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萍



中圖分類號:F713? ?文獻標識碼:A
內容摘要:科學評估城市商品交易市場的業態適應性,對促進城市流通業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36個重點城市為樣本,實證分析了我國城市商品交易市場的業態適應性變遷過程及其影響因素。研究表明,我國城市商品交易市場的業態適應性總體處于不斷提升狀態,業態適應性發展態勢良好,而且在空間上表現出一定的塊狀或帶狀集聚特征。從影響因素來看,人口集聚、收入水平、農業和服務業水平、基礎設施水平、信息化發展能力等都是影響城市商品交易市場業態適應性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提升發展城市商品交易市場的戰略選擇方面,應將這些方面的因素予以充分考慮。
關鍵詞:城市商品交易市場? ?業態適應性? ?影響因素
引言
商品交易市場作為一種重要的商貿服務形態,對一個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貢獻。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商品交易市場已逐步進入成熟和轉型時期,未來不斷向現代化、國際化發展。我國許多城市的商品交易市場發展迅猛,特別是一些重點城市內部專業市場發展取得矚目成績。但是,由于缺乏科學、統一的規劃,商品交易市場布局不合理、重復建設嚴重、空置率高等問題,難免造成資源浪費、影響環境,對城市的發展帶來一定負面影響。為了保證城市商品交易市場穩定、有序發展,首先應對當前城市商品交易市場的發展現狀及趨勢有一定把握,其中業態適應性是一個重要指標,科學研判城市內部商品交易市場的業態適應性,有利于把握商品交易市場發展與經濟社會環境之間的協調性,對城市商貿流通業乃至整個經濟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國內關于商品交易市場的研究主要體現在商品交易市場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商品交易市場的發展方向等方面。如李守偉、何建敏(2011)研究了商品交易市場發展對經濟轉型升級的影響效應;陸立軍、鄭小碧(2011)研究了專業市場和產業集群之間的互動機理;王超賢(2015)研究了專業市場內部流通體系的效率邊界與未來發展趨勢。柳瑛(2017)根據CAS理論,研究了專業市場的演化與變遷。但是,無論國內還是國外,對于城市商品交易市場業態適應性的研究較少。Michael(2011)通過研究發現,大型零售市場的業態適應性與該地區的文化價值、意識形態等有關。陸立軍、張友豐(2014)的研究表明了創新是我國新型專業流通市場提升業態適應性的關鍵動力。盡管這些學者在商品交易市場業態適應性方面得出了有關結論,但是就研究方法而言,大多是理論闡釋或個別案例分析,鮮有系統定量分析的研究。因此筆者認為,通過系統的定量方法,研究有關城市商品交易市場的業態適應性,是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的。
我國城市商品交易市場業態適應性評價
(一)評價方法
商品交易市場的業態適應性,就是一個地區商品交易市場的發展與當地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程度。適應性越強,則表明商品交易市場的運行質量越好。為了對城市商品交易市場的業態適應性進行定量評價,本文設定指標為:商品交易市場業態適應性指數(簡稱業態適應性指數)。近幾年,我國許多城市規模顯著提升,目前全國已有70個城市列入大中城市。但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本文選取我國統計局公布的36個重點城市作為樣本,時間序列為2006-2017年。
為了評價業態適應性指數,本文選取12個指標:億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場的數量、億元以上綜合市場的數量、億元以上專業市場的數量、總攤位數、市場成交總額、批發市場成交額、零售市場成交額、總營業面積、單位營業面積成交額、常年營業數量的比例、封閉式經營數量的比例、商品交易市場從業總人數,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最終得到綜合性指標,作為業態適應性指數。主成分分析模型設計如下:
(二)各大城市商品交易市場業態適應性結果及比較
首先進行KMO檢驗和巴特利特球形檢驗,得到KMO值大于0.5,說明適合進行主成分分析;巴特利特系數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數據之間關聯性較強,更適宜進行主成分分析。
對上面提及的12個評價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得到主要公因子的特征根以及方差貢獻率,結果如表1所示。根據表1結果可知,主成分分析得到的公因子中,特征值最大的前三個公因子,其累計方差貢獻率就已超過80%,即前三個公因子就已經解釋了所有指標信息的80%以上,因此本文選擇這三個公因子作為綜合變量,進行商品交易市場業態適應性評價。根據特征根結果和因子得分矩陣(從略),加權計算得到最終的評價結果如表2所示。
首先,從時期上縱向比較來看,大部分城市商品交易市場的業態適應性指數都表現出類似線性的增長或者波動型增長的趨勢,如上海、杭州、廣州等城市線性增長趨勢明顯,北京、昆明等城市波動型增長趨勢顯著。其中,上海市商品交易市場的業態適應性指數從1.168提高到4.382,提高幅度達到2.75倍;杭州市商品交易市場的業態適應性指數從0.462提高到2.030,提高幅度超過3倍;廣州市商品交易市場的業態適應性指數從0.268提高到1.736,雖然2017年流通市場業態適應性系數仍不是非常高,但該指數的提升態勢非常迅猛。
北京、昆明兩市流通市場業態適應性指數則明顯表現出正負交替的波動態勢。與此同時,也有少數城市商品交易市場的業態適應性指數呈現一定的下降趨勢,例如呼和浩特、海口、深圳等。其中,呼和浩特和海口兩市流通市場業態適應性指數在2006-2017年期間都為負值,兩市的流通市場業態適應性極差,而且仍然有惡化趨勢;而深圳市的流通市場業態適應性指數在2006年僅為0.183,到2017年為0.035,未來有可能轉為業態不適應的狀態。
縱向比較可得出綜合結論:我國城市商品交易市場的業態適應性總體上表現為穩定提升的特征,也就是說我國城市商品交易市場的發展勢頭良好,更不會有專業市場趨于消亡之說。
其次,從城市之間的橫向比較來看,我國城市商品交易市場的業態適應性表現出較強的地區分異性。從表2中的數據可以看出,我國城市商品交易市場的業態適應性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見圖1,以2017年為例,商品交易市場業態適應性最高的5個城市分別為上海、杭州、北京、寧波和重慶,業態適應性指數分別達到4.382、2.03、2.02、1.891和1.856;而業態適應性最低的5個城市分別為廈門、西安、西寧、海口和呼和浩特,業態適應性指數都低于-0.6。作為沿海較發達城市的廈門,其商品交易市場的業態適應性居然在全國主要城市中處于后端位置,這個結果確實讓人感到驚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