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強
【摘 要】新課改背景下,很多教師都嘗試借助中國古典詩詞為寫作增光添彩,這既順應新課標教學理念,也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古典詩詞講究聲律、節拍、押韻的音樂美,在寫作中運用古典詩詞可以激活語言表達、豐富文章內涵、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蘊。
【關鍵詞】主題課型;寫作;古典詩詞
古典詩詞是中華傳統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通過學習和運用古典詩詞,學生可以積累語文知識、養良好的語感、激發對祖國文化和語言的熱愛。《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在選修課程“詩歌與散文”中提出“嘗試詩歌、散文的創作,組織文學社團、展示成果,交流體會”。在這個背景下,教師可以嘗試讓學生在寫作中運用詩詞,讓古典詩詞成為提高寫作水平的有效手段。
高中生作文中常見的問題就是語言如白開水、平淡無奇,且沒好素材運用。作為語文教師,怎么樣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提高作文水平呢?我認為不妨從教材出發,利用現成的教材,找到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有效方法。目前,高中語文教材中選入的古典詩詞都是經過時間篩選,且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作品。所以,在作文寫作教學中不妨以古典詩詞為突破口,促進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那么,在具體的作文教學中,我們應該怎么做呢?經過十幾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積累古典詩詞中的名言警句,做到古為今用
在主題寫作課上,我經常讓學生利用一節課的時間寫作文,下課時交上來。這樣的“仿真”訓練可以提高學生考場作文的應對能力,讓學生集中精力去做一件事,杜絕課下個別學生抄襲作文的現象。但是弊端依然很明顯,交上來的作文中,很大部分語句不通順、語言貧乏,讀起來味同嚼蠟。一篇優秀的習作,必然離不開出彩的語言,正如一朵鮮艷的花朵,一定需要鮮嫩欲滴的色彩來烘托。“人靠衣裝馬靠鞍,優美語言靚文章”,如果作文語言干癟、缺乏吸引力,就會使讀者失去讀下去的欲望。
選修課本《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有許多優美的古典詩詞,可以積累下來為寫作服務。如《湘夫人》“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表面看起來只是寫景,實際上是抒情。沒有見到心上人,感受到的卻是“裊裊兮秋風”的氣氛,看到的是“洞庭波兮落葉下”的蕭瑟悲涼的深秋景色。瑟瑟秋風、浩渺的秋水、蕭蕭落葉使湘君的心情惆悵萬分;《蜀相》“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以幽靜的春景襯托出莊嚴肅穆的氣氛;《書憤》“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抒發壯志難酬的情懷。這些凝練、生動的語言,教師在進行古典詩歌教學時不妨讓學生動筆記下來,以便在以后寫作時加以運用。
二、積累古典詩詞的寫作素材,做到靈活運用
結合近幾年甘肅高考評分標準及自己多年來的一線教學經驗,我發現現在的學生作文普遍存在缺乏素材和素材陳舊的問題。在文章中要么是沒有素材,自己胡編亂造;要么就是屈原、杜甫、文天祥、愛迪生、牛頓等,學生的作文如出一轍,這樣的作文怎么可能得到高分?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我認為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收集好的素材。所謂“詩言志”,詩“言”何“志”?這就要求我們對詩人的生平及詩歌的寫作背景進行探究。每一首詩都是詩人的一個故事,一場經歷。學習《長恨歌》時,能夠了解到眼看國家分裂,老百姓深陷水深火熱中,白居易不由抨擊玄宗的荒淫誤國。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形象躍然紙上。學習鮑照的《擬行路難》時,通過教師補充材料《代陳思王白馬篇》來認識一個雖然出身于寒門,但卻“慷慨任氣,磊落使才,在當時不可無一,不能無二”的愛國詩人形象。如果學生能從“知人論世”的角度去了解詩人生平事跡,并且把這些素材活用在作文中,就能使作文內容充實起來。
三、改寫古典優秀詩歌,做到學寫相長
長期以來,我們的古典詩歌課堂形式單一,教師方法陳舊,缺乏創新,學生沒有學習興趣,課堂效率低下。有時候對一首詩的分析和剖析,僅僅是翻譯一遍,朗誦幾遍,熟讀成誦,教師便覺得教學目的達到了。而課堂需要有讀書聲,但僅依靠誦讀是不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的,這就需要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把古典詩詞學習和學生的寫作主題課型結合起來,進而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改寫時可以從主題出發,與作者的其他作品進行比較;也可以就其中的名言警句激發想象做片段訓練;也可以就詩的主題引發聯想進行寫作。如學習“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這一單元的內容時,則可以就《湘夫人》《蜀相》《書憤》這三首詩談詩中蘊含的愛國主題。
總之,古典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詩詞內容,引導學生為習作增添光彩。在古典詩詞教學中加強寫作訓練,在寫作中促進古典詩詞教學,能夠真正做到雙贏。
【參考文獻】
[1]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2]張麗.新課改下高中古代詩歌教學中寫作手段的運用[J].教育觀察,2016(06)
(甘肅省慶陽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