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秀輝
摘? 要:扶貧、助貧工作得到了國家財政部門的重視,加大了對扶貧和助貧工作的財政支持。但是現階段我國社會仍存在貧富差距大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財政部門在為扶貧助貧工作提供資金支持的同時,還需要做好資金績效審計,從而在真正意義上發(fā)揮財政撥款對解決貧困問題的作用,緩解地區(qū)貧富差距。
關鍵詞:財政部門;扶貧資金;績效審計;工作現狀;改進策略
近年來,各級政府不斷加大扶貧攻堅力度,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的撥付規(guī)模逐年增長,為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戰(zhàn)略舉措提供了物質保障。然而,扶貧資金在使用過程中的效率低下、資金冒領、擠占挪用、截留滯留等問題也逐漸凸顯,如何全方位提升扶貧資金審計質量,更好地把控扶貧資金的使用效率越來越受到各級政府審計部門的關注。
一、當前財政扶貧資金績效審計存在的問題
目前,理論界對財政扶貧資金績效審計構建科學有效的評價體系尚未形成共識,實務界也未形成關于具體實施流程的標準范式。扶貧資金績效審計領域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績效觀念不強
客觀來看,地方政府審計人員多為財務會計專業(yè)出身,知識結構相對單一,對扶貧資金績效審計涉及的社會、環(huán)保領域的知識掌握相對缺乏,從而很少把績效審計作為獨立的審計項目安排實施,而重點做財務收支審計,目光多集中于被審計單位的會計憑證和會計賬簿,注重扶貧資金收人、支出和結余情況的合規(guī)合法性與真實性。審計方法仍在財務、資金的框架范圍內,技術方法的多樣性與靈活性不夠,雖然在常規(guī)的財政財務收支審計中會涉及到績效問題,但其經濟性、效率性、效果吐等方面的整體分析和科學評價都有所欠缺,導致財政扶貧資金績效審計工作效果差強人意。
(2)缺乏科學、全面、有效的評價指標體系
科學嚴謹、合理可行的扶貧資金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是實施扶貧績效審計的基礎,是判斷財政專項扶貧資金使用效果優(yōu)劣的標尺,而我國目前尚未搭建統(tǒng)一的、完善的評價指標框架或體系,致使各地審計人員缺乏相應的標準來評價財政扶貧資金績效。有的審計部門選取指標時往往以經濟效益為主,財務指標多而非財務指標少,多關注于資金的收支及結余情況與資金的短期效益,而忽視了社會效益、環(huán)境效益等其他方面。又如在具體的審計方法土,定量分析較少,多側重于定性分析,審計人員的主觀因素過多導致審計結果缺乏客觀性與公正性。
(3)實務操作性有待提升
績效審計在我國起步較晚,目前尚未頒布有關績效審計評價的準則或指導文件,財政扶貧資金績效審計也缺乏具體的操作范式。當前部分學者也在試圖完善財政扶貧資金績效審計評價體系,但考慮到區(qū)域差異、項目差異的復雜性,部分指標設計的靈活性與可變性不足,實際工作中數據收集成本也較大。例如,一些指標的設置十分專業(yè),但在具體運作中,數據采集與統(tǒng)計日徑各不相同,難以統(tǒng)一劃分標準,致使無法對各地區(qū)的審計結果進行橫向比較。
二、財政扶貧資金績效審計工作改進策略
針對上述問題,結合自身工作實踐經驗認為,具體的財政扶貧資金績效審計改進策略如下:
(1)強化績效意識
對于績效審計評價工作重要性認識不足會直接影響扶貧資金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和審計實踐的開展。開展扶貧資金績效審計,不僅可以使有限的公共資源發(fā)揮其最大效益,實現公共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發(fā)揮財政扶貧資金的最大功能,而且能夠保障和推動國家各項扶貧政策與制度措施的有效落實,惠及廣大貧困人日群體。除此之外,開展扶貧資金績效審計可以有效支持我國扶貧工作的開展,提高政務工作的公開性與透明度、提升政府運作效能、減少腐敗現象的發(fā)生。
(2)構建完善的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應該在遵循財務審計評價的基本原則之土,按照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及環(huán)境效益相結合、長期與短期績效相結合、公平與績效相結合、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等原則,制定統(tǒng)一的、全面的、靈活的財政扶貧資金績效審計評價標準,便于不同地域之間的財政扶貧資金運行績效進行橫向審計評價。由于牽涉領域廣、制定過程相對復雜,因此構建該評價體系需要大量的社會實踐和極強的理論知識,地方政府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還應充分考慮到地域特色,要因地制宜,避免出現一刀切的情況,在中央政府設立的評價體系基礎土,地方審計機關可結合本地經濟、社會、扶貧開發(fā)進度以及環(huán)境狀況,補充設計符合地方實際情況的標準與指標,確保評價標準規(guī)范有效并促進財政專項資金真正能發(fā)揮其積極作用。
(3)加大審計結果公開力度,提高審計水平
一是提升財政扶貧資金績效審計工作報告的質量,保證審計信息反映的及時、有效,從而提升財政扶貧資金績效審計結果的利用效率。二是堅持財政扶貧資金績效審計公告制度,實現扶貧資金審計結果公開工作的規(guī)范化、制度化、常態(tài)化、法治化發(fā)展。三是提升扶貧資金績效審計結果的利用水平,通過各種方式加強審計單位部門和紀檢監(jiān)察部門、司法機關的溝通,保證財政扶貧資金績效審計建議的充分落實。
三、結束語
由于優(yōu)化財政扶貧資金的績效審計質量是一項系統(tǒng)性工程,還應結合大數據平臺與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積極探索和創(chuàng)新財政扶貧審計新思路和新方法。同時,還需要強化審計人員培訓,提高審計人員專業(yè)素養(yǎng)和大局意識,推動審計人員由專業(yè)型向復合型轉變,更好地勝任績效審計工作崗位。
參考文獻
[1]宋新瑩.財政扶貧資金績效審計工作現狀及改進策略[J].行政事業(yè)資產與財務,2017(7):27-27
[2]寇永紅,呂博.財政扶貧資金績效審計工作現狀及改進措施[J].審計研究,2014(4):19-22
[3]尉詠梅.探究財政扶貧資金績效審計工作現狀及改進措施[J].財經界(學術版),2015(1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