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香花 鄧劍鋒
【摘 要】本文基于廣西“非遺”元素及其特色,從有利于立足本土進行工藝美術設計教育、有利于將民族文化的成果向成品轉換兩方面分析廣西“非遺”元素融入民族工藝美術課程的必要性,并提出結合數字化教學手段、結合“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庫等“非遺”元素融入民族工藝美術課程的教學措施。
【關鍵詞】“非遺”元素 ?民族工藝美術課程 ?課程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3C-0037-02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是中華民族傳統藝術的瑰寶,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千千萬萬勞動人民藝術成就和勤勞智慧的結晶。而將“非遺”元素帶進校園融入工藝美術課堂教學,是當前高職院校藝術類教學的一條新的路徑,也是教學改革的創新之處;這種新的教學模式不但有利于響應國家關于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政策,更能結合地域文化實現藝術設計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廣西“非遺”元素種類眾多,特色鮮明,將之融入民族工藝美術課程教學,能夠以靈活多變的教學形式,向學生宣傳“非遺”技藝傳承的意義,激發學生對“非遺”的興趣,使學生將技藝實踐與藝術理論知識相結合,提高領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從而提升藝術設計專業教學質量。
一、廣西“非遺”元素及特色
廣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區,世居民族有壯族、漢族、瑤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彝族、水族、仡佬族等12個,多民族的和諧共處帶來多元民族文化與多元非物質文化遺產。廣西“非遺”種類豐富多樣,包括:(1)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如劉三姐歌謠、侗族大歌;(2)表演藝術如壯劇、桂南采茶戲、那坡壯族民歌、壯族歌圩、邕劇、瑤族長鼓舞等;(3)節慶活動、儀式如賓陽炮龍節、京族哈節、瑤族盤王節、仫佬族依飯節、毛南族肥套、苗族芒蒿節等;(4)傳統手工藝壯族織錦技藝,侗族木結構建筑技藝、欽州陶器燒制技藝、毛南族花竹帽手工技藝、苗族銀飾鍛造技藝。
廣西“非遺”元素具有少數民族的獨特風情,幾乎每一種“非遺”元素都帶著強烈的民族文化色彩。例如,劉三姐歌謠代表著優秀的壯族文化。劉三姐作為一個古代民間傳說歌手,聰慧機敏,歌如泉涌,優美動人,有“歌仙”之譽。人們對劉三姐無比喜愛,有關她的故事與記載很多,每年“三月三”廣西人民都會舉行大型節日聚會來紀念她。再如,廣西三江的“侗族大歌”,侗族有三大寶—— 鼓樓、大歌、風雨橋。民族文藝方面,侗鄉一向被譽為“民歌之鄉”,至今還傳承著“行歌坐夜”之古風,其民間音樂以大歌、琵琶歌、侗戲、侗歌、哆耶、蘆笙曲最受人喜愛。尤其是侗族大歌,以其神奇的多聲部合韻,名揚世界。此外,在非物質文化手工技藝上有毛南族花竹帽,這種用當地盛產的金竹和墨竹篾子編織而成的花竹帽要經過十道工序加工而成,從選材、編織帽身到編織圖案都需要民間藝人長年累月的練習。從整體來看,廣西的“非遺”元素是帶有很強的民族烙印的。
二、廣西“非遺”元素融入民族工藝美術課程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立足本土進行工藝美術設計教育。廣西“非遺”豐富,風土人情濃厚,每個“非遺”都有自己的生存環境和文化背景,跟當地的風俗習慣、風土人情有著密切的關系,是帶有本土特征以及坐標性的優秀文化。而立足本土、挖掘本土元素正是當前高職院校中工藝美術教學的一個重要措施。廣西高職院校生源大部分來源于廣西區內,對廣西本土的“非遺”元素從小耳濡目染,能很好地掌握本土“非遺”元素的精髓,將其運用在民族工藝品設計中有著先天的優勢,而且還能增強學生熱愛家鄉的意識與情感,更能讓工藝美術教育在廣西區內高校蓬勃發展,也有利于繼承和發揚本區域的優秀民族文化?!胺沁z”元素融入工藝美術教育,并不是要進行生硬的宣講,而是借助工藝美術這個具有魅力的載體,在教學中展現成品,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從而對其產生興趣。
引“非遺”元素進校園,高校教師也應重視傳統技藝的研習,力求對教學創新有所啟發,甄選合適的文化項目融入課堂教學,有助于工藝美術教育的教學改革以及科研課題的開展。例如,廣西職業技術學院藝術傳媒與建筑工程學院的教師,長期以來立足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的研究,去各地調研民族文化,花費大量時間深入體驗坭興陶燒紙技藝、貝雕技藝、織錦苗錦、刺繡、剪紙等“非遺”技藝,參與或主持省市級社會科研、教改課題項目幾十項。院校教師將科研訓練活動、賽項創作、社會實踐等環節納入課堂教學內容,把適合應用型人才的教學方法融入教材和課程教學實踐中去,更好地提高學生專業素養和實際動手能力。通過優化課內、強化課外,著力提高學生工藝美術綜合能力。
(二)有利于將民族文化的成果向成品轉換。工藝美術教學有著與其他課程不一樣的特殊性,它是以工藝產品制作為前提。在當前文化創意產品日益繁榮的背景下,將“非遺”元素融入工藝美術教學中,有利于民族文化元素向成品轉換。
廣西“非遺”元素多種多樣,種類繁多。如廣西職業技術學院產品設計專業,引入欽州坭興陶制作、北海貝雕技藝、苗族織繡等“非遺”項目,豐富教學素材,促進產品藝術設計中旅游工藝品設計等課程的開展,創造了許多文創作品,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也能利用教學成果向外界展現廣西優秀民族文化的魅力。
三、廣西“非遺”元素融入民族工藝美術課程的教學措施
(一)結合數字化教學手段。受自身文化水平限制,大多數“非遺”傳承人缺乏對新科技手段的了解,對數字化技術、互聯網和新媒體的使用欠佳。對此,高??衫迷盒嵱柣氐臈l件,邀請“非遺”傳承人進入校園搭建“非遺”元素項目工作室,與學校師生聯手開展創新性實驗開發與研究,運用新的技術手段創新傳統“非遺”。學校可從“非遺”信息資源表現形式著手,運用豐富的文本、圖形、圖像、視頻、動畫等多種形式,向數字化教學資源加強深度拓展,不斷滿足學習者深層次學習的需要。例如,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在“非遺”技藝欽州坭興陶藝教學上,就采用了先進的數字化技術,用3D掃描儀和3D打印技術來進行陶瓷器皿的成型。首先第一步使用corldraw軟件在電腦上畫好陶瓷器皿或者陶瓷裝飾品的閉合曲線圖,并且將裝飾花紋也畫好,同時將尺寸也等比畫好,甚至為了效果逼真,可以用3DMAX或者Rhino軟件做一個三維模型。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利用軟件造型的易于修改的特性來多推敲、多修改,同一個主題可以先用電腦做幾個不同的方案,再相互比較以確定最終的定稿。數字化教學可以彌補高職學生手繪能力不足的弱點,更能激起學生不斷創新的熱情,更加能節省實驗材料。
(二)結合“線上”“線下”混合教學?!胺沁z”元素進校園要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形式,“線上”“線下”是一個非常必要的手段。在“線上”教學方面,可考慮將“非遺”手工技藝做成ppt或者錄制成微課做成線上資源,供學生熟悉、學習、溫習,通過云數據和互聯網分析每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數據,讓學生接受個性化輔導。例如,講授一堂毛南族花竹帽手工編織技藝的課程,教師可通過視頻技藝記錄和文字記載講解學習,首先讓學生在線上了解毛南族花竹帽的歷史淵源、傳承與發展以及手工技藝精髓等,這樣一來學生是帶著一定的基礎走進課堂的,不管教還是學,效率都會大大提高。在“線下”教學方面,對于工藝美術來說,技藝的步驟認知與熟練程度將會決定一個學生的學習效率與成果質量,那么“線下”教師應加強指導,讓學生在課后還可以回到“線上”仔細體會傳統技藝的精髓。結合“線上”“線下”的混合教學對于民族工藝美術教學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教學手段。一方面,通過在線學習讓學生掌握基本知識點;另一方面,在線下,經過教師的查漏補缺、重點突破之后,剩下的就是以精心設計的課堂教學活動為載體,組織學生對在線所學到的基礎知識進行鞏固與靈活應用。這樣一來,可以讓面對面的課堂教學用來實現一些更加高級的教學目標,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在認知層面參與學習,而不是像以往一樣特別關注學生是否坐在教室里??傊浞掷镁W絡多媒體多樣化的特點,可以讓學生更為積極主動地參與課程教學,大大提高工藝美術傳承教學效果。
(三)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庫。應收集整理整個廣西的“非遺”元素,建立教學資源庫。首先,要按照目錄分層級來構建素材庫,確保全面、準確。其次,學校在甄選“非遺”元素項目應進行有目的的篩選,始終圍繞藝術設計專業的特點,圍繞藝術設計課程教學特點和目的,反復篩選,優中選優,將社會需求的“非遺”項目引入資源庫建設中來,方便學生利用資源庫里的素材來吸收、消化、分解知識技能點進而創新開發,實現甄選項目的目的。例如,廣西職業技術學院藝術傳媒與建筑工程學院就建立民族陶藝教學資源庫,同時依托資源庫的素材資源建立了坭興陶大師工作室,與欽州坭興陶企業合作進行產品造型設計開發,提升廣西旅游產品品位,挖掘廣西傳統文化,其將“非遺”項目與課題項目掛鉤,“非遺”元素項目與教學成果相結合,培養應用型產品設計人才。由此可見,引進好的“非遺”項目入校園,把真實案例和實戰帶進課堂,課堂圍繞“非遺”專業項目,通過文化活動、設計賽項、媒體傳播等以市場為導向傳承發展“非遺”資源,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專業能力、動手能力、實踐能力,而且通過設計與創新,可以賦予傳統“非遺”元素新的生命力,使“非遺”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揚。
總之,新時代如何實現“非遺”傳承與現代設計教育的結合,將廣西“非遺”元素有效地融入工藝美術教學,是一個關系到民族文化發展與傳承的重要議題。應立足廣西,努力提高民族文化的識別度、關注度,創新發展特色專業,積累“非遺”相關的教學項目與教學經驗,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品牌,強化專業的辦學特色,為學生就業創業開辟一條新的道路,為“非遺”的傳承增添新鮮血液,也為高校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蔣漢松,劉永福.在職業教育中促進廣西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思考[J].美術界,2015(6)
[2]曹福存,候東輝.文化創意產業下藝術設計教育中的合作設計學習[J].美術大觀,2017(7)
[3]劉長勝.高職美術課堂創新發展的途徑及價值探尋[J].科技展望,2016(12)
【基金項目】2017年度院立項目重點課題項目“以花山壁畫為題材的系列坭興陶軟裝飾品開發”(171105);2018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基礎能力提升項目“以花山壁畫為題材的系列坭興陶軟裝飾品開發”(2018KY0947);2018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基礎能力提升項目“基于坭興陶傳統工藝基因要素的圖譜化研究”(2018KY0946);2017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互聯網+民族文化傳承雙重視域下的高職藝術類‘三創人才培養路徑研究與實踐”(GXGZJG2017B011)
【作者簡介】唐香花,廣西職業技術學院高級工藝美術師;鄧劍鋒,廣西職業技術學院高級工藝美術師。
(責編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