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在語文教學中,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有著很重要的位置。除了關注點在于我國的文學選文篇目中,還不應該忽視挖掘外國文學選文中的傳統文化元素的學習意義。本文從挖掘高中語文教材外國文學選文中的中華傳統文化元素的依據和意義入手,以朱生豪所譯的《哈姆雷特》為例,分析其中的中華傳統文化元素,并提出了教學策略,開拓做好這一教育教學、文化傳承的工作。
關鍵詞:傳統文化 高中語文 漢語表達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獨有的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而語文教學對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有著很重要的作用。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提到“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1]在進行中華傳統文化的相關教育中,除了關注點在于我國的文學選文篇目中,還不應該忽視挖掘外國文學選文中的傳統文化元素。在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篇目中,有17篇外國文學選文,這些選文多是思想內容積極向上、傳達正面價值觀的內容。教學中要努力挖掘其中的中華傳統文化元素,通過文化對比,語言對比等讓學生深入了解中華民族的文化內涵,提升民族自豪感。
挖掘高中語文教材外國文學選文中的中華傳統文化元素,能夠幫助學生在復雜多元的社會發展中,準確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髓,樹立正確的思想,使得學生樂觀積極地成長。
1.全球化沖擊下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需要。隨著全球化進程不斷的加快,貿易來往的增多,我國和世界的接觸范圍日益加大,在外來文化的影響下,我國的傳統文化不免受到一定的沖擊。尤其是一些發達國家,其文化特征和我國文化有著明顯的區別,這些國家將其文化滲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比如我國的青少年群體熱愛情人節、圣誕節等“洋節”,其熱愛程度超過了我國的某些傳統節日。多種文化的碰撞與交流將會相互影響,使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與繼承受到了制約。所以,重視在外國文學選文教學中挖掘中華傳統文化元素,吸引學生的關注和興趣,使其認識到中華傳統文化的不可替代性,自覺加強學習理解并進行傳承和發揚。
2.對比中產生文化自信的需要。中華傳統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蘊,是我國人民的精神支柱。為了正確進行精神導向,使我國的發展可以更加自信,更加持久。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號召。[2]教育部出臺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指出要在教育中多角度、多方面、有效地弘揚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思想,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這給具體的教育提出了有效的依據,需要我們通過各種渠道和保護宣揚中華傳統文化,通過文化對比讓學生充分感受其中的魅力,以此為榮并自覺地信奉這樣的文化。
3.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信息時代社會的迅速發展,人們置身與多種文化的相互碰撞和影響中,尤其是互聯網的高速發展,眾多繁雜的信息在傳播,其中不乏低劣信息的成分。高中生處于青少年階段,其價值觀以及道德觀還沒有完全形成核心支撐,對一些負面之事判斷力不夠,容易被一些負面信息影響,朝不良的方向發展。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蘊涵許多優良精神品質,需要我們在教學中多方面、多層次進行挖掘,將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正面精神傳遞給學生,使學生能夠甄選正確的信息,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從而使得學生積極樂觀地成長。
在教學中,我們需要從多個方面來向學生傳播中華傳統文化,而外國文學選文,除了文化對比凸顯文化特色的意義外,主要在于漢語翻譯中傳統文化元素的傳遞。本文擬以人教版語文必修四中,朱生豪所譯的《哈姆雷特》中的漢語表達為例,以此挖掘其中的中華傳統文化元素。
1.押韻、四字結構與“中和”精神。中國語言文化積淀深厚,除了具有交際上的交流功能,還承載了本民族的文化信息。比如押韻、對句具有和諧、悅耳的韻律感,也是我國“中和”精神的一個體現。朱生豪曾說“余每譯一段竟,必先自擬為讀者......審辨語調之是否順口,音節之是否調和。”[3]其翻譯既忠于傳達原作,又注重用中文的表達特征,通過押韻、對句等使之具有和諧悅耳的效果,如劇中小丑甲唱的歌:
小丑甲 (唱)
誰料如今歲月潛移,
老景催人急于星火,
兩腿挺直,一命歸西,
世上原來不曾有我。(擲起一骷髏。)[4]
該譯文采用了隔行押韻的雙韻形式,韻腳為:“移”和“西”,“火”和“我”分別對應押韻,每句八字齊整,讀來朗朗動聽。
而劇中伶王的唱詞,一韻到底,韻腳分別為:愿、散、傷、常、端、歡、天、遷。讀起來具有悅耳和諧的美感,達到了很好的效果。此外,朱生豪在翻譯中常用對句,如:“超乎尋常的/親族,漠不相干的/路人”[5]這樣的對句結構除了能并列陳述,還加強了語氣。
古漢語中的韻律特征,是我國傳統文化中“中和”的一個體現,我國文化講究人與自然等各方面的關系和諧。朱生豪能夠深入理解莎劇,翻譯時有意識地講究韻律的和諧,使用押韻、對句等形式,使讀者在閱讀時,融入他國故事情節以及我國語言特點的雙重體驗里,產生一種親切及愉悅感,并讓讀者不斷回味我國語言的美妙之處并深刻感知中華傳統文化。
2.俗語、口語化的表達與“樸質”精神。朱生豪譯本根據中國人的閱讀習慣,選取了不少俗語,以及口語化的表達,能讓讀者很快進入文本,感受劇中角色的性格特征以及命運走向。
“結果倒鹵莽對了,我們應該承認,有時候一時孟浪,往往反而可以做出一些為我們的深謀密慮所做不成功的事”、“如果我不去剪除這一個戕害天性的蟊賊,讓他繼續為非作惡,豈不是該受天譴嗎?”[6]“孟浪”、“蟊賊”都是我國俗語的表達方式,使得讀者能夠很快理解人物的感情。
“這本戲是怎么一個情節?里面沒有什么要不得的地方吧?”[7]朱生豪在翻譯莎劇時,除了忠于原著,還用口語化的表達直接來傳遞人物的思想感情,這種漢語口語表達,能夠生動刻畫人物,既通俗易懂,幽默風趣,又樸質明快,將中華文化中的樸質精神表現得豐富生動。
3.語言的典雅、散文化與“求雅”精神。粗俗語是莎劇的一大特色,但我國儒家的道德準則為不可直接談及欲望,所以,朱生豪對原著中直言“性”的語句進行了規避。
奧菲利婭:不,殿下。
哈姆雷特:我的意思是說,我可以把我的頭枕在您的膝上嗎?
奧菲利婭:嗯,殿下。
哈姆雷特:您以為我在轉著下流的念頭嗎?
奧菲利婭:我沒有想到,殿下。
哈姆雷特:睡在姑娘的大腿中間,想起來倒是很有趣的。[8]
王子與奧菲利婭的對話,特別是王子的話語有不少關于“性”的暗示,受我國道德觀的影響,朱生豪有意識地進行回避,委婉地翻譯出來。
此外,朱版譯文還運用了詩化散文的語句,使得譯文內容典雅別致。“你看這一個的相貌多么高雅優美:太陽神的鬈發,天神的前額,像戰神一樣威風凜凜的眼睛,他降落在高吻穹蒼的山巔的神使一樣矯健的姿態”。[9]短短一句話大量運用形容詞并使用修辭手法,在選字和用詞上追求典雅和優美,使之如同散文一樣優美動聽。朱生豪的譯文回避了粗鄙的字眼,傾向使用散文化的詞句,這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雅”,這是一種更為“正”的美,具有了道德觀的判斷。
朱生豪說過他將莎劇的翻譯當成一件民族大事,因此,他在譯本中極盡發揮漢語豐富的內涵。那么,如在教學中融入譯者的生活背景以及民族氣節,必將會引起學生產生領略中國人的智慧的興趣,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
如何挖掘高中語文教材外國文學選文中所承載的傳統文化元素,需要語文教師轉變以往的教學觀念,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內涵,才能更有效地引領學生去傳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
1.閱讀感受、品味優美。由于文化的差異性,在外國文學選文的教學中,教師可引領學生嘗試與文本作者、譯者進行對話,與之產生深入的心靈交流。同時,應該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地去感受體驗外國文學與中國文學的差異,從譯本的語言入手聯系起學生和文本之間的對話,引領學生通過文字來感知我國語言的特征,鼓勵學生積極地去品味譯文中的獨到之處,并感受其中所傳遞的文化韻味,在教學過程中實踐傳統文化教育。
2.文化對比、語言賞析比較教學法。在教學中,不同國別文本的比較能夠幫助學生了解其區別所在。比如:在上課時,可以通過不同國別的同類精神進行比較,讓學生可以準確把握中華傳統文化。例如哈姆雷特的復仇是為了主體意識的實現,注重個人的感受,而中國傳統文化中,主要強調集體意識,注重和諧和內部凝聚力。此外,不同國別的語言賞析對比也是一個很好的方式,比如,關于“性”的表達,西方人用詞直白,中國人用詞委婉,這都是和文化相關聯的。通過比較,讓學生自發地挖掘其文化的不同,逐漸全面深刻地認識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
3.在教學中注意文化的包容性。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民族精神的象征。所以即使是外國文學選文的教學,也要進行文化滲透,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但是,教師在外國文學的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的時候,要注意包容他國的不同文化習俗,并給予充分的尊重。此外,應該在語文本體教學的前提下融入經典文化學習的滲透,而不能過于大肆地灌輸而出現喧賓奪主的現象。
在語文教學中傳播中華傳統文化是當前一件重要之事,教師應該深入思考,多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元素,并通過多種方式融文化教學于語文本體教學中,才能在有限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去傳承與傳播中華博大的優秀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10/18/c_1121820800.htm2018.9.20.9am
[3][4][5][6][7][8][9]莎士比亞.《莎士比亞全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
(作者介紹:吳海超,瓊臺師范學院副教授,主要進行歐美文學研究、語文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