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愛華
摘 要:歷史故事蘊藏著豐富的歷史信息,且生動形象。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合理運用故事資源,可以培養學生的歷史使命感,提升學生的歷史素養與能力,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教師應以故事為引導,將學生帶入課堂學習;通過故事教學,解決教學難點;挖掘歷史故事,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關鍵詞:故事教學;初中歷史;教學方法;歷史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5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21-0080-01
中國歷史綿延數千年,孕育了優秀的中華文化,歷史教師應有效引導學生進行歷史學習,培養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增強學生對于中華優秀歷史文化的認識。傳統歷史教學存在著極大的限制性,教師只是照本宣科地教學,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容易使學生對歷史學習失去信心與熱情。以故事教學法進行課程的講解,可以有效提升課堂活力,增進學生的理解。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合理使用故事教學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本文就故事教學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進行論述。
在歷史教學中,課堂引入尤為重要,一個好的課程開端,可以奠定課堂教學的氛圍,從而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無味的課堂引入,不僅無法集中學生注意力,還會給學生接下來的課程學習帶來阻礙。因此,在課堂教學開始階段,歷史教師可通過故事引入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和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在課程學習中尋找答案,從而提升學生課堂學習的效率。例如,在“秦統一六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首先從歷史背景講起,并通過重要的戰役或者事件吸引學生的眼球,如圍魏救趙、紙上談兵的故事等,先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并在故事結尾處讓學生通過課程學習了解為什么秦最后會統一六國。在這樣的故事教學引入中,教師能夠有效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激發學生對于這門課程的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經常會出現一些概念性的知識,這類知識容易記憶但不易理解。因此,在進行這些教學難點的講解時,教師可通過故事教學法將其轉化成具體的形象,從而深化學生的理解。在故事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在對某一概念進行解釋時,采用比較有針對性的事件,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和記憶。通過這種有針對性的故事教學,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可以更加深入,再面對類似問題時就能夠舉一反三,解決問題。例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指在形式上保留封建社會國家機關及主權所有,同時在經濟、政治、文化上受到外國控制與壓迫的社會形態。對于學生來說,概念非常容易記憶,但是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態卻很難體會。這時,教師可引入故事:一個生活在上海的人去集市買布,有中國的土布和外國的洋布,土布20文一匹,洋布5文一匹,質量都很好,如果你是那個人,你怎么選擇?教師可讓學生通過這個故事思考:為什么中國人要買洋布?買完洋布后有什么后果?學生通過思考,就會發現:資本主義列強入侵中國后,封建經濟逐步解體,資本主義經濟得到一定發展。雖然國家在形式上保持獨立,而實際上政治、經濟都被帝國主義國家控制。通過有效的故事引入,學生對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理解就會更加深入,從而有效地提升了歷史素養。
在傳統歷史教學中,教師往往是課堂的主角,只注重知識的講解和教授,對學生的學習感受漠不關心,造成學生對學習產生厭惡情緒。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積極轉變角色,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利用故事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歷史知識去探尋歷史故事,并鼓勵學生弄懂這些故事的背景、原因、結局等,讓學生主動發現歷史,重新審視歷史。通過主動思考和學習,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會更加牢固,從而提高歷史學習積極性。例如,教師可以組織“民間故事我知道”活動,讓學生搜集一些歷史故事,進行探討研究比賽。在比賽準備階段,教師可讓學生準備這些歷史故事的材料,深入探究這些歷史故事的合理性。學生想要贏得比賽,就會主動對故事發生的背景、原因做很多資料查閱,不僅有效豐富了歷史知識,而且提升了歷史文化素養。
總之,教師要充分利用故事教學法的優勢,通過課前引入與課中應用,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解決歷史教學中的重難點,進而讓學生發揮自身能動性進行歷史知識的學習,深入理解歷史的深刻內涵,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紅順.歷史微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黑河教育,2018(09).
[2]林輝彬.故事化教學模式在初中歷史課中的應用分析[J].中學教學參考,2018(34).
[3]黃燕.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以八年級教學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8(20).
[4]吳慧娟.歷史故事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研究[J].成才之路,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