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仕凡
摘 要 開放式城市公園景觀是城市基礎設計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安全性是開放式城市公園景觀設計的重點,其直接關系著游客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因此應當加強開放式城市公園景觀的前期規劃設計。基于此,以南寧市人民公園為例,就如何進行景觀安全設計進行探討,以供參考。
關鍵詞 城市公園;開放式;景觀安全性;設計策略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12.034
在城市公園,尤其是開放式的公園景觀規劃設計過程中,安全性應該是建設過程中考慮的重點。在進行公園景觀設計時,應當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安全影響因素,并且針對各環節進行安全設計。南寧市人民公園景觀設計是以滿足科普、休閑需求為宗旨,以打造獨特優美的生態環境為設計目標,保護公園自然和人文景觀資源。因此,通過科學規劃設計,將南寧市人民公園建成具有本地文化特色以及集自然景觀、生態休閑和科普文化于一體的安全綜合型公園是其建設主旨。在南寧市人民公園景觀安全設計過程中,主要對以下環節的安全進行了規劃。
1 道路交通安全規劃設計
基于南寧市人民公園現有的道路骨架,根據新增景點重新規劃和梳理園內道路走向,并且將主園路串聯各分區和主要景點,從而完善園路系統和帶動景點人氣,起到安全引導人流效果。同時,為保證公園景觀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去除現有的零散、走向重復的路網,利用次園路或游覽步道串聯其他景點,使游線更加系統、合理。同時,園路規劃需注重構建景觀視廊,提升公園通透性、立體性和景觀深度,優化景觀視野。對南寧市人民公園中的園路進行優化后,突出了主園路的引導、疏散作用,強化了次園路及游覽步道的便捷、景觀作用,形成了系統、合理、層級分明的道路系統。根據園路寬度,南寧市人民公園中的園路分為主園路、次園路、游覽步道三個等級[1]。規劃主園路總長約4 285 m,寬4~6 m;規劃次園路長約4 655 m,寬3~4 m;規劃游覽步道長約5 305 m,寬1.5~3 m。園路路網密度約為357 m·hm-2,符合《公園設計規范》(GB 51192-2016)中150~380 m·hm-2的公園路網密度規范。南寧市人民公園地處南寧市老城區,周邊車流量大,且缺乏足夠停車設施,造成公園各出入口均有不同程度的交通擁堵問題。無障礙游覽園路應結合公園主園路設置,使車輛應能到達部分主要景區和景點,并宜形成環路,縱坡宜小于5%,山地區域無障礙游覽主園路縱坡應小于8%;無障礙游覽主園路不宜設置臺階、梯道,必須設置時應同時設置輪椅坡道;無障礙游覽支園路應能連接主要景點,并與無障礙游覽主園路相連,形成環路;小路可到達景點局部,不能形成環路時,應便于折返,無障礙游覽支路和游步道的縱坡應小于8%;坡度超過8%時,路面應作防滑處理;園路坡度大于8%時,宜在路旁每隔10~20 m
設置休息平臺;緊鄰湖岸的無障礙游覽園路應設置護欄,高度不低于900 mm;在地形險要的地段應設置安全防護設施和安全警示線;路面應平整、防滑、不松動。園路上的窨井蓋板應與路面平齊,排水溝的濾水箅子孔的寬度不應大于15 mm。
2 綠化種植規劃設計
為了既保證公園綠化植物的景觀價值,又不對游客造成傷害,在綠植規劃設計過程中應當注意以下事項1)公園內長勢良好的喬灌木及地被是不可多得的景觀資源,充分保護和利用現有植被資源,不僅可以完善公園整體景觀骨架的核心,也可節約建設工程投資和養護成本;2)以本地樹種為主,適當種植外來樹種,提高生物多樣性,形成穩定的生態系統;3)適樹適地,給予植物合適的生長條件,保證植物的生長空間,以提高景觀效果和減少養護管理成本。
公園作為城市的綠地類型,首先應強化其生態功能,其次應利用植物營造空間,為市民以及游客提供休憩娛樂的地方,打造不同類型的植物景觀,并通過植物色彩設計,豐富季相的變化。公園規劃范圍內現有植物空間主要有:封閉空間、開敞空間、半開敞空間、覆蓋空間、豎向空間。以南寧市人民公園的紅色文化區為例,現有的主要植物景觀類型為純林林地景觀、整形植物景觀;主要植物空間類型為封閉空間、開敞空間、豎向空間;存在的問題為一是純林林地密度過高,二是南洋杉林種植密度過大,林下多黃土裸露,造成泥土流失及景觀效果差。因此,在對紅色文化區進行規劃設計時,逐步疏除老弱喬木、打開林窗,增加林下游覽空間,結合林窗增加林下地被植物,改善整體景觀效果;以紀念碑作為分區的主要景點,打造紅色文化景區莊嚴肅穆的植物景觀效果;選擇深綠色的針葉植物、色葉整形植物進行整體氛圍的營造,體現分區的“紅色文化”內涵。
對南寧市人民公園現有植物空間的分析顯示,由于公園林地豐富、郁閉度較高,且相對應的公園整體空間多為封閉空間、覆蓋空間,而開敞空間、半開敞較少,造成公園整體空間過于局部,游人的游覽空間不足。因此可結合景觀分區的功能需求,適當增加半開敞空間,減少封閉空間;利用公園的喬木冠大陰濃的特色,保留及提升覆蓋空間的使用,提升游客的游覽舒適度,提高景觀的安全性。
3 建構筑物與公共設施安全規劃設計
南寧市人民公園景觀規劃設計過程中,建筑物主要在望仙懷古區、紅色文化區、蔭生植物園區、兒童活動區以及安靜游覽區和苗木培育區。在對建構筑物與公共設施進行安全規劃時,主要做了以下9個方面的工作:1)結合區域建筑風格,拆除現有的零散分布的建筑,根據當前的環境和文化定位整合建筑功能,使建筑群分布更為整體、得當;2)遵循區域歷史文化定位和功能需求,拆除與定位不符的游樂設施,增強該區域的歷史文化氛圍;3)基于保護原則,改造或拆除陳舊建筑,提升園區游憩體驗,延續植物文脈[2];4)結合園區功能定位,拆除大量游樂設施,緩解客流聚集壓力、減少硬質鋪裝面積,改造局部可以利用建筑,滿足活動需求;5)結合區域功能定位,拆除零散分布、功能不明晰的建筑;6)基于保護保育原則和功能需求,改造現狀建筑形式,整合建筑功能,確保公園景觀安全可靠性;7)基于《公園設計規范》(GB51192-2016)和規劃范圍內景點設置要求,設定配套服務設施的規模數量和布點距離,為游人提供服務;8)其他游憩設施與服務設施如雕塑、花壇、茶座、攝影部等依據各景點實際需要進行設置;9)依托生態造園的理念,結合公園整體設計要求,強調環境整體合一性以及安全可靠性。
在公園這一特殊場所中,建筑首先不能破壞環境,其次應起到積極作用,體現建筑和環境的協調統一。公共服務設施建筑材料可選用鋼筋混凝土、磚混、石材、木質等為主要材料,屋頂用坡屋頂覆以青瓦、磚瓦等自然協調統一的材質,形成與自然環境共生的獨具特色的本地民族建筑風格。通過以上優化設計,既要實現公園景觀效果,更要注意安全性。
4 結語
開放式公園景觀規劃設計過程中應當立足實際,既要滿足城市公園建設需要,又要注意空間布局,綜合考慮安全性、舒適性及自然和諧性,將安全設計理念融入細節之中,以此來有效滿足人們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孫麗.高密度城市影響下的城市公園景觀設計研究[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16.
[2] 唐嫵妍.基于“兒童友好型城市”視角下的城市公園更新設計[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8.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