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劣后債權 破產 積極作用
作者簡介:黃英,浙江仙華律師事務所,四級律師,研究方向:企業破產法。
中圖分類號:D923.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8.035
現階段破產法上分為兩大法系,兩種法系在破產順序規定上高度一致,只是說法不同,無論是英美法,還是大陸法,都將劣后債權放在優先和普通債權之后。即破產當事人在清償完前兩種債務的情況下,若財產還有剩余,就需要按照法律規定,對劣后債權人進行補償。該種分配順位是目前社會的主要債權清償方式,其分配方式是否合理還有待商榷。
一、破產法中的劣后債權問題逐步完善
我國在對劣后債權問題的研究上,在很多領域都有涉及,在公司破產后,在債權補償上遵循“深石原則”。這一原則適用于子公司破產債權清償,考慮母公司在子公司運營過程中是否存在不當行為,若存在則母公司在清償順序上劣后于其它受償人,這一原則有效避免母公司對子公司的傷害。在金融業中,劣后債權是以次級債券的方式表現出來的,這類債券的持有者即債權人,相應的當事人在破產后,次級債券持有者在索賠補償方面,排在其它債券人之后。可見次級債券的風險較高,但同時也對應較高利潤,因此有很多投資者愿意投資次級債券。
隨著法律體系的不斷健全,學者在劣后債權理論研究上逐漸趨于完善,但在實際債權分配方面,還處于探索階段。目前很多業界學者公認的劣后債權種類主要包括:當事人只是約定劣后補償,并未以正式補償合同呈現,但只要有相關清償證據,法律對此類型的劣后債權是認可的 。若當事人破產,觸犯到法律對劣后債權的相關規定,當事人需要按照債權順序進行補償。若債權補償涉及官司,法官判定結果即作為劣后債權清償依據。
我國破產法在以往基礎上有很大改進,但在劣后債權方面的立法還不夠完善。目前現行的劣后債權清償順序,只是保證前兩類債權人的利益。多數當事人在破產后,根本無力清償所有債務,劣后債權人很少能夠拿到全額補償,甚至有的債權人根本拿不到補償。可見破產法在劣后債權方面的立法還需要斟酌,讓劣后債權進入破產法視野,是當前破產法律體系完善的主要方向。
二、將劣后債權納入國家破產法對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
(一)在債權清償方面保證公平原則
破產法在公平償債方面做得很好,在破產清償過程中,法律體系將公平原則放在首位。法律對債權人按照性質進行分類,性質相同的債權人獲得同等補償,性質不同的債權人按照債務清償的先后順序,從當事人處獲得相應補償。根據破產法對債權人進行順位分配,分配結果是綜合考量債權人地位、債權原因等因素得出的。以往法制體系只對優先、普通債權人進行順位分配,并不能完全體現公平原則,經過國家立法部門的相關研究,將劣后債權置于這兩類債權人之后。當事人破產后,按照法律規定的債權人順序,依次進行補償。雖然在債務補償順序上業界還有爭議,但將劣后債權納入破產法中,無疑使破產清償更加公平。
(二)以“停止支付”作為當事人宣布破產標準
根據以往的破產實踐可知,當事人在破產后清償債務相當困難,劣后債權人位于債務清償的第三位,經常處于零補償狀態,劣后債權并未發揮實質作用。為避免上述情況的出現,法律規定若當事人處于停止支付狀態,相關部門需要對當事人支付現狀進行核實,排除意外情況導致的停止支付現象后,即可強制當事人宣告破產 。法院認定當事人不具備清償能力的主要依據包括:債務到期后,在寬限期內當事人不能清償債務,或者當事人全部財產與債務嚴重不對等,此情況下認定當事人不具備支付能力。當事人賬戶資產大于負債時,若其出現下落不明或者固定資產無法變現等情況,法院也會判定當事人沒有清償債務能力。符合上述任意一項,法院都有權強制宣布當事人破產,此時當事人能夠拿出充足資金完成對債權人的債務清償。
(三)滿足各領域法規要求
我國早在2005年就將“深石原則”融入到破產法中,但在當時并未引起公司重視,在此基礎上修訂的公司法,其價值并未得到真正體現。債權人雖然持有公司股份,但公司的主要掌控者還是法人代表,公司決策者利用權力之便,作出的很多決策可能對公司發展有利,但會損害到債權人的權益。若能充分發揮劣后補償作用,債權人利益得到很大保障,公司管理者在進行公司運營決策時,也會充分考慮到債權人,這對公司的長期發展非常有好處。
在金融行業中,次級債券所對應的債權人,也逐漸歸為劣后補償范疇。這一舉措使得風險性較高的次級債券有所保障。在法律規定的強制要求下,投資人風險大大降低,與傳統破產補償相比,投資人能夠得到或多或少的補償。
為維持商業領域的穩定發展,國家出臺商法,破產法只是商法中的一項法規。商法具有很強的靈活性,不同行業都能借鑒其中相關法規 。目前世界范圍內,在破產補償順位方面并無太大出入,這一政策正好滿足各行業發展需要。
三、在破產法基礎上對劣后債權的立法建議
(一)對劣后債權的種類加以明確規定
1.應該將除斥債權劃分到劣后債權范疇
在我國將停止支付作為當事人破產的評判標準前,除斥債權對于破產者是予以免除的。除斥債權主要包括:當事人破產后,需要支付的債權利息。債權人受償程序中的相關費用,以及行政司法部門的罰金。免除除斥債權,一方面原因是除斥債權罰款金額較少,另一方面原因則是,當事人在對于債權人的債務都不能完全清償,更何況支付罰金。這一法律缺陷,在“停止支付”判定標準施行后,得到徹底解決。在當事人資金鏈斷裂初期,若其不能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司法機關有權宣判其破產,此時破產者還握有大量的固定資產,通過折現、抵押等形式完全能夠償還債務。按照賠償順位完成債務清償后,剩下的資金剛好用于支付除斥債權。
2.對債權雙方事先約定的劣后債權予以認可
多數債權人為保障自身權益,會在投資當事人初期,就擬定債權賠償條款,將其附加在投資合同中。以前法律對約定的債權補償行為并不認可,隨著劣后債權制度的不斷完善,約定補償條款也得到法律認可。得到司法部門認可的前提是,約定條款沒有違背法律及道德底線,且當事人自愿接受約定條款。
3.債務人無償給付的債權應納入劣后受償范疇
德國的《支付不能法》是這一思想的典型法例,其第39條明確指出“后順序支付不能債權人”中除包括所債權內容面,即“以破產者無償給付為內容的債權”也包括在此范圍內。無償給付債權容易被忽略,是破產者慣用的逃債手段,設立撤銷權制度是已有破產法規定的條款,破產管理者有權向法院申訴,將無償給付為內容的債權撤銷,轉移走的財產又回到破產者手中,變成破產財產 。但兼顧破產效率相關規定,撤銷權有一定期限,依《破產法》第31條的相關規定,破產管理者只能對當事人破產前一年范圍內申請的財產轉移行為,向法院申訴撤銷,故債務人可規避該時間條件將無償給付為內容的債權設定于破產申請一年之前,如將此類債權劣后受償,則可彌補該制度的局限。
4.確定股東在劣后債權中的地位
股東與債權人存在明顯差異,其是對當事人進行投資的一類群體,享有公司盈利分紅權利,同時也承擔公司的運營風險。股東若在公司投資30%股份,理論上股東享有公司收益的30%分紅權益,這被稱之為股息分紅,公司盈利多股東的分紅就多,相反其分紅相對減少。很多股東只想享受分紅,不想承擔公司運營風險,因此會出現虛構公司債務行為,這對債權人無疑是一種傷害。在最新破產法中針對這一問題作出明確規定,公司破產后,立即由法院管理者接管公司,避免股東虛構債務。同時將股東放在劣后債權的末位,理論上不補償股東利潤,這是由于股東也是公司風險承擔的主體。
此外,劣后債權立法要參照“深石原則”,明確指出母公司、子公司的債權地位,避免兩者間出現摩擦現象 。
(二)對債權人的權利加以限制
劣后債權作為保障債權人權益的有利法規,能夠保證其享受應有的受償權利。為使債權人的劣后受償權益和地位處于對等關系,債權人在受償程序中其權利應該得到相應限制。
首先限制債權人的抵銷權,即債權人不具備自主抵銷權利。形式抵銷權和現行破產清償制度沖突,債權人肆意瓜分債務人不動產,完成債務抵押,不符合補償流程。沒有秩序的約束,劣后受償分配順位被打亂,第一受償人可能會在此過程中,出現自身受償不足現象。為避免上述情況,必須限制債權人的抵銷權,才能保證受償過程嚴格按照分配順位進行補償。
當事人破產后,債權人有權在破產程序會議中行使表決權,這是法律尊重債權人自治的重要體現。在此情況下,為保障普通受償人的合法權益不受影響,考慮到劣后債權的分配方案主要由法院完成裁定,法律認為劣后債權人是沒有必要被賦予表決權的,但劣后債權人是被允許參加破產者固定資產分配會議的,但其只能作為會議見證人,不能對分配決定進行表決或反對。
對于當事人的私人財產,通常不計入劣后債權范圍,因此在其破產后,司法管理部門需要對其公共財產進行清點,并完成相應的整理分類工作。管理部門對資產進行分類時,應該摘除破產者的私有財產,并將資產分類以書面報告形式上報到審查部門。審查單位經過討論,對資產整合情況作出批示,管理部門需要對批示中存在爭議的資產分類,重新進行研究并完成歸類 。若司法管理部門對批示有異議,可再次向審核部門上報,并注明相應原因。
四、結語
綜上所述,是對破產法設置劣后債權的相關介紹,首先對劣后債權在破產法中的演變歷程進行介紹,其次總結劣后債權,對于維護商業領域穩定發展的重要意義,最后針對目前我國的劣后債權規定,提出相應的立法建議。從中可以看出將劣后債權增加到破產法中,完善破產補償體系的同時,保證各方債權人的根本利益,可見這是受業界擁戴的法律政策。
注釋:
張紅寶.房地產企業破產債權清償順序研究[J].職工法律天地:下,2018(006):251.
林燕.破產債權清償順序問題研究[J]. 職工法律天地,2016(4):79.
趙姍,應文杰,李海瑛.基于我國破產管理人制度建設與完善的思考[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6(20):29-30.
李振華.企業破產清算勞動債權的優先權探討[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8(007):120-121.
劉欣.破產法設置劣后債權的問題研究[J].卷宗,2017(34):117.
易名洋.主債務人破產程序中債權人債權保證研究[J].海南金融,2018(8):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