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婧 夏菊蘭 王志瑤
【摘要】當今時代,人類社會已歷經了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的發展過程,邁進了生態文明的更高發展階段。同樣,旅游業也經歷了原始自然觀光直至掠奪式開發給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再而回歸生態旅游。近年來,漢陰縣鳳堰古梯田景區明確將生態旅游業擺上產業發展的主導地位,生態旅游發展勢頭和氛圍十分良好。本文基于生態文明視角下的研究鳳堰古梯田生態旅游發展,期望該研究能夠為鳳堰古梯田景區的發展提供參考,早日實現生態旅游。
【關鍵詞】鳳堰古梯田景區 生態文明 生態旅游
1相關概念
1.1生態文明的概念
生態文明是人類以保護和建設美好生態環境前提下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的總和,是貫穿于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過程和各個方面,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明進步程度。
1.2梯田景區概念
梯田是在丘陵山坡地帶沿等高線方向修砌的條狀階臺式或波浪式斷面的田地。中國早在秦漢時期就開始有梯田,在丘陵地帶積種植水稻,解決了糧食問題。現在梯田則成為一種旅游性資源,具有較好的觀賞性,因而成為集中于休閑體驗旅游,生態綠色旅游,民俗文化旅游,休閑度假的旅游景區。
2鳳堰古梯田景區概況及現狀分析
鳳堰古梯田景區位于漢陰縣漩渦鎮,景區面積38.78km2,是現今秦巴山區考古發現的面積最大、留存最完整的清代梯田。該景區是我國北方第一個以天然山水為依托,以古梯田為內容,以民俗風情為陪襯,保護和展現了傳統農耕文明生產方式的開放式景區,景區開發以綠色生態資源為優勢,以生態觀光為基礎、以休閑娛樂為主題。景區的開發和利用,對保護文化遺產和水利風景資源,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具有重要意義。
3鳳堰古梯田景區資源分析
3.1優越的自然風光
鳳堰古梯田位于陜西省安康市漢陰縣漩渦鎮黃龍村、堰坪村。鳳堰古梯田憑借得天獨厚的地形地貌特點,集“山水、農田、村寨”為一體,集中展現了該梯田壯美、雅致、奇趣、清新的自然風光。景區生態環境優美、梯田密集,水源充足,空氣濕潤。景區周邊森林公園動植物資源豐富,植被茂盛,仍然完好地保存著自然生態的原始風貌,對旅游具備較大的吸引力。
3.2古樸的民風民俗
陜南漢陰縣,地處中國秦嶺南北過渡地帶,縣城居民多是明清時期的湘閩贛皖等地的移民,南北融合,東西薈萃,互相滲透借鑒,各種地域文化在這里碰撞融合、沉淀,形成了獨特的民風民俗。漢陰文化受多方影響,使得民間文藝呈現出形式多樣、品種繁多、色彩斑斕的形式。
4鳳堰古梯田景區發展現存問題
4.1經濟基礎薄弱,政府支持力度不夠
漢陰縣地處秦巴山區的偏僻地區,屬于國家級特困縣。漢陰縣目前經濟總量較小,全縣經濟水平較低,景區資源開發保護所需經費主要是政府財政撥款,資金有限,不利于大規模投資旅游景區。其次,景區收入來源依靠門票收入,兩者遠遠無法滿足景區經營所需資金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當地的旅游發展。
4.2基礎設施不完善
首先,交通設施不完善,漢漩公路山路崎嶇、坡多,路面狀況較差;從市里到景區沒有旅游直達專線車,旅游通達性較差;游客常常被無序的車輛拒載或多付費等狀況,極大地影響了景區的形象;其先,景區設備設施老化,安全防護措施不完善,容易引起景區安全事故,影響景區的正常經營秩序;此外,住宿餐飲酒店,衛生環境狀況差;再次,景區通訊、醫療、安全設施建設不足。
4.3服務有待提高
人才的缺乏導致管理不到位,景區工作人員自身知識儲備較少,多是聘用當地居民,受教育程度低,服務人員缺乏專業培訓,服務意識淡薄,讓不少游客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4.4知名度不高,未能融入到全國旅游大區域
從地理位置看,安康安康位于南北交匯的秦巴山區,南部有長江三峽景區,東部有湖北神農架自然保護區,北部有古城西安,西部有三國漢中,使安康旅游處在非優勢區域內,難以成為吸引周邊旅客的重要旅游目的地。鳳堰古梯田景區的游客主要以安康市本地的客源為主,反映出景區宣傳力度小,范圍不夠廣、主題形象不夠明確等問題。
5鳳堰古梯田景區對策分析
5.1政府提高關注程度,加大資金投入
政府應對鳳堰古梯田景區發展生態旅游做出整體布局和統一規劃,鼓勵綠色產業的發展。第二,制定完善的生態旅游幵發及發展的相關法規,建立有效的制度體系。第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為生態旅游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優質服務,促進生態旅游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第四,加強景區間合作,切實融入安康市山水休閑度假地和漢陰三大旅游區范圍內,相互合作共同開發精品。
5.2政府加大投資力度,完善景區基礎設施
在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政府應該更加重視旅游公共服務方面的合理規劃,加大資金支持,實行統一規劃路線,拓寬并建立等級化道路,減緩坡度,開通從市區到景區的旅游專線車,嚴格管理旅游巴士收費標準,加強景區間交通聯系,規劃旅游交通管理。在景區接待服務設施方面,政府做好景區的協調服務,突出旅游公共服務中的旅游景區、旅游信息和旅游咨詢等環節,在新建的公共建筑中增加旅游公共服務設施和游覽通道,逐步完善旅游公共服務配套設施。
5.3培養高素質服務人員,建立健全景區服務質量標準
首先,實施各種惠民政策和降低人才引入標準,大力開展人才引進工作。其次,加強對當地服務人員的培訓,提高專業服務技能,增強對生態旅游和景區服務的認識。再次,加強當地的基礎素質教育,為打造文明城市奠定良好的基礎。加強旅游市場監督,全面提升旅游服務質量。總之,要不斷提高服務人員意識,讓他們積極主動為游客服務,促進景區長遠發展。
5.4發揮政策引導作用,努力提升景區旅游知名度
加大對旅游景區的宣傳,除了傳統的媒體營銷方式外,還應積極組織旅游局和旅游企業,建立并完善旅游網站體系,開展“微信公眾平臺”,也要積極參加各地舉行的旅游資訊會,開展旅游宣傳活動,如漢陰油菜花文化旅游節,三沈文化節,三月三商業交流會等,快速提升旅游形象和知名度。
參考文獻:
[1]張蜜.中國古代梯田的起源與發展[J].農村·農業·農民(A版),2015(05):58-59.
[2]曹雪利.漢陰鳳堰梯田保護與利用模式研究[D].西北大學,2013.
[3]韓喜紅.安康民俗旅游品牌營銷初探[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5(03):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