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五四精神 青年 高校 德育
作者簡介:王芳,天津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2017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問題與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8.088
一、 五四精神的核心內涵及價值
(一) 五四精神的核心內涵
1. 愛國進步
五四運動最根本的精神支撐是挽回中華民族之尊嚴,救亡圖存,追求進步。以青年學生為主力軍的廣大人民群眾深刻認識到政府的腐敗無能,意識到一味的妥協帝國主義的結果必然是亡國滅種的危機。五四運動中,追求進步的愛國人士將國家與民族的未來與自己的命運聯系起來,體現了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際的義無反顧和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尚的家國情懷。
2. 民主科學
新文化運動所高舉的民主、科學、自由、人權的旗幟從文化思想的領域激發了廣大青年學生及社會團體的愛國熱情,奠定了五四運動的思想文化基礎,民主科學成為人們的共識,也成為五四運動所高舉的精神旗幟。民主和科學是象征著人民對于自由解放、國家富強的美好希冀,是時代賦予的思想火炬。
3. 文化啟蒙
五四運動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引進西方近現代文化,對中國傳統封建文化進行了猛烈攻擊,加速了封建文化的解體和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的傳播,這深遠影響了中國的歷史文化進程,改變了中華民族的命運。五四運動在人們心中樹立起了追求個性、追求“人”的尊嚴、敢于向傳統權威挑戰的新人的形象,使人們的思想受到了洗禮,啟迪著人民追求民主、自由、平等。因此,五四精神具有著挑戰舊文化,建立新文化的文化啟蒙意義。
(二) 五四精神的當代價值
1. 愛國主義教育的范例
隨著中國在世界話語體系中占有一席之地,西方勢力企圖分裂中國的圖謀也在亦步亦趨地進行著。其手段越來越以文化滲透等潛移默化的方式為主,企圖通過輸入他們的文化價值觀來瓦解我們的政治、文化。面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侵蝕的現狀,愛國主義教育顯得十分必要。五四精神的核心內涵就是愛國進步,讓五四精神發揮時代價值,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歷史范例很具有典型性。新時期的愛國主義一定程度上就是五四時期愛國主義的發展和深化,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離不開愛國主義精神的弘揚和傳承,這就要求我們傳承和發揚五四愛國主義精神,讓其發揮時代價值,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不竭動力。
2. 敬告青年的歷史話語
“青年是標志時代的最靈敏的晴雨表,時代的責任賦予青年,時代的光榮屬于青年”。 五四運動中的主力軍是當時接受了科學與民主思想洗禮的青年知識分子,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大浪潮中,他們力爭主權,把祖國利益與個人利益相結合,譜寫了偉大的五四愛國史。五四精神的現實意義囊括著對當代青年的敬告與勸誡:勇擔時代重任,爭做時代先鋒。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續奮斗” 當代青年需要以五四精神作為精神引領,時刻謹記青年一代的使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添磚加瓦。五四運動雖已成為歷史,可五四精神卻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奮勇向前。
3. 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啟示
五四運動時期是傳統思想占據主流、尊孔復古的潮流嚴重阻礙先進思想傳播的特殊時期,無差別地抵制封建文化也是無奈之舉,因為在尊孔復古思想背后隱藏的是與民主科學背道而馳的落后文化,要想建立新文化,必須抵制一切舊思想。由此來看,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的“打倒孔家店”揭示了救國建國之千秋大業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這對于當今時代的價值來講,是如何對待中華傳統文化的問題。隨著馬克思主義占據意識形態領域的領導權,這意味著我們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對待傳統文化,批判繼承,古為今用,善于辨別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優秀傳統文化,使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在時代的更迭中仍顯價值。
二、五四精神融入高校德育之必要性
(一)“立德樹人”育人總方針的內在要求
立德樹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怎樣實現立德樹人是當前和未來中國高校乃至全社會所要關注的重點命題。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只有培養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夠成為世界一流的大學” 。這就要求高校應將“立德樹人”融入教育體系,重點推進德育工作進程。五四精神是歷史沉淀后的寶貴精神財富,是立德樹人方針實施過程中的具體內容之一。原因在于五四精神中蘊含著中華民族堅韌不拔、民族利益至上的崇高追求,也包含著中國青年的時代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作為一項內容融入高校德育工作體系是十分必要的。五四精神融入高校德育工作是立德樹人育人總方針的內在要求,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二)新時代青年責任意識培養的有力抓手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責任教育對新時代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青年責任意識培養工作已經成為了黨和國家重點關注的問題。作為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高校將責任意識教育作為重點培養工作之一融入教育體系已勢在必行。關鍵問題在于如何進行青年責任意識培養,運用何種教育理念、方法、素材進行培養,這就涉及到什么樣的既真實典型又能夠產生共鳴的范例才能真正激起青年的責任感。五四精神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凝結成的思想精華,作為歷史文化資源可以為當代高校教育提供多方面的教育素材,尤其是對青年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培育工作提供針對性的資源支持,用四五精神的內涵與價值對青年群體進行熏陶感染,使他們從中引發真情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