、專業的勞動者大多為經驗豐富的老年人。因此,對于低齡老年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二)低齡老年人身心狀態可行
過去,由于生活條件和醫療技術所限,人均壽命不高,又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尊老愛幼成為社會普遍共識。因此,人們把老年群體定義為弱勢群體,應當予以愛護。隨著時代進步,人們生活的質量得到改善,生物技術和醫療水平也不斷提升,使得人均壽命延長,健康狀況得到改善,大部分處在退休年齡的老年人對繼續參與社會勞動仍然充滿熱情。同時,老年人也希望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支配老年時間,通過服務社會來實現老有所為。反過來通過再參與社會活動也能促進低齡老年人身體和心態的健康發展。
三、促進低齡老年人力資源開發的對策建議
(一)完善相關法律制度,營造良好的社會參與環境
低齡老年人力資源的開發需在政府和有關部門立法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下進行,推進相關法律制度的訂立并積極落實,從根本上推進低齡老年人力資源開發,從而避免開發的自發、分散和無序狀態。各省市可在 《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基礎上,推行適宜當地發展、操作性更強的低齡老年人力資源開發相關法案,以保證低齡老年人參與社會勞動的權益。同時,政府還應宣傳“積極老齡化”人才資源觀念,既宣傳低齡老年人“積極老齡化”能改善其經濟條件,生理狀況和實現自我價值,又勸導社會接納低齡老年人力資源有益于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從而營造良好的老年人社會參與環境。
(二)推進老年教育事業,促進老年人再就業
以“活到老,學到老”價值理念為指導,為低齡老年人群體營造適宜的社會環境及條件,使其能接受到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知識技能,以此來不斷提升自己,為低齡老年人再就業奠定基礎。在教育的渠道上,既可讓各類學校開放圖書館、設施設備和相關課程等資源,又可通過社區、社會組織對低齡老年人進行技能培訓,以此為低齡老齡人終生學習提供便利支持。通過政府和社會對低齡老年人終生教育的積極鼓勵和幫助,讓低齡老年人根據自己的優勢和偏好再次回到工作崗位,可以使社會人力資本存量得到提高,考慮到低齡老年人的身體條件和健康狀況,各用工單位應安排適宜的工作種類及任務量或適當縮短其工作時間,進而讓低齡老年人更好地繼續為社會做出生產性貢獻,促進我國經濟社會效益的進一步提升。
(三)鼓勵老齡人參與社區服務,發揮余熱
對于身心狀況不符合再就業要求或不愿意再就業的低齡老年人,我們應讓其摒棄傳統觀念,鼓勵有精力、有經驗、身體較健康的低齡老人積極參與社區活動,讓每一位老年人都在老年群體中自立互助,互相關愛,發揮余熱。同時,倡導“以老養老”的服務制度,讓低齡老年人服務高齡老年人并計算服務時間,換取高齡后自己享受其他低齡老年人為自己服務的時間?!耙岳橡B老”的服務制度,不僅方便老年群體之間的交流和需求理解,使低齡老年人發揮余熱,找到社會價值感,還能有效緩解我國護理人員短缺的壓力。
老年人力資源是我國一大重要資源,其對緩解人口老齡化壓力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政府和社會應當重視這一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積極探索解決低齡老年人力資源開發困境的渠道和辦法,避免這一資源的浪費,從而促進我國社會與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趙書敏,楊沛然.非首都功能疏解背景下北京市低齡老年人力資源開發研究[J].老齡科學研究,2017,5(09):3-16.
[2]杜海蓉.我國老年人力資源開發困境及出路[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8(21):109-111.
[3]關琰珠.關于挖掘老年“人口紅利”資源的思考與建議[J].廈門科技,2018(03):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