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旅游業發展,旅游者的素質提高,旅游者的心理需求與目標呈現出不同的文化色彩,音樂作為藝術的重要形式,代表與產生著不同民族與國家的特色和魅力。防城港京族文化旅游對當地特色旅游具有宣傳、增加旅游項目和吸引游客的起到重要作用。本論文主要以防城港京族音樂為切入點,對京族旅游開發和音樂的價值開發提出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京族音樂;防城港;文化旅游;產業開發
【中圖分類號】J605?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音樂與旅游的有效結合,能夠實現旅游和音樂的雙贏。挖掘民族文化旅游產業,一方面保護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再者對民族文化的傳承有著重要的作用。京族是廣西特有的少數民族,也是我國唯一的一個海邊少數民族,目前京族主要集聚在中國大陸與越南交界處的巫頭、萬尾、山心三個小島,因該三島是我國56個民族之一的京族唯一聚居地,故習慣稱“京族三島”。而京族音樂文化已經成為防城港當地的特色旅游亮點之一。
一、防城港旅游現狀:勢態分析——SWOT分析法
從地理位置上來說是處于中越邊境地區,音樂資源頗為豐富,也是中國最大的海港之一,優勢資源可通過勢態分析法——SWOT分析模型了解京族文化和旅游資源,分析當地旅游開發的優勢與不足,為當地防城港旅游提供現實依據,推動京族音樂文化可實施和執行的相關意見和建議。
(一)競爭優勢(Strengths)
1.文化產業鏈優勢
主要以京族音樂與文化旅游有效結合為切入點,從文化旅游角度出發,挖掘京族音樂閃光點,邊境地區模式背景下京族音樂的有效融入,開發音樂文化旅游產業鏈有充足的資源優勢。
2.區域優勢
京族音樂文化旅游開發,擴大內外開放,內聯外拓的的重要交流平臺。通過對傳統音樂產業挖掘,開發邊境旅游,互通合作,活躍邊境旅游經濟,區域優勢得以充分的發揮。
3.邊境地域特色優勢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成,標志著邊境口岸、邊民貿易互市點日益繁榮,中越邊境逐漸成為全國經濟開發的活躍地帶。
4.音樂旅游的輻射優勢
邊境京族音樂旅游的快速發展,對于防城港城市建設、輻射其旅游服務、文化傳播與傳承、文化創意園、創新創業等輻射區域的發展有優勢。
5.資源特色優勢
防城港邊境地區旅游產業發展。防城港地處我國大陸海岸線西南端,背靠大西南,面向東南亞,是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核心區域和華南經濟圈、西南經濟圈與東盟經濟圈的結合部,防城港市總體旅游資源有土地、氣候、水、生物、海洋資源等獨特的資源種類,加之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從近幾年旅游人數可以發現防城港在旅游人數和收入上都呈現遞增趨勢。
(二)自身劣勢與不足(Weaknesses)
1.京族語言文化的銜接松滯
廣西民大赴我市開展京族語言調查促進少數民族語言保護工作的新聞中指出“京族語言文字是我國一種瀕危語言文字。作為全國京族唯一的聚居點東興市江平鎮,京族語言主要是山心、巫頭、萬尾、貴明等幾個村的人們經常使用,部分京族文字只有少許高齡老人知曉,語言保護刻不容緩,一定程度上增進了傳唱難度,旅客的體驗感與滿意感限制對京族文化的了解。
2.京族音樂文化旅游開發基礎薄弱
傳承與流變是對京族音樂文化最主要的保護方式,同時也是在當下視社會發展與文化觀念視域下的重要挑戰。針對京族音樂文化的研究大多在于獨弦琴、京族“哈節”、傳承與流變等方面,對于音樂與旅游資源的開展的有效整合,較少研究,其研究基礎薄弱,以及音樂資源賴以生存的土壤逐漸消失,大多在以情歌為例,以前的寮房對歌、訂親、迎娶等儀式都逐漸被取代,其文化底蘊所賴以生存的土壤隨之單薄。
(三)防城港京族音樂文化旅游開發的發展機遇(Opportunities)
國家、地方政策支持。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市長班忠柏在《中國旅游報》中寫到以邊境旅游試驗區批復為契機,打造全國邊境旅游“試驗田”,形成開放新格局。
結合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加快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推動旅游業從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從粗放低效方式向精細高效方式轉變,從封閉的旅游自循環向開放的“旅游+”轉變。
旅游品牌打造機遇。音樂文化旅游的有效開發,來源于音樂的傳播與宣傳,音樂旅游得以開展,也依賴于音樂的傳播和宣傳作用。音樂人物、音樂地點、音樂產業的打造,體現在旅游產品,以此產生音樂文化品牌。
(四)防城港京族音樂文化旅游開發的挑戰(Threats)
1.京族人口的外出流動,傳統音樂文化易受沖擊
京族人口在廣西不足3萬人,地處沿海對外開放的前沿,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在家務農人員較少,大多為老人和兒童在家中,隨之對外開放的凸顯,京族音樂易受外在文化影響,工業化進程加快與改變京族音樂文化賴以生存的方式和環境,傳統的京族音樂文化很容易受到沖擊。
2.京族音樂文化旅游缺乏整體規劃,可持續動力不足
京族音樂是防城港獨特的音樂文化,是其旅游發展的一大亮點,但目前處于分散、缺乏整體的狀態,未能較好的形成具有邊境特色的文化品牌,缺乏整體規劃,可持續性動力不足。
二、防城港京族音樂文化旅游產業開發創新路徑研究
(一)打造防城港特色音樂旅游品牌
音樂作為一種特色旅游資源,在國際上較多大城市利用音樂來打造城市形象,例如利物浦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開展披頭士音樂之旅,營造音樂城市氛圍,這既是一個典型的通過音樂資源來實現帶動旅游產業發展的案例。
廣西南寧舉辦的“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融文化、旅游、經貿為一體的綜合性大型節慶活動,以歌傳情,以歌會友。從本質上藝術節本屬單純的文化活動,但加之文化旅游元素使其提升了城市品牌,彰顯了“歌海”城市形象。
反觀防城港這座邊海城市,可以打造防城港文化旅游博物館、主題音樂旅游、印象港城、及定期舉辦民俗節目等音樂活動開展以打造和提升防城港旅游文化城市形象,結合廣西自治區成立60周年、改革開放40周年的契機,打造防城港的邊境地區音樂旅游產業發展,再者從邊境旅游產品、特色餐飲、文化演藝、農家樂、土特產加工銷售等聯動音樂旅游,加快體育小鎮旅游建設,提升馬拉松賽事服務,充分利用好京族“哈節”“三月三”開海節等文化品牌效應,節慶期間音樂系列活動。
(二)政府在觀念上重視、在政策上扶持、在行為上引導
1.由政府牽頭,加大資金投入,統一規劃,整合民族特色文化,展現民族特色魅力,可充分利用特色節假日平臺,定時定點演出,政府給予資金、政策上的扶持
政府支持下,加大宣傳,音樂博物館的建立,例如防城港科技館中各類音樂機的體驗就是較好的范例,防城港音樂博物館的建立,可以對民族文化、民族特色物品的匯集,或對防城港京族音樂博物館,對京族文化的產生、流變及發展,獨弦琴名人堂、音樂制作等,實現休閑、娛樂、教育、學習于一體的參與體驗的博物館,加強吸引力。
政府資金投入下,音樂主題公園的建立。以歌舞為核心的商業運營模式,民俗村的建立都能較好的以音樂為媒介,例如設立獨立的小空間來保留少數民族文化的原生態環境,使其不受影響在一個獨立的小空間內保留不受外界影響,讓旅游者親身體驗這里的少數民族的生活方式、生活習俗,接觸到不同的少數民族古老的民族文化,同時很好地增加防城港經濟收入。
(三)加強音樂旅游理論研究,讓其有據可依
盡管從某些角度上看,以音樂為目的的旅游在每朝每代都有,但從產業發展的角度和意義上,音樂還是屬于新生事務,這就需要音樂界不斷的去挖掘各地的寶貴音樂文化資源,對于頻臨消失的民歌、戲曲、防城港京族音樂的文化傳承上需加強創新的傳承方式,不能單純簡單地傳唱方式,或說簡單地收集與整理。
(四)挖掘京族音樂音樂資源,開發京族音樂產品
鼓勵發展音樂旅游資源,開發京族音樂附屬產品開發,例如在京族音樂的主打產品——獨弦琴。在獨弦琴方面,是否可以從簡單輕便、小板型的獨弦琴能夠讓旅游者快速的學習、體驗到京族樂器魅力。將音樂樂器定位為簡練、優美、便于掌握,能更好的來開發音樂產品。
(五)繼承與創新結合,科學開發傳統音樂旅游資源
京族音樂獨特的音樂文化內涵和民風民俗不斷的吸引眾多的消費者和旅客,在京族音樂開發的過程中,需注意傳承與創新的有效結合,積極探索消費者的內心需求,同時加大音樂旅游方面的宣傳,將京族音樂文化和旅游項目、旅游產品有效結合起來,設計優美的京族旅游線路。
(六)充分的利用好防城港的幾個“一”
“一枝花”“一夜情”“一根弦”“一姑娘”。一枝花即為防城港的特色之花——金花茶,國家一級保護植物之一;“一夜情”則為紅三魚,因被撈起來的壽命只能為24小時,因此被稱之為“一夜情”,魚肉豐富,食用價值高;“一根弦”則為當地特色的獨弦琴,京族古老的民間竹制樂器,2010年5月被列入傳統音樂項目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姑娘”即為紅姑娘,是東興三寶之一,200多年的植被歷史,是中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利用好防城港幾個一充分發揮旅游特色。
三、結語
音樂文化資源是地方文化的時空藝術,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旅游將成為二十一世紀世界旅游業發展的主流,音樂文化旅游,結合防城港邊境地區特點京族音樂文化的有效開發,將京族音樂為旅游開發媒介,以音樂資源為基礎,音樂旅游業也是音樂產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京族音樂旅游資源的發展不僅對京族音樂的有效保護與創新,同時也促進防城港旅游市場的健康持續發展,將防城港京族音樂文化旅游開展的“有聲有色”。
參考文獻
[1]唐嫚麗.音樂旅游開發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 2008(5).
[2]張燦,張倩蕓.中越邊境線上的京色音聲——廣西京族音樂文化研究的中文文獻綜述[J].北方音樂,2016(15).
[3]王璐.文化創意產業背景下舟山音樂文化旅游的發展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17(2).
[4]葉峰.新時期京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J].音樂時空,2015(14).
[5]張燕燕,符玉梅.海南黎族音樂旅游資源開發的SWOT分析[J].城市旅游規劃,2018(8).
[6]諶春翠.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旅游開發研究的現狀與思考[J].音樂傳播季刊,2016(3).
作者簡介:龔紅梅,女,湖南常德人,現任廣西財經學院專職輔導員,畢業于廣西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專業:音樂與舞蹈學,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