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舒硯

摘 ? ?要: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及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現代教育越來越重視利用信息技術優化以往的教學方式。本文借用《斑紋》這一篇課文對兩個高二班級教學進行對比與思考,認為將微視頻這一現代教育技術引入高中語文教學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聚焦教學重點、促進知識內化。同時也提出一些疑問,探求以微視頻為載體促進語文知識內化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 微視頻 ? ?高中語文 ? ?《斑紋》
一、微視頻的含義與特點
信息化時代,視頻媒介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充斥生活。所謂微視頻是短小精煉的視頻,人們可以利用閑碎時間隨時觀看,通過一個個小片段,反映一些社會現象與問題,因為可以網絡傳播而被大眾接受。
教育界很快引入微視頻的概念。用于教育教學中的微視頻,一般呈“點”狀、碎片化,可以是教材解讀、題型精講、考點歸納,也可以是方法傳授、教學經驗傳授等技能方面的講解和展示;具體到語文教學,可以根據學科特點,取材于某些故事性、文學性或知識性較強的影視、新聞片段等①。這樣的課程可以使學生在注意力沒有分散的情況下接受知識,同時將微視頻放在課前教學是翻轉教學形式之一,提高教學效率,并有利于課堂教學的進行。
國內外的研究者已經對微視頻教學進行一定的研究。國內研究主要集中在視頻資源的開發、視頻內容的設計、微視頻教學平臺的建設及微視頻在不同學段具體課程中的應用等問題。如賀啟謀《琢磨與切磋相生相長——“微視頻”教學資源庫建設實踐感悟》論述了微視頻資源的開發與建設需要教師團隊認真備課,師徒琢磨,相互切磋,共同成長;楊珍輝《例談微視頻教學的案例設計》以“線性規劃中的整點問題”教學案例設計對微視頻教學做了一番探討;馮建軍《基于手機APP及微博平臺的微視頻制作與傳播》試圖利用迅速發展的移動互聯網,讓智能手機成為制作、瀏覽微視頻的良好終端等。
一些研究者將目光集中在微視頻教學的價值與策略上,如王華星《“微視頻習作”的教學價值與操作策略初探》論述了如何把微視頻引入習作指導,如何給以往的習作教學帶來全新的視界。國外對微視頻的研究則更加廣泛,在“Springer Link”中以“Micro video teaching”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可以檢索1248篇相關論文。其中不僅有對視頻內容、平臺的設計與開發,更有對微視頻教學活動對象的思考,利用微視頻進行的教學不僅面對學生,更可以用作對教師的培訓,如Ann R. Edwards發表于“ZDM Mathematics Education”的“Representing context in video records of practice for urban mathematics teacher education”論述了如何利用微視頻這一現代教育技術解決路程的難題,對偏遠地區的數學教師進行即時教育。筆者通過對一個教學案例視頻內容及教學過程的設計,探討將這樣一種教學模式應用于高中語文教學的優勢,并為其將來發展提出些許問題。
二、高中語文微視頻教學案例——《斑紋》
筆者在江蘇省外國語學校高二年級的兩個班級以《斑紋》這篇課文為例進行教學,其中一個班為一般的教學過程,另一個班則用微視頻進行教學,通過對兩個班的教學過程進行對比并思考。
(一)探究文本價值,確定教學目標。
《斑紋》這篇課文是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五第一單元的一篇課文。作者周曉楓以散文創作為主,散文語言風格銳利、沉著,傳達對個人生命的體驗與思考。這篇《斑紋》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1.線性開放的結構思路
這篇文章結構巧妙,但在意外中是合理的。作者在花費了一半篇幅闡述了蛇的斑紋之后已經可以得出“美與丑的矛盾統一”的結論,卻通過蓑鲉將斑紋的概念無限擴大延伸,從動物界拓展至整個自然界,從物質表面拓展到精神層面。可見作者眼界胸襟之開闊,思維想象之豐富,構思行文之奇妙。
2.充滿智趣的語言風格
這篇文章除了有線性開放的結構思路以外,還有充滿智趣的語言。文章語言常常用知識性克制主觀想象,又一定要在語言中表達作者的主觀想法,使其語言充滿智趣。
從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可以發現,高中生的閱讀鑒賞應更多地著眼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即更需要學生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同時從自己的角度對文本進行分析與評價,并形成正確的審美態度與價值觀,這是一個知識內化的過程。散文閱讀教學,實質是建立學生已有經驗與“這一篇”散文傳達的作者獨特經驗的鏈接②。這篇文章的教學應從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出發,通過品味文章獨特的語言使學生感受到作者獨特的思想,從而豐富學生的審美,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學生在閱讀這篇文章時,很可能因為不能品味文章的語言而認為理解困難,加上文章結構奇特而新穎。根據以上對教材與學情的分析,結合課程標準中對教學目標的三維要求,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可以設計為:(1)品味語言,體會文章智趣;(2)理清結構,感受奇妙構思;(3)思考主題,理解斑紋含義。
(二)精心設計活動,對比體驗過程。
案例一:平行班教學
第一課時
1.導入
①用PPT展示“斑紋”,給學生直觀的感覺,并讓學生描述這樣的感受。
②文章中涉及了哪些斑紋?作者筆下的這些斑紋都有什么特點?
每一個環節的教學活動設計都應該與教學目標相聯系。這篇文章中的“斑紋”是被作者賦予了特殊意義的,學生在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之前需要先對“斑紋”有直觀的認識。只有明確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才能建構新的認知。
2.蛇的斑紋
(1)蛇的斑紋是怎樣的?
(2)除了蛇的斑紋以外,作者還寫了關于蛇的其他什么內容?有什么作用?
3.無處不在的斑紋
(1)瀏覽第6小節—12小節,作者在6小節—9小節提到了哪些斑紋?又有什么感悟?
(2)接下來的幾小節作者又通過斑紋感悟到了什么?
按照一般的教學步驟,首先帶領學生整體感知文章內容。“蛇的斑紋”是作者花了一半的筆墨重點來寫的,將其挑出單獨講解是符合學生的心理感受的。在這一板塊中第二問的設計是抓住矛盾的心理,想學生之所想,問學生之所難。通過對“關于蛇的其他內容”的講解,學生明白作者所謂的斑紋是有特殊意義的,那么在接下來“無所不在”的斑紋講解中就可以鼓勵學生舉一反三,通過合作與探究體會文章的主旨,體會“斑紋”的含義。
文章的主旨與內涵是由文章的內容衍生的,在第一課時中要實現和內容息息相關的文章主旨的教學目標。
第二課時
討論:
1.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斑紋》這篇課文,跟著作者通過斑紋來看世間百態。今天我們就來深入走近作者,走進這篇充滿情趣與思想的文章。首先,我們討論一下,學習課文后,你覺得這篇文章的文體是什么?并給出你的理由。文章中能體現作者這種智趣的語言還有很多,同學們能試著找一找并加以分析么?
2.眾多的斑紋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為什么要這樣寫?
這一課時主要采取學生合作討論研究的形式,從語言與結構兩個方面學習這篇散文的寫法。這篇文章出現在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的第一單元中,這一單元的主題是“科學之光”。同為這一單元的《物種起源》緒論、南州六月荔枝丹、景泰藍的制作等都是實用文,這一篇散文的出現可能會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感受:原來科學也可以這樣表達。
散文要讀的是作者獨特的語言與情感,通過對作者語言的分析不僅可以區別這篇課文與說明文的區別,更可以使學生感受作者別樣的語言風格。如讓學生通過比較辭書和課文對“蛇”這一生物的解釋,僅僅是“著名的長腰,為了標明逶迤的長度。它省略四肢,只生出用以裝飾的頭與尾”③。這兩句便可以有所體悟。原本這只是形容蛇的形態卻能通過“為了”“用以”這些詞語表達出這是蛇的主觀愿望。“這樣的描述是那么離譜(偏離理性),但是又那么貼切(又符合感性觀察),在歪曲和貼切之間形成了似是而非的‘錯位(部分重合,又部分偏離),趣味就這樣產生了。這種趣味,不是由于情感,而是屬于情趣,顯示了某種機智,可以說是一種智慧的趣味,可以歸入‘智趣——智慧的趣味”④。
分析結構是這篇課文教學中的難點,如果學生難以理解文章的行文思路,將很難理解文章的主旨與情感。從真實的教學效果看,這一環節的設計偏后導致學生在第一課時中不能好好理解斑紋的含義,這一課時的這一環節的設計仍需商榷。
案例二:實驗班教學
1.課前微視頻
筆者先分別選取了關于蛇、蓑鲉、昆蟲、麥田、河流、宇宙這六組動態畫面,呈現出課文中提到的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象,并用課文中的原句進行配音。這是對文章內容的概括描述,學生在預習課文時特別是像這一篇有點難度的課文時如有如此形式則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會事半功倍。
第七個畫面是對作者的介紹,散文表達的是作者的情感,所以對作者及其一貫風格的了解,有利于學生從作者角度思考文章的情感與主旨。
第八個畫面是一幅動態流程圖,展現了整篇文章的行文思路,并且具體闡述了作者這樣寫的理由,提煉出作者思考中體現的哲學思想。這一部分是想直接解決第二個教學目標,也是希望學生在理解文章行文思路的基礎上理解內容會更加容易。
視頻最后提出了一個問題:“你覺得斑紋的含義是什么?”課前提問是學生借助微視頻的幫助預習課文后進行思考的,這個問題直指文章的中心思想,也是課堂內化的重點之一。這其實是教師進行課堂前測的手段之一,教師要了解學生看完視頻后直接的主觀感受到達什么樣的程度,才能更好地把握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規劃學生即將達到的認知水平。
2.導入
提問視頻中留下的問題:斑紋的含義是什么?了解學生對斑紋已經有了怎樣的認識。
這樣的導入其實是對課前微視頻的效果監測,學生在課前已經思考過這個問題,通過學生的回答可以了解學生在自學中掌握文本的程度,從而確定接下來知識內化的深度。
3.體會獨特的語言風格
比較辭書中和課文中對蛇的描述,引發學生對文章語言的關注。
(1)這兩句話寫的是什么?(蛇)它們描述的對象是一樣的么?(是)這兩種語言有什么不同?
(2)這種智慧的趣味是這篇文章最大的語言特點,在1小節—5小節還有很多語言可以細細品味。接下來就交給大家自己發現,每個小組可以找一兩處認為很值得品味的語言討論討論,然后我們大家一起分享。
4.感受思想內涵
(1)這篇文章的題目是斑紋,有沒有同學想過,作者在這里為什么要花費這么多筆墨寫蛇,而真正直接描寫斑紋只有寥寥幾句?
(2)課前我們了解了文章的結構,作者在寫完了蛇的斑紋之后并沒有收尾,而是打開思路,并上升到一定的高度。首先請學生讀文章的第六小節,看看作者是如何打開思路的?
(3)閱讀7小節—12小節,然后小組討論:與生活相聯系,從這些斑紋中你看出了作者怎樣的思考?
(4)斑紋的含義是什么?
有了課前微視頻的輔助,這堂課的教學內容明確又集中,一是品味語言,二是感受思想。教師通過提問引導學生閱讀,學生有許多時間用來思考與表達,充分理解文章。
三、利用微視頻進行高中語文教學的啟發與思考
(一)優化設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首先,從兩個班級的教學對比來看,最明顯的區別是相比平行班兩個課時上完的內容,實驗班的教學僅僅用了一個課時。可見微視頻的運用在某種程度上提高了教學效率,縮減了時間成本。如果教學安排中就是兩個課時,那么學生將有更多時間自我內化甚至拓展延伸至課外。《斑紋》這篇散文錄用于中學語文教材中的僅僅是節選部分,學生可在課后閱讀全文,還可全面加深理解,收獲更多的體悟。
其次,引入微視頻教學,教師會更加注意對其教學進行合理的設計。在對平行班進行教學設計時,筆者主要通過理解內容與品位語言兩個方面幫助學生理解情感與思想,但對行為思路的分析顯得有些格格不入,最后硬插這樣一個環節完全是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如果在理解情感與思想的過程中講解文章方方面面的特點,又顯得抓不住重心,教學環節不夠緊密。在對實驗班進行教學設計時,首先要考慮的是短小的微視頻中應選取什么樣的教學點。理清文章的結構與思路是理解情感與思想的條件之一,在微視頻中實現這一個教學目標,課堂教學環節更加順暢,通過學生課堂中的反應可以看出教育效果更好。
將微視頻引入中學語文教學不僅可以將一部分知識在課前授予學生,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且可以引導教師有意識地設計教學環節,并及時反思教學設計的不足。
(二)短小精煉,聚焦教學重點。
微視頻內容的確定是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由于其短小精煉的特點,一個視頻只能解決一個問題,使教學節奏緊湊,在學生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的情況下有針對性地解決教學重難點。
該文教學重點是分析文章的結構和品味文章的語言,教學難點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受文章的主旨。將其中一個重點或者難點以最精煉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建構知識結構。學生在觀看了教學微視頻之后會意識到這節課到底要學什么,有方向地思考。比如在實驗班教學中,在理解文章主旨的時候,學生可以聯想到文章這樣精彩的構思也是蘊含作者某種哲學思想的,并非一味地創新求異。這樣分析文章結構這一教學目標才能真正實現。不僅幫助學生讀懂文章,更讓學生從結構本身得到思考。
(三)課堂內化,建構思維空間。
微視頻的教學形式對課堂的影響類似于翻轉課堂,即知識學在課前,知識的內化在課堂。首先通過前測,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從而更準確地定位學生能夠達到的認知水平。在實驗班導入過程中,大多數學生已經得出散文中“斑紋無處不在”這樣一個中心思想,但難以具體闡述。教師可以通過對語言的品味加深學生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其次,微視頻以短小精練的形式實現一部分教學目標,節約了課堂時間,課堂上學生有更多時間思考與探究。在品味語言的時候,學生有大量時間進行小組討論、朗讀、賞析,并且有更多的學生參與交流與發言環節,表達想法。最后,課前解決的一部分教學內容為課堂教學活動打下基礎,學生在建構自我認知的時候會有一定的方向。思考斑紋的含義時不會無從下手,可以從文章的內容、作者的思想、語言的風格、行文的思路等多個角度進行思考。
四、結語
微視頻是信息化發展的產物,將其引入教學不是為了順應這種時代潮流,而是為了利用其優勢優化教學。簡單地說,微視頻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最終落點是高中語文課。語文課有其特殊性與復雜性,雖說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但往往這個工具性與人文性難以簡單地分開教學。新課標三維教學目標提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的要求,可是這三者是互相融合的。在一堂高中語文課中教師很難挑出何為知識、何為能力、何為方法,尤其是高中語文更加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所以內化這一認知環節非常重要,如何平衡語文教學目標呢?如何促進語文知識的內化構建學生的思維空間?筆者認為這種以微視頻為載體的翻轉課堂形式是值得廣大教師嘗試的。雖然在探索研究的過程中還有一些困難與阻礙,還有一些問題沒有解決,如:如何確定微視頻的教學內容,是不是每一節課都適合用這種形式進行,怎樣通過微視頻實現師生間的交流等,但只要潛心研究,想辦法解決問題,就會有一定的收獲。
注釋:
①丁麗君.語文課,來點時尚元素又何妨——談談微視頻及其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與反思[J].教學藝術,2016(03):31-32.
②王榮生,步進.散文教學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③周曉楓.斑紋[J].花城,2001(9).
④孫紹振.審智散文與線性地開放結構——讀周曉楓《斑紋》[J].語文建設,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