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會 于善波
摘 要:赫哲族生活在我國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交匯構成的三江平原和完達山余脈,集中居住于三鄉兩村,即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八岔赫哲族鄉、雙鴨山市饒河縣四排赫哲族鄉、佳木斯市敖其鎮敖其赫哲族村、撫遠縣抓吉鎮抓吉赫哲族村,現有人口5 354人,是我國人口最稀少的民族之一,赫哲族的歷史十分悠久且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自古以來,赫哲族堅持以打獵和捕魚為生,形成較單一的經濟結構,雖然在建國后逐漸由漁業轉化為以農業為主的多元化經濟結構,但結構不合理、農業設施較薄弱仍然是阻礙其經濟發展的桎梏。因此,赫哲族應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脫貧攻堅背景下,以民族文化精神為中心,以精準扶貧為戰略方針,調整經濟結構,提升民族整體素質,同時傳承特色民族文化,實現與其他民族共同建成小康社會的美好愿望。
關鍵詞:精準扶貧;赫哲族文化傳承;經濟發展研究
中圖分類號:F327.8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19-0029-02
引言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經濟快速發展,其中最受各界關注的就是中國各少數民族的經濟發展情況。本文以赫哲族為例,分析赫哲族的經濟變遷過程及其對民族經濟發展的影響,并結合赫哲族的傳統民族文化,遵循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脫貧攻堅戰略,對其在未來道路上民族文化傳承方式、經濟發展方向進行思考。
一、赫哲族經濟發展方式的變遷
赫哲族曾從事以捕魚獵獸為主體的漁獵經濟。自清代以來,受不同時期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社會發展階段的影響和制約,以下將分別從狩獵、漁業和農業三項活動來分析赫哲族的經濟發展方式變遷。
1.狩獵經濟活動的變遷。早年赫哲族生存的重要方式就是狩獵。清朝初期,貂皮成為國際市場上風靡一時的商品,社會上對貂皮等細毛皮的需求量陡然增加,赫哲族人進而使用狩獵產品與商人交換日用品,商品交易逐步發展起來。由于貂皮受到中原地區人民的肯定,赫哲族每年都會通過以物易物的形式出售上千張貂皮,而經過多年的積累,這種模式為赫哲族奠定了堅實的發展基礎。清末民初以來,大量人口從其他地區向三江平原進行遷移,尤其是20世紀50年代,10萬官兵進軍三江平原,在人跡罕至的千里沃野上開墾荒地,進而導致三江平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由于人口的過多進入導致三江平原的生態環境失衡,國家開始在這里實施“野生動物保護政策”,這一政策的出現導致赫哲族人民賴以生存的狩獵生活就此結束,貂皮再也無法從這里走向全國。
2.漁業經濟活動的變遷。隨著大量人口的到來導致三江平原的生態環境發生了變化,國家出臺相關政策后導致赫哲族不能將狩獵作為生存手段。而自新中國成立之后,漁業的經濟不斷發展,為赫哲族人民重新照亮了希望,漁業從原本的次要地位一躍成為重要支柱產業,帶動了赫哲族的產業發展。當地人民販賣魚產品并用魚產品交換日常生活用品,漁業幾乎成為了赫哲族家庭的全部經濟來源,形成了赫哲族單一的漁業經濟形態。改革開放之后,漁業生產繁榮發展。然而在20世紀90年代初,由于人們長期對漁業無節制的開發,造成了濫捕濫撈現象。而隨著工業的不斷發展,三江地區的漁業也開始遭到破壞,赫哲族的經濟基礎逐漸衰退。
3.農業經濟的變遷。由于赫哲族地區漁業資源大幅減少,無魚可打,赫哲族人的生活水平不斷下降,當地政府帶領赫哲族人民開始轉型開荒種地,農業為赫哲族人民解決了生存的問題。
進入新世紀以來,赫哲族群眾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積極開發資源,促進經濟發展,從過去的傳統經濟發展方式與如今市場經濟進行對接,從而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經濟發展之路。
二、赫哲族經濟發展方式變遷對民族經濟發展的影響
從赫哲族經濟發展的歷程我們可以看到,人類生存的基礎在于與自然資源的相互合作,而人類的經濟活動又會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自然資源。以赫哲族為例,早期赫哲族人所依賴的狩獵經濟和漁業都取決于自然資源,隨著時代的變化逐漸轉變為農業,而后又從農業發展處多種經營方式。雖然每一次赫哲族的轉變都有利于當地的經濟發展,并提高了當地人民的生活質量,但同時暴露出的一系列問題也值得我們深思。
1.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群眾收入波動。盡管赫哲族產業結構進行了多次調整,但就總體情況而言仍然不夠合理,其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赫哲族產業結構中種植業占比較大,其中以水稻、大豆以及玉米為主要生產方向,但農作物受市場因素影響較大,導致很多農作物銷售困難,人們的收入水平受這種因素的影響起伏較大。其次,對養殖業的重視程度不足,很多人出于對養殖業投入、飼養技術等方面的顧慮,對其始終抱有消極態度,盡管三江地區的水資源和牧草資源較為豐富,但并沒有將其轉化為優勢促進經濟發展。
2.農田水利設施薄弱,影響農民收入。赫哲族目前的產業結構主要以農業為主,但由于地區偏遠,經濟發展程度有所欠缺,導致水利設施較為落后,缺少有效治理洪水的基礎設施。除此之外,赫哲族居民大多數都在河岸居住,地勢偏低。因此,土地經常受到洪水侵蝕,導致農業生產困難較大,經濟發展受限。
3.民營經濟規模較小,發展速度緩慢。赫哲族在長期的生產發展中不斷調整產業結構,雖然目前該地區已經逐漸發展出多元化經濟,但由于經濟滯后以及市場經濟觀念淡薄等原因,該地區的多元化經濟發展規模較小,從業人員較少,具有作坊式特點。赫哲族人由于對經營風險較為抵觸,大部分產業都采取小本經營的方式,或者借助國家的一定支持進行運營,因此導致赫哲族人的企業規模小,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很難產生一定范圍的影響力,無法得到忠實用戶,經濟發展較為困難。
三、精準扶貧政策下赫哲族民族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方式的建議
2017年,在我黨召開的十九大中指出扶貧攻堅并沒有結束,新的任務正亟待解決,并強調精準扶貧的重要意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民族應緊密團結合作,共同實現繁榮發展的目標。赫哲族應結合本民族文化特色,增加本地區的經濟發展方式,提高本地區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增強本地區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鑒于以上情形,本文對赫哲族的文化傳承及經濟發展方式提出以下相關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