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音樂作為民族文化之風的體現,其能夠對學生的全面發展發揮出積極的作用。民族音樂教育具有非常高的教學價值。本文將對我國民族音樂教育發展的現狀進行分析,指出當前我國民族音樂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以此達到推動我國民族音樂教育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關鍵詞】民族音樂;教育;發展;現狀;思考
【中圖分類號】J607?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民族音樂作為我國音樂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我國音樂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不僅體現了我國多元化的民族特征,而且彰顯了我國豐富的民族文化之風。但是,當前我國民族音樂教育發展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音樂教育的發展正處于年輕態下,缺乏完善的音樂教育體系和與我國國情相符的音樂教育制度,使我國民族音樂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受到了限制。事實上,音樂作為一種引導學生形成正確審美觀、價值觀的教學科目,其對提升當代學生的審美水平,推廣我國民族文化特色具有非常大的積極作用。因此,民族音樂教師應加強對我國民族音樂教育的研究力度,打破我國民族音樂教育現行的守舊的教育理念及行為,不斷提高現學生的審美意識及行為,以此提升我國當代學生的人格水平及素養。
一、民族音樂教育的教學價值
音樂教育作為我國教學體系中的重要平臺,其也是我國美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高效的音樂教學活動,對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審美水平和完善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學意義。民族音樂作為我國音樂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具有非常高的教學價值。民族音樂因地域差異、文化差異,展現出多元化的音樂元素,極大地豐富了我國民族音樂教育。反之,不同的民族音樂種類會呈現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習俗、審美觀念、思想情感和價值取向,學習該類型的民族音樂,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該民族文化,豐富學生對不同民族的認識,進而豐富學生的情感,提升學生對各類音樂的審美能力。總之,開展有效的民族音樂教育活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情感抒發方式,還可以加深其對中國民族文化的認識,引導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民族觀念和中國傳統美德。
民族音樂教育作為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根本需要,其是現代教育發展過程中細致化、綜合化的必然結果。隨著我國音樂教育的不斷發展,音樂教育的規模越來越大,促使音樂教育逐漸細致分化為民族音樂教育和非民族音樂教育等不同類型,要求現代民族音樂教育者必須對民族音樂教育這種情感教育進行深入研究,對學生學習民族音樂中的表達方式、民族文化因素和民族音樂素養時的情感把握予以正確的引導。同時,民族音樂本身具獨特性,是我國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是傳承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力量。
情感作為一種特殊的教育方式,其不會受到人的智商高低、認識范圍的寬窄影響,其是一種特殊的感知型教育。通過情感的渲染,讓人們的情感得到升華,進而不斷地感染、升華、凈化人的內心,形成積極的心理狀態。民族音樂教育作為情感教學開展的主要平臺,其通過情感教學活動,運用音樂這種特殊的情感宣泄手段,讓學生從聲音中接收到更豐富的文化概念,體會到更豐富的文化精神。在不斷的感染和凈化中,促使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有效地提升,文化素養受到極大豐富,最終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學生,為我國文化事業注入新的血液。
二、我國民族音樂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在時代不斷發展下,民族文化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雖極大豐富了我國民族音樂教育的教學元素,但也給我國民族音樂教育的正確發展帶來了諸多不利影響,使我國民族音樂教育發展逐漸顯現出一些問題,限制了我國民族音樂教育的可持續發展。筆者基于當前我國音樂教育的基本國情,對當前我國民族音樂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簡要闡述。
(一)學生缺乏對民族音樂學習的動力
在時尚潮流的影響下,音樂的展現形式日新月異的更迭,給當代學生帶來了極大的新鮮感。同時,在互聯網的大環境下,學生的思維活躍度變高,在興趣偏好下,更喜歡自由奔放的流行音樂。并且,網絡環境的快速轉換,使現代學生的關注點停留在那些“新東西”,上,學生更喜歡追求新穎多變。在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時,那些新穎的、變化多端的流行性音樂、爵士樂更受到學生的偏好,相對于傳統古板的民族音樂而言,它們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使學生對民族音樂的學習興趣較低,缺乏學習民族音樂的動力。其次,現代學生對民族音樂缺乏正確的認識,給民族音樂貼上了“陳舊”“老套”“古板”等標簽,一聽到民族音樂就興趣缺乏,沒有真正體會到民族音樂的魅力所在。長此以往,就更缺乏對民族音樂學習的動力了。
(二)現代民族音樂教育的教學方式較為古板
在我國現代民族音樂教學活動中,不少教師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民族音樂教學方式比較單一,習慣沿用以往的講解形式(先講解、后欣賞),且教學方式較為單一,無法在課堂上有效吸引學生,滿足不了學生日新月異的教學需求和多元化的追求。甚至有部分民族音樂教師將民族音樂自身定位為“古典”“高端”“大氣”,與流行音樂那種“低俗”的東西應區別開來。使用新的教學方式進行民族音樂教育“玷污”了民族音樂,一味地通過理論知識講解的方式傳授民族音樂文化。這種呆板的教育方式、老套的教育方法大大打消了學生對民族音樂的學習興趣。
(三)大環境因素使得民族音樂教育沒有受到真正的重視
受我國教育大環境的影響,音樂學科在我國許多學生的學習生活中一直處于副科狀態(除了以音樂主科的專業性學生),很多大學學生的音樂學習甚至不計入學生的學分考核體系中。這樣,不少學生從意識上認為民族音樂是一門可學可不學的學科,缺乏對民族音樂的重視意識。同時,受其他學科學習壓力的影響,不少學生將學習精力放在專業學科上,認為民族音樂學科只要按時打卡就好。而以音樂為主科的專科學生,受我國全日制教學制度的影響,為了在學校修滿140個專業課學分,過于注重對民族音樂理論知識的學習。并且,在這種學分制度下,學生容易對民族音樂學習產生疲倦,使很多學生修滿學分而沒有從內心接受、喜愛民族音樂,沒有真正重視和喜愛民族音樂。
三、推動我國民族音樂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措施
為了有效解決當前我國民族音樂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推動我國民族音樂教育的發展,我國民族音樂教師應加強對民族音樂教育的研究力度,基于我國教育國情和新時代教學需求,提出推動我國民族音樂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一)彰顯民族音樂的魅力
民族音樂作為我國上下五千年文化的沉淀,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也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事實上,相對于流行音樂而言,民族音樂具有其自身獨特的魅力。教師在開展民族音樂教學活動時,應積極收集民族音樂文化資源,豐富民族音樂課堂元素,以不同民族的個性點為教學切入點,讓學生從未知的民族特征來提高對民族音樂的學習興趣。比如,教師在講解民族音樂湖南花鼓戲時,可以以湖南美食臭豆腐為切入點,告知學生,湖南不僅有臭豆腐,還有出名的花鼓戲,知名主持人汪涵更是多次在節目主持中演唱過花鼓戲名曲《劉海砍樵》。這樣的課堂切入方式,不僅以湖南特色美食為切入點,而且聊及了學生感興趣的明星,進而將學生的關注點切入到民族音樂花鼓戲上。這種從學生的興趣點展開的教學活動更容易使學生接受,也拉近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感,進而慢慢引導學生對民族音樂的喜愛,激發出學生對民族音樂的學習興趣。
(二)強化教師的綜合能力
為了解決我國民族音樂教育中教學方式單一的問題,教師應不斷加強自身的綜合能力,掌握更多的教學方式,積極運用新媒體、新教學理念進行教學活動,一以此提高民族音樂教育的吸引力。比如,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充分應用多媒體設備構建教學情境,通過自身的實際展示讓學生切身感受和體會到民族音樂的魅力。這種輕講解、重吸收的創新式課堂教育模式,可以大大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實際展示要求教師必須具備扎實的專業素養及深厚的演唱功底,這樣才能無誤地向學生展示出民族音樂的特性,才能讓學生認識到正確的民族音樂。另外,雖然我國民族音樂的表現形式較為多樣化,但是都比較注重旋律的邊線型,講究旋律的韻味處理,強調音樂的形散神不散。這對教師的音樂旋律掌控能力要求較高,需要音樂教師必須對音的高低、長短、強弱和音色等形式要素具有非常高的分辨能力。同時,還要求教師必須熟練掌握多種音樂表現手段,能在課堂上直接向學生表演絲竹、古箏等民族樂器,直觀地讓學生感受到民族音樂的魅力。
(三)積極組織各種民族音樂實踐活動
只說不做,嘴把式。為了讓學生能夠更直接感受到民族音樂的魅力,對民族音樂提起強烈的學習欲望。民族音樂教師還應積極組織各種民族音樂實踐活動,通過“理論+實踐”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比如,在學校內部組織民族音樂匯演活動、民族音樂知識競賽、民族樂器展示等活動,或者在社會中的博覽館開展民族音樂知識參觀活動,或者直接去少數民族地區學習當地民族音樂知識,掌握具有民族特色的樂器,通過實踐活動調動學生對民族音樂的學習激情。這些各種各樣的實踐活動能夠為學生構建出一個良好的民族音樂學習環境,讓學生身處一個愉悅的民族音樂學習環境。學生也可以在實踐活動中慢慢受到民族音樂的熏陶,不僅在無形之中認識到各種民族音樂知識,還能提高學生掌握民族音樂表演技巧的能力,實現學生整體音樂素養的提升。
四、結束語
總之,民族音樂教育作為我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部分,其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民族音樂教育具有非常高的教學價值。因此,民族音樂教師應不斷加強對民族音樂教育的研究力度,強化自身的民族音樂素養,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使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彰顯民族音樂的魅力。組織各種各樣的民族音樂學習實踐活動,讓學生對民族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達到提高我國民族音樂教學的目的,實現當代學生音樂素養的提升,為我國社會的發展培養一批審美價值高、文化素養高的接班人。
參考文獻
[1]張應華,謝嘉幸.我國當代少數民族音樂教育操作策略的探討[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12(3):36-44,4.
[2]米卓.淺談普通高校民族音樂教育的開展[J].音樂天地,2009(2):7-8.
[3]劉藝華.民族地區音樂教育研究--以民族院校公共音樂教育為例[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7(4):163-167.
[4]裴海青.音樂人類學視野下的民族音樂教育研究[J].黃河之聲,2017(16):30-31.
作者簡介:袁冬梅(1972—),女,河南南陽人,中共黨員,1999年畢業于河南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音樂學、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