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 彭勃
[摘要]互聯網+農產品營銷有著彌補農業發展的弱勢和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作用。當前,我國互聯網+農產品營銷存在缺乏良好的平臺、制約物流的因素較多、缺乏有效的監督手段、農民的思想觀念保守、農產品基礎設施差等一系列問題。促進互聯網+農產品營銷需要加快“互聯網+”信息平臺建設,完善新體系的物流建設,樹立信用體系建設,加快法制建設,進一步提高農民的素質,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關鍵詞]“互聯網+”;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3.7[文獻標識碼]A
“互聯網+農產品營銷”指的是農產品營銷運用現代科技,以“互聯網+”為平臺,從而快速、高效完成農產品營銷的一種方式。“互聯網+的農產品營銷”能推動農村經濟提升、完善市場缺陷、優化農產品的品牌、提供穩健的服務,進而提高農產品的銷量的一種全新的銷售模式。在降低農產品營銷成本、實現銷售雙方信息對稱、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等方面“互聯網+農產品營銷”優勢明顯。因此,“互聯網+農產品營銷”將是我國農業在經濟新常態下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
1“互聯網+農產品營銷”的現狀
1.1 農產品的交易規模
我們國家互聯網發展的起步較晚,“互聯網+農產品營銷”的發展基礎相對薄弱。但從發展的整體看,互聯網+農產品營銷使得農產品的營銷更加效益化,規模化,標準化,便利化。隨著“互聯網+農產品營銷”的計劃實施以來,我國的現代農業發展有了質的改變。從從業人員看,我國已經有電商3000多家;從交易的金額看,農產品的電子商務為例,農產品的交易額已經超過了1000億元;農業的平臺也達到了2000多家。在這基礎上,我們政府不斷從人力物力財力給予重要支持。互聯網下的農產品交易規模越來越大,交易的深度也逐漸加深。
1.2 農產品營銷從業人員
當前,我國農產品營銷從業人員的年齡主要在40~50歲之間,占全國的50%以上。其次是35~40歲之間居多,而在25~35之間的人僅占6%。盡管他們當中受教育程度是高中及初中的占85%,但只有少數人受到過較高水平的教育。從整體來看,農產品營銷渠道環節參與主體人員素質相對較低。在我國從事農產品生產和銷售的多數農民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缺乏現代化商業運作意識和對專業的市場分析。
1.3 農產品營銷環境
據2015年的統計年鑒分析,截至2014年12月,互聯網的普及率達到48%,與2013年比較。整體提升了2個百分點。農村地區的互連網普及率達32%,較2013年提升了2.8個百分點。互聯網寬帶業務的開通整體達94%。我國手機網民數量7億,使用手機上網的農村網民高達2億。科技的發展,經濟水平的提升,對農業的發展起著推動作用。在互連網的發展背景下,淘寶,京東等的大批電商巨頭開始進入農村市場,推動農村農業的水平提升。
1.4 服務功能比較單一
當前,我國的農產品市場的大型批發市場整體市場服務比較單一,大部分市場只是提供交易,而比較完善的市場會有一定的倉庫,可以存放貨物。有一部分批發市場開始引進一些必要的服務機構,必要的與一些物流公司加強合作。但是相當大的客戶還是自行辦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這方面做得有欠缺。
2 “互聯網+農產品營銷”存在的問題
2.1 缺乏良好的平臺
一方面,是互聯網資源的配置不合理。由于受經濟水平的發展以及社會的影響,我國的南方地區的互聯網資源整體優于我國東西部資源。但是對于經濟落后的地區農產品的資源卻相對較多,種類齊全;而對于發達的地區農產品資源較少。這樣的經濟地域的差異嚴重導致了“互聯網+農產品營銷”的推進工作的完善,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另一方面,平臺營銷信息相對落后。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信息在交易過程中愈加重要。很多的平臺的營銷信息缺少從實際出發考察,沒有根據市場的實際需求進行收集整理。農業市場營銷的信息更新周期緩慢,對農業的發展起了現實的阻礙作用。
2.2 物流體系環境相對落后
“互聯網+農產品營銷”對物流的要求比較高,物流在農產品的銷售中起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互聯網迅速發展的今天,農村的物流體系依然呈現出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體系結構不完善、管理的能力低等問題。一方面,農村農業生產的布局比較分散,仍然是小規模的小農經濟,把農產品聚集在一起還是比較難。而且缺少具體的標準規章制度,致使農產品的物流體系落后。另一方面,農產品自身所具有的特點。例如:對很多鮮活的農產品來說,農產品的物流應該加快。而農產品在采摘下來,到放進產品盒,再到物流運輸過程中的損耗達到20%多,損失嚴重。相比發達國家,它們損耗遠比我們低的多。
2.3 農民的思想保守
農民的生產方式整體比較落后,對銷售市場的長遠發展起著阻礙作用。首先在銷售方面,一部分農民認為種的是好產品,就會有人過來收購的。其次農產品本身的儲藏與特性,使得在銷售旺季時,農民的投入與收益差距難盡人意。對基本農產品的加工與銷售的意識淡薄,致使農產品的效益低。以高粱為例,現狀是我們國家有多家高粱精細加工企業,讓高粱不僅僅是制酒。這樣增加的出來的價值比釀酒高出好幾倍。最后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農產品的精加工落后好幾倍。所以應該把科技運用于農產品的研制加工中,加大農產品的投入力度,提高產品的增值效益。
2.4 農產品生產基礎設施差
農產品生產的自身缺陷,受環境季節等影響。例如:同一時間同一地區出現大量的農產品。供給盲目性與生產消費之間出現矛盾,矛盾隨著時間延長而不斷積累。我國的農產品的儲藏設施基礎落后,造成了大量的農產品賣不出去。賣不出去的農產品不僅造成了農民基本收入的損失,同時也加重了農民的心理負擔。
2.5 缺乏有效的法律監督
隨著互聯網+農產品的模式迅速發展,其獨有的特性給法律帶來巨大挑戰。當下,我們的國家法律建設依然存在缺陷,網絡詐騙、哄抬物價等不良現象仍然存在。還有農產品剛上市時,由于各種原因,無法滿足廠家的需要,導致農產品合同失效,這種違約現象很多。而農村農產品的質量以及相關違法人員得不到應有懲罰。因此,必須對農產品的互聯網模式加以監督和完善。
3完善“互聯網+農產品營銷”的對策
3.1 加快信息平臺建設
對于這一新模式,我們要從兩方面抓起。首先,政府要大力推動互聯網經濟發展,提高互聯網信息質量,準確及時地發布有效的營銷信息,并出臺優惠政策鼓勵從事農產品營銷的企業和個人。其次,作為經營者,應緊跟時代的信息,加快數據庫建設,推動農產品信息的完善。
3.2 完善物流體系建設
農業經濟水平的提高,對農產品的物流有了新的要求。國家要增加基礎設施建設,包括交通與信息。在公路、鐵路、航空增加資金的投入,同時把網絡進行大面積的覆蓋,為新體系的建設創造有利條件。由于第三物流技術高,品牌印象好,可以使得新體系成為主流。作為農民要從實際出發,選擇最合適的第三方物流模式。在這個模式中,把最重要的物流活動托付好的物流公司做。
3.3 提高農民的素質
專業的人才培養,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要求。在銷售前期,應該加大對廣大農戶的培養,讓農民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積極投入“互聯網+農產品營銷”的建設發展中。當前,我國的專業技術人才匱乏,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相關的農業部門發揮作用。廣大的農民一方面要掌握農產品的基本信息,另一方面也要學習互聯網銷售經營與管理。同時也要大力引進高等學院的專業人才,加入“互聯網+農產品營銷”中,共同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3.4 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與經濟建設力度。圍繞“現代農業”發展要求,明確農業科技創新方向和重點,加大資金投入,整合科研力量,力爭在關鍵領域和核心技術上實現重大突破。特別是切實把農業科技的重點放在技術營銷上,加快農產品儲藏設施建設。政府要加強市場的監管與調控,完善互聯網營銷市場機制。農民自身要提升對基礎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合理對農產品進行規劃,加大人力與物力投入,把基礎建設做好。
3.5 完善法規
法制建設是我們國家經濟發展的一部分,而道德的建設也是市場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互聯網的缺陷就是其虛擬性。“互聯網+農產品營銷”其實就是摸不著的市場與看得見的市場的結合,這就意味著交易的過程中存在很大的風險性。這就要求有嚴格的相應的法律進行約束與監督,必須加強基本的市場信用體系建設,提升企業的信用意識。同時借鑒發達國家的電子商務監督經驗,形成專屬于我們自己的信用體系。還要提高農村的教育質量,拓寬農民的視野,讓農民懂得用法律維護自己最基本的權利。
[參考文獻]
[1] 何秀榮.市場營銷[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7.
[2] 許文富.農產運銷學[M].臺灣:中書局,1997.
[3] 陳華.“互聯網+”網絡創新性產品營銷理念的研究[J].智富時代,2015(7):48.
[4] 陳淑祥.農產品網絡營銷思考[J].農村經濟與科技,2006(3):8-9.
[5] 徐冰.淺析我國農業電子商務的現狀與前景[J].農業考古,2009(6):303-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