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有總 黃運堪
【摘 要】本文論述通過構建學習互動機制推動高校優良學風形成,從學生角度分析營造優良學風的影響因素,提出構建課堂教學互動機制、小組學習互動機制、跨級學習互動機制、校企合作互動機制、家校協同互動機制、線上線下互動機制等學習互動機制,充分發揮機制效用,積極推動優良學風形成。
【關鍵詞】優良學風 ?長效機制 ?學習互動機制 ?構建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3C-0110-02
學風是學生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精神風貌,是衡量一所學校辦學思想、教育質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標,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是學校治學精神和治學態度的綜合體現。《教育部關于切實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學風建設的實施意見》指出:“學風是大學精神的集中體現,是教書育人的本質要求,是高等學校的立校之本、發展之魂。良好的學風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能否營造一個優良學風環境,關系到高等教育的科學發展和教育事業的興衰成敗。”因此,每一所高校都應高度重視學風,并著力建立健全學風建設長效機制,常抓不懈推進優良學風建設。
一、營造優良學風是高校實現內涵發展的本質要求
(一)營造優良學風是高校推動“雙一流”建設的現實需要。當前,各高校正結合自己辦學特色和實際,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以支撐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極力推進“雙一流”建設,不斷提升自身綜合實力和競爭力。高校的教育教學綜合實力和競爭力的提升,集中體現在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上,而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則具體落實到營造優良學風的任務上。只有在優良的學風環境里,才能讓廣大師生受到拼搏向上、積極進取濃厚氛圍的感染和熏陶,進而迸發出開拓創新的活力與激情,把時間與精力投入到學識的累積和學科的鉆研上,收獲專業知識和科研創新能力的提升。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高校推動“雙一流”建設,歸根到底是需要營造優良學風,以促使廣大師生形成向上向學向研的良好行為風尚,從而提升自身綜合實力和競爭力。
(二)營造優良學風是高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內在要求。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具體體現在廣大學生學業有成、全面發展上,具體落實到教育教學和科研的全過程。從學生自身發展的角度來看,學生實現學業有成、全面發展,是在依靠自己的刻苦學習和不懈努力獲得的,而這則需要有優良學風促使廣大學生潛心問學刻苦鉆研,不斷提升自身的知識技能和科研創新能力。從落實教育教學和科研活動任務的角度來看,推動教育教學和科研活動順利進行與目標的順利實現,都需要有優良學風這一充分必要條件,否則教育教學和科研活動就難以實現預期效果與目標。
(三)營造優良學風是廣大學生獲得成長成才的重要保證。學習是學生在校的首要任務。學好專業知識和技能,拓展知識面,拓寬專業視野,便成了廣大學生追求的學習目標。實現學習目標,獲得成長成才,雖然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個人的學習努力程度,但有優良的學風環境作為保證,學習效果會更加好。優良學風會催人奮進,廣大學生在優良學風里才有學習動力,才能樂于學習、享于學習、成于學習。反之,不濃厚的學習氣氛,尤其是在消極墮落氛圍里,在一定程度上會消解學生的學習興趣,削弱學習動力,進而影響到學習效果。因此,廣大學生獲得學業上的進步、實現全面發展,除個人的自身努力外,還需要有優良的學風環境作為保證。
二、從學生角度分析營造優良學風的影響因素
影響高校優良學風形成的因素主要有教育教學層面、管理服務保障、大學文化底蘊、體制機制因素、學生主體因素等。本文僅從學生角度探究營造優良學風的影響因素。
調查發現,有些學生缺乏遠大理想和學習目標,不做學習生涯規劃,缺乏學習興趣,學習動力不足,安于現狀,不思進取,不學無術,應付式學習;有些學生沒有嚴格要求自己,消極對待學業,紀律松弛,作風散漫,遲到、早退、曠課時有發生,上課時常玩手機、打瞌睡,課后不復習功課,不參加校園活動,而是玩游戲、睡懶覺;有些學生自我控制能力較弱,深受網絡影響,每天都花費大部分時間在網絡游戲、網絡聊天、網絡信息上,陷入“網癮”以至不能自拔;有些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熱衷于兼職、娛樂、游玩等活動,真正投入到學習上的時間和精力很少,考試時投機取巧,甚至弄虛作假;有些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較差,缺乏刻苦鉆研的精神,考試前才臨時抱佛腳,學業上只追求“及格”。
三、以促成優良學風為導向著力構建學習互動機制
推進學風建設,促成優良學風,需要建立健全學風建設長效機制,發揮協同合力效應。
(一)構建“探討交流、教學相長”的課堂教學互動機制。課堂教學是教書育人的主渠道。抓好課堂教學質量對于營造優良學風至關重要。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著重在教與學上下功夫,除了教師著力提升教學技能以增強課堂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外,關鍵是調動學生這一學習主體的課堂參與積極性。構建“探討交流、教學相長”的課堂教學互動機制,旨在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交流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教師開展話題互動探討,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吸引學生認真聽課,增進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和把握,實現教學相長的良好效果。教師要轉變灌輸教育理念,認真做好課堂教學設計,突出課堂教學互動環節,設立教學預期目標,設置交流互動話題,鼓勵學生做好課前自主學習,堅持問題導向,提前準備好對所布置話題、問題的認識和理解,并改變傳統教學形式,設計好課堂互動形式,同時轉變自身的角色,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實現情感上的融合,營造互動良好氛圍,提升課堂互動效果。學生要自覺樹立我要學習觀念,按照課前知識點話題布置,發散認知思維,積極備好互動話題的理解內容,并課堂教學互動中積極參與,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課堂教學互動逐步深入,由原先的教師主導、學生配合,逐步轉變為師生共同主導;由原先的教師布置、學生接受知識點任務,逐步轉變為學生提出和解決、教師指導和補充,從而構建“探討交流、教學相長”的課堂教學互動機制,促進師生深入交流,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二)構建“互幫互助、互促互進”的小組學習互動機制。針對班級學生學習能力參差不齊現狀,結合學生各自不同學業成績、學習能力、性格特點、興趣愛好、男女比例等情況,組建多個學習小組,形成相互學習、合作學習和競爭學習的良好學習態勢,營造團結協作、積極向上的良好學習氛圍,促進學生之間經驗共享、相互幫助和深入交流,有助于提升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共同解決好學習上遇到困難和問題,有助于發揮學習先進的榜樣、幫助和帶動作用,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此外,視不同階段不同小組學習情況,適時調整組員、調整學習目標,豐富競爭激勵手段,不斷激發小組學習熱情。構建“互幫互助、互促互進”小組學習互動機制,可以不斷增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激發學習活力,促進學習上的幫扶與交流,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提升學習效率,實現共同進步。
(三)構建“榜樣引領、借鑒共享”的跨級學習互動機制。開展高年級和低年級學生的結對幫扶活動,推動高年級和低年級學生在專業學習上的交流互動、借鑒共享,對于雙方來說都是十分有益的,有助于雙方提升專業素養。專業知識扎實、專業成績優異的高年級學生可憑其學習經驗、學習方法和專業知識給低年級學生在專業學習上提供有針對性的建議、有益的指導與幫助,分享學習收獲和學習資源,為他們答疑解惑;低年級學生則得到有益的學習指導意見,借鑒好的學習方法,共享學習資源,少走彎路,提升學習效率,在專業知識上進一步深化認識和理解。在專業實踐、專業技能競賽、學術課題研究等方面,都可以組建高低年級學生組成的團隊,形成專業學習上的交流互動,通過團隊協作的形式,發揮高年級學生“傳、幫、帶”的作用,促進低年級學生的成長。構建“榜樣引領、借鑒共享”的跨級學習互動機制,建立專業學習上的聯系紐帶,可以發揮榜樣引領和傳幫帶作用,營造良好的學習交流互動氛圍,共享專業學習經驗,促成良好的學習互動效果。
(四)構建“產學融合、協同育人”的校企合作互動機制。高校人才培養應遵循理論知識與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原則。高校和企業加強合作,推動產學融合、協同育人,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舉措。在校企合作框架下,高校組織學生到企業進行實習實踐,進一步拓寬學生視野,增長學生見識,深入認識所學專業,實現理論教學和實踐操作的有機銜接;企業則根據自身條件和需要,提供學生實習實訓崗位,鍛煉學生工作能力和職業素養;學生則利用實習實踐機會,把理論知識運用于具體實踐以檢驗自身理論學習效果,清楚自身還存在哪些不足,從而端正學習態度,激發自己后期更加努力學習,以適應崗位要求。構建“產學融合、協同育人”的校企合作互動機制,有助于增長學生的見識,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激發學生的學習內在動力,從而促進優良學風的形成。
(五)構建“協同配合、形成合力”的家校協同互動機制。推進學風建設,需要高校和家長協同配合,在教育管理學生方面形成合力,共同教育和引導學生樹立學習目標,端正學習態度,激發學習動力。高校要把家校密切聯系、家校協同配合作為一項常態化工作來抓,定期和適時地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向家長通報高校建設發展情況、學生在校綜合表現尤其是學習表現情況,在學生學業預警方面同家長商量教育和管理措施,進一步做好同家長、學生之間的協調和溝通,和家長一同督促及引導學生把時間與精力放在學業上。高校組織相關人員利用寒暑假和節假日對學業表現不佳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家訪,尋求家長在教育和管理學生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共同做好學生思想教育工作。同時,家長可適時向高校了解學生在校表現,為高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提出建議與意見,甚至可到校為學生深入了解學生學習表現,引導和督促學生搞好學業。構建“協同配合、形成合力”的家校協同互動機制,可以促進家校密切聯系和協同配合,形成教育管理合力,共同致力于提升學生學業水平。
(六)構建“任務結合、互為補充”的線上線下互動機制。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和數字技術的發展進步,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進步的同時,也改變了人們的學習、生活方式。網絡已經成為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線上線下互動的教學模式儼然已成為教育發展的趨勢。高校充分利用網絡技術手段,在線上教學、學習大做文章,突破傳統課堂的局限,把課堂教學延伸到網絡,為學生構建使用便捷、內容豐富的網絡教學平臺,共享網絡教學資源,拓展知識面,拓寬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可以說取得了良好效果。構建“任務結合、互為補充”的線上線下互動機制,可實現傳統課堂學習與網絡平臺學習的緊密結合,形成線上線下教學互動,促進學生隨時和教師溝通交流學習情況,教師對學生學習狀況的了解更加全面,對學生學習狀態的把控更有針對性,從而有針對性布置線上線下學習任務,推動學生更有效地學習。
【基金項目】桂林理工大學2016年度“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專項課題資助(一般)項目(GUTDJ2016012)
【作者簡介】石有總,男,廣西武宣人,講師,桂林理工大學南寧分校冶金與資源工程系黨總支書記;黃運堪,男,廣西上思人,講師,桂林理工大學南寧分校冶金與資源工程系黨總支副書記。
(責編 盧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