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瑞金
摘要:小學科學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它對學生的思維啟迪、能力發展以及素養提升有著重要的作用,也是學生與世界建立聯系的良好途徑。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于多元教學資源的有效整合,探尋多樣化課程資源獲取途徑,對有利于學生科學意識養成、科學能力發展以及素養提升的關鍵教學資源展開深入的開發與教學應用,以全面強化學生的課程學習效果與科學文化素養。而這一點對于小學低段學生的科學探索而言尤為重要,低年級學段是學生科學意識養成與能力發展的關鍵期,教師要抓住這一教學契機,積極開發與整合課程資源對學生加強教育指導。
關鍵詞:農村小學;科學學科;低年級學段;資源開發;途徑與方法
在農村小學的低年級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想要通過課程資源的有力開發與應用來提升教學質量,需要保證開發的全面性與多元性特性。綜合考量農村小學現有的教學條件與設施,教師主要可以從實驗室與信息網絡資源、家庭實際生活資源與大自然原生態資源等多個方向展開積極的探索,引導學生有效從各類資源中獲取關鍵知識點與內容,以強化其知識吸收效果,全面提升其科學素養能力水平。
1 開發實驗室與信息網絡資源,拓寬學生科學視野與認知
在農村小學低年級科學教學中進行課程資源的有效開發,教師首先可從學校這個學生最為熟知的環境入手,展開有力開發。結合低年級科學教材中的一些實驗內容,教師可以向上級反饋為學生準備一些簡化的自然實驗室,讓其能夠在課業學習之余,通過在實驗室中進行自行操作將理論知識加以實踐應用,以此強化知識吸收效率。這樣的硬件資源開發方式能夠深入鍛煉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讓其深刻領悟到科學實驗的原理。此外便是信息網絡資源的開發,教師還可向上級反映為學生提供網絡教室、圖書室這樣的寬廣教學資源庫,方便學生及時查閱與探索,以此促使學生自主去尋找科學的答案,有力激發其科學探究意識。
比如在學習完三年級教材《地球上的水》這一課內容后,倘若學生的課堂學習無法將知識點進行完全的內化與吸收,而對于其遺留的諸多有關科學自然的疑問,教師便可讓其通過圖書閱覽室或者網絡教室展開自主的搜索與探究。以這種方式讓學生通過信息技術手段,以更為直觀的方式了解在自然界中水資源的分布,認知到世界各地的淡水資源情況,以此拓寬其認知視野,并提升其節約用水的科學意識。這種硬件資源的開發更有利于拓寬學生的科學視野,讓其自己尋求答案,那么他們對于水資源這些話題的認知便會超越話題本身,使其通過更為多樣的資源了解,提升科學素養意識。
2 引導學生開發家庭生活資源,有效提升其科學思維與意識
有關低年級科學教學資源開發的基本路徑,教師還可將學生的眼光轉移于實際生活中,讓學生根據課程內容的學習從家庭實際生活中開發和利用相關資源,以此培養其科學意識并發展其科學思維,全力為課程教學做好延伸與補充。學生家庭生活中擁有著多項與其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器件與物品,而在這些器件與物品上,教師可加以對學生的思維引導,便能使其發現其中所體現出的科學知識。此外,根據這種資源開發放方式,教師還可讓學生將已掌握的科學知識進行實踐與操作,以深化知識內化效率。
比如在學習完三年級教材《紡織材料》之后,為了深切貼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并加強學生對知識點與內容的鞏固,教師可引導學生對家庭資源展開深度的開發與利用,加以操作與實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夠認知一些常見的紡織品材料,包括棉、絲、毛和人造纖維等,同時還要求其了解這些不同材料的區別、特點和用途。針對這些內容,學生在教師的課程講解后便會有一定的了解與認知。那么為了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便可為其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將家里的一些舊衣服與新衣服整理在一起,并結合所學知識向父母說明每種衣服的構成材料、每種材料的優點與特性以及這種材料的其他用途等內容。以這種方式讓學生能夠從家庭生活物品中發現科學知識,并將課堂上所學到的科學知識點加以實踐與應用,使其在向他人普及科學內容的同時深化自身科學意識,實現科學思維與素養的全面性提升。
3 積極開發大自然原生態資源,全面強化學生課程學習效果
對于低段學生的科學課程學習來講,教師要注重對其科學意識的深化以及科學探索興趣的激發,以此為重要衡量因素展開科學教學資源的路徑探索?;诖朔N思想,教師可以將學生的視線轉移于大自然中,讓學生能夠依據農村地大物博的原生態資源進行科學知識的探索,以此降低學生的課程學習難度,拓寬其科學認知視野并加強其科學實踐與操作能力。
教師帶領學生走向大自然進行科學資源的合理開發,可以有效鍛煉其科學思維能力、觀察能力以及其他層面的學科能力。以三年級教材《肥沃的土壤》這課教學為例,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為了避免課本教材的單一化特點帶給學生的思維局限,教師可將其帶領到農村的大自然原生態環境中展開資源的開發,以更為實踐性的方式教授課程內容。例如教師可以目標“探索土壤”帶領學生去往室外,指導其進行土層的采集;此外還需依照課本的內容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工具,具體帶領他們到花圃、樹叢或菜地中進行自然資源的采集。與此同時,教師需要叮囑學生挖掘的土層中盡量包含到一些細小的昆蟲或植物,方便其進行科學觀察與探究。之后教師便可展開一系列的教學講解,指導學生將土層打造成實驗的原生態器材,對其進行良好的培育,并定期進行觀察,以此使學生能夠深入了解土壤的構成及其內部不同微生物的生活狀態。通過此種原生態資源的開發更有助于學生學以致用,強化其知識掌握效率,深化其科學觀察能力與實踐操作能力等多元學科關鍵能力。
4 總結
總的來說,有關農村小學低年級科學教學資源的開發路徑,教師可以從學校硬件設施、學生家庭資源與大自然原生態資源等多個方面引導學生展開積極的探索,同時在此過程中加強對學生的教育指導,讓其以更為優化的方式對多樣課程資源展開學習、探究、內化與反思,以此強化其知識掌握效果與學科素養水平。
參考文獻:
[1] 閆美玲.小學科學教學資源開發利用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
[2] 呂寒芳.小學科學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科普童話,2016.
(作者單位: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龍河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