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芃芃


【摘要】通過對梅西安《圣嬰二十默想》中宗教性、旋律性和節奏性的綜述以及對第十樂章的作品結構及音樂主題的進一步分析,深入挖掘了這部作品的思想性、旋律性及結構特點,并結合自己的演奏經驗談了獨到的演奏拙見。有助于從理論上更好地理解這部偉大的作品,從而進一步提高演奏水平。
【關鍵詞】梅西安;《圣嬰二十默想》;宗教性;作品結構;主題;演奏
【中圖分類號】J624.1?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法國作曲家、管風琴家及音樂教育家奧利沃·梅西安(Olivier Messiaen)(1908-1992)是當代最具影響力的音樂大師。他一生共出版了包括歌劇、管弦樂、室內樂等多種體裁形式在內的61部音樂作品,其中14首鋼琴作品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
梅西安終身信奉天主教,宗教性題材貫穿了他音樂創作的始終。從1931年開始,梅西安連續在教堂擔任了55年管風琴師,并創作了大量宗教性的音樂作品。《圣嬰二十默想》就是他最重要的宗教題材的鋼琴獨奏作品,創作于1944年,由二十個幅度變化很大、壯麗、新奇的樂章組成。這套樂曲和聲大膽、音色豐富、節奏多變、旋律極富表情,是20世紀最偉大的鋼琴詩篇之一。
一、《圣嬰二十默想》綜述
梅西安在《圣嬰二十默想》的樂譜序言及唱片序言為解讀作品提供了直接的參考。
“凝視馬槽里的嬰兒——主耶穌的眾多眼睛,這是對這些眼睛的默想。那是從難以表現的天主的眼睛,至一層層地重疊的愛的教堂的眼睛,歡樂的圣靈之不可思疑的眼睛或圣母如此溫柔的眼睛,然后再是天使們的、博士們的,又非物質性之創造物或者象征性創造物(時間、高度、沉默、星、十字架)的眼睛。幻想是通過這些眼睛而來的……”[1]
可以看出,《圣嬰二十默想》表現出梅西安虔誠的宗教觀,即天主教信仰。就連其二十個樂章也都是依據宗教數字暗喻來排列的。在《圣嬰二十默想》的樂譜序言中,梅西安列出了三個主題:上帝主題(Theme of God)、星星與十字架主題(Theme of Star and the Cross)以及和弦主題(Theme of Chords)[2]。出現在第二、第七樂章中的星星與十字架主題是單聲部的“線型主題”,在樂曲中梅西安常以八度重復的形式和多種變奏手法來增強音樂表現力。這一主題具有雙重意義,“星星”象征著基督的誕生,“十字架”則象征著基督的受難,兩者的結合,把耶穌的生與死聯結在了一起。上帝主題與和弦主題均是多聲部構成的。上帝主題帶有相對固定的節奏形態,在樂曲中多次出現,僅在第一樂章中就出現了十數次,在第五、第六、第十等多個樂章中也都以不同的形態出現。不同于上帝主題,和弦主題并無固定的節奏形態,四個和弦的順序時常被打亂,甚至為了將四個和弦減縮為兩個而讓八個音同時發聲。節奏上也并不拘泥,出現了多種變化。 星星與十字架主題、上帝主題與和弦主題除了各自都蘊含著特定的象征意義之外,還在作品的不同樂章、音樂的不同發展階段、結構的不同層次上循環往復、相互關聯,從而使作品表現出了統一性。
梅西安鋼琴音樂創作時期的突出表現是對節奏的應用,他在作品中采用了多種發展技法及音樂節奏素材。《圣嬰二十默想》可以說是梅西安節奏技法的“寶庫”。 他在唱片序言中談到這部作品中有7處應用了希臘節拍、節奏或詩句結構,如第四樂章中對希臘節拍的應用,第十、第十二樂章中對希臘節奏的應用,還有第十四、第十七樂章中對希臘詩句結構的應用等。 在第五樂章中,用到了第88、93、105號沙楞加德瓦整理的塔拉節奏,這三種節奏是梅西安最常用的印度節奏。在第十三樂章中還用到了第26號印度節奏[1]。
下面僅對《圣嬰二十默想》第十樂章《欣喜的圣靈的眼睛》進行一下重點的分析。
二、第十樂章《欣喜的圣靈的眼睛》淺析
樂曲的標題來自于梅西安對天主教義的領悟:狂熱的舞蹈,圣靈的激昂,令人陶醉的號角聲,耶穌為天主帶來了真福的喜樂……
關于這一樂章的曲式結構,梅西安在《對圣嬰二十默想的注解》一文中提到,樂曲共包含七個部分:
(一)東方舞蹈與素歌般的主題部分(A部、F部)
這一樂章從“東方舞蹈與素歌風般的主題”中開始(A部),采用了古老的“Bistropha”與“Tristorpha” ,整段音樂主要在低音區演奏,雙手相隔一個八度,16分音符看似自由地分成兩個、三個或多個一組,8分音符也不定時地出現,這些都使音樂具有了一種特殊的節奏感——仿佛是對某種經文的唱誦或是某種舞蹈的節奏。而向下快速的具有匈牙利風格的裝飾音,則帶來了明顯的“東方”風味。演奏時應把握念誦般的語言節奏,重音、長音等則更像一種語氣上的或是舞步上的強調,要注意體現其宗教色彩——更好地體會作曲家那顆虔誠與平素之心,盡量奏得簡單直接,而避免太多主觀感情和做作的表現。F部是A部的再現,雙手由單音改為相隔四度的雙音,左手以連續的十六分音符作為應和,兩手間的距離也擴大了,使音樂更加熱烈而有空間感,正如作曲家所指出的,這是鈸奏出的聲音,用來贊美永恒的上帝。注意演奏上依然要延續A部的韻律,切勿因為難度的加大而慌亂無章法。
(二)喜樂主題分析(四次出現在B、E、E部和CODA)
雖然梅西安沒有在唱片及樂譜序言中提到過喜樂主題,但他在樂譜中標示出了主題的名稱(Theme de joie),其中在第十樂章中喜樂主題就出現了四次。[2]
第一次出現在B部第34小節,采用無調號記譜形式,通過臨時變音記號使主題建立在bE大調上,以ff的力度奏出從屬音bB開始并結束在高八度屬音的旋律,在每一個音高上都使用重音記號,打破了節奏本身的強弱關系,另有一個使用隨機節奏型的類似鳥鳴的裝飾聲部。為更好地強調左手的每一音,應以斷奏的方式演奏,每音都應提起手腕,以手臂的重量來彈奏。右手應奏得明亮而敏捷。喜樂主題第二次出現在E部132小節,建立在bA大調上,以fff的力度奏出,主題旋律的基本形態保持不變,加厚織體層,增加了主題旋律結束前的三全音跳進。第三次出現在E部175小節,建立在bB大調上,以fff的力度奏出,是在第二次主題主題呈現的基礎上,向上大二度的移位進行。喜樂主題第四次出現在CODA的第218小節,建立在#F大調上,以ffff的力度奏出,融和了前面出現的因素。第一次出現的裝飾性因素,第二、三次出現的織體形態。綜合觀察這四次喜樂主題的出現,具有“起-展-合”的三部性特點。下面將喜樂主題四次出現時相關的音樂特征列示如下:
對比以上相關數據,通過音域的漸高、力度的增強(ff-fff-ffff),可以看出全曲以喜樂主題為貫穿因素,在整體上逐漸發展的邏輯性布局特點。從四次喜樂主題出現的情況來看,第二、三次的出現可以看作是主題原型的發展,通過力度的變化、織體層次的加厚以及三全音大跳的加入,使主題原型得以展開。喜樂主題的第四次出現融和了前三次的特性因素。但不管怎樣,喜樂主題的主旋律始終沒有改變,有理由將它的第一次呈現形式認定為主題模式,它是由單旋律組成的線性主題模式。四次主題的出現,具有“起-展-合”的不同結構功能作用。
(三)獵歌主題(D部)
“獵歌”主題來自于梅西安在樂譜上的標注——“如號角一般,如獵歌一般”。這部分是全曲的中心,也是樂曲的高潮,包含了主題與兩次變奏。這三個部分應彈得情緒越來越熱烈,奔騰感亦越來越強烈,仿佛是對世界的熱情贊美。第一部分(60~83小節)“獵歌主題”在左手以合弦的形式出現,右手的伴奏仿佛鐘聲般清越動耳,應奏得干凈、清脆,裝飾音的速度也應極快。每句結尾處雙手齊奏的三個和弦要著重強調,速度可略微放慢,之后高音區的“鐘聲”要在前一個和弦的籠罩之下。第一變奏(84~107小節)將雙手的角色互換,改為右手擔任旋律聲部,左手的伴奏聲部低沉有力,如從地底傳來。作曲家曾經表示,“這里是模仿浪漫派作曲家肖邦及其《前奏曲》中的第24首”[3]。句尾雙手錯位模仿的下行和弦,力度由p漸至ff,應有一種從天際墜落的感覺。第二變奏(108-131小節)雙手以交錯的方式共同奏出獵歌主題,氣勢更加恢弘,應奏得通透松弛,極有爆發力,每音都應有一種反彈的力量。在這一變奏中,旋律愈發棱角分明,柱式合弦的節奏變化,尤其是右手的節奏多在后半拍,使音樂的進行越來越激情澎湃,遠處的鐘聲依然回蕩著,附加音的三合弦與高頻使用的平行四五度音程,使音樂的進行光彩照人,散發出奪目的光輝[4]。
注釋:
①梅西安唱片序言(Olivier Messiaen,Integrale de loeuvre pour piano,Yvonne Loriod,piano,∑rato,1975).
②引自鄭中《梅西安鋼琴作品研究》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27-46,122-133.
③Olivier Messiaen,Traite de rythme,de couleur et dornithologie].Tome Ⅱ(Vol.Ⅱ).A-lphonse Leduc,Paris,1997. P468.
④引自任怡《論梅西安鋼琴套曲對圣嬰—耶穌的二十凝視中的宗教精神》.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0(3):69.
參考文獻
[1]梅西安唱片序言(Olivier Messiaen,Integrale de loeuvre pour piano,Yvonne Loriod,piano,∑rato,1975).
[2]鄭中.梅西安鋼琴作品研究[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
[3]Olivier Messiaen,Traite de rythme,de couleur et dornithologie[M].Tome Ⅱ(Vol.Ⅱ).A-lphonse Leduc,Paris,1997.
[4]任怡.論梅西安鋼琴套曲《對圣嬰—耶穌的二十凝視》中的宗教精神[J].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0(3).
[5]楊立青.真誠、高雅、純摯——梅西安的音樂語言[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0.
[6]鄭中.梅西安的鋼琴音樂創作[J].音樂研究,2005(4).
[7]牟琳.梅西安與他的《對圣嬰——耶穌的二十凝視》[J].鋼琴藝術,2007(1).
[8]簫慶瑜.梅湘.《二十個對圣嬰耶穌的注視》之研究[M].臺北:四章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
[9]楊立青.信仰、直覺與理念高度統一的世界——談梅西安的創作思想[J].人民音樂,198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