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在人類形成理性思維的過程中發揮著獨特、不可替代的作用。作為衡量一個人能力的重要學科,從小學到高中絕大多數學生對它極為重視,投入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然而并非人人都是成功者,許多小學、初中數學學科成績的佼佼者,進入高中階段后數學成績會逐漸下降。他們雖然很想學好數學,但成績就是提不上去,進而把高中數學當成了一種負擔,最怕見高中數學老師。這種“懼怕”高中數學的現象目前比較普遍,應當引起重視。本文針對這種現象進行了分析,尋找出了高中數學成績下滑的原因,對如何提高高中數學成績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高中數學;成績下滑原因;改進措施
筆者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發現很多在初中時數學學得很好的學生,在進入高中后遇見的第一大難關就是數學。數學學習屢受挫折,對學生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創傷,加上這些學生不了解高中數學的特點,學不得法,從而導致學習成績滑坡。如何激發他們的興趣,增強其信心,是數學教師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造成高中生數學成績滑坡的主要原因
1.被動學習。許多學生在進入高中后,還像在初中時一樣,不定計劃,坐等上課,課前沒有預習,對教師要上課的內容不了解。由于高中數學難度高,容量大,學生在聽教師講課時,會忙于記錄筆記,沒有閑暇的時間對課程進行思考,沒聽到“門道”,沒有真正理解所學內容,沒有真正理解知識的內涵,更不能有效地變通。
2.學不得法。教師上課一般都要講清知識的來龍去脈,剖析概念的內涵,分析重點難點,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學生上課沒能專心聽課,對要點沒聽到或聽不全,筆記記了一大本,問題也有一大堆,課后又不能及時鞏固、總結、尋找知識間的聯系,只是趕做作業,亂套題型,對概念、法則、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機械模仿,死記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點,白天無精打采,或是上課根本不聽,自己另搞一套,結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不重視基礎。俗語說:“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睂W習數學也是如此,如果基礎打得不牢固,就會在高中數學的道路上被人越落越遠。例如函數的求值、空間解析幾何、排列組合等,都是學生沒有接觸過的知識,都需要學生以初中數學的知識作為基礎,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習能力。一些“自我感覺良好”的學生,常常忽視了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學習與訓練,往往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認真演算書寫,但對難題很感興趣,以顯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鶩遠,重“量”輕“質”,從而陷入題海,在正規作業或考試中不是演算出錯就是中途“卡殼”。
4.進一步學習條件不具備。高中數學與初中數學相比,知識的深度、廣度及能力要求都大大增加。這就要求學生思維要跟上,必須從經驗型抽象思維向理論型抽象思維過渡,同時還需具備初步的辯證型思維,為進一步學習作好準備。高中數學很多內容難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如二次函數在閉區間上的最值問題、函數值域的求法、實根分布與參變量方程、三角公式的變形與靈活運用、空間概念的形成、排列組合應用題及實際應用問題等??陀^上這些觀點就是分化點,如不采取補救措施,強化思維訓練,激活思維,分化是不可避免的。
二、提高高中數學成績的幾點措施
1.加強學法指導,培養良好學習習慣
課前自學是學生上好新課,取得較好學習效果的基礎。課前自學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而且能提高其學習新課的興趣,使其掌握學習主動權。自學不能走馬觀花,而要講究質量,力爭在課前把教材弄懂,上課著重聽教師講課的思路,把握重點,突破難點,盡可能把預習的問題解決在課堂上。
學生上課要認真聽講,思維要盡量跟上教師的節奏,理解和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關鍵環節。教師要營造學生積極回答問題、大膽提問、敢于質疑、勇于創新的課堂氣氛;培養學生善于分析思考,勇于質疑和探索,善于總結歸納的能力。
及時復習是高效率學習的重要一環,能夠強化學生對基本概念知識體系的理解與記憶,將所學的新知識與有關舊知識聯系起來,進行分析比較,一邊復習一邊將復習成果整理在筆記上,使學生對所學的新知識由“懂”到“會”。
獨立作業是學生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靈活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一步加深對所學新知識的理解和對新技能的掌握過程。其中,解決疑難是對獨立完成作業過程中暴露出來對知識理解的錯誤,或由于思維受阻遺漏解答,通過點撥使思路暢通,補遺解答的修正過程。學生在解決疑難一定要鍥而不舍,認真鉆研,實在解決不了的要請教教師和其他同學,并要經常把易錯知識點拿出來復習強化,務求真正的理解,并通過長期堅持使自身對所學知識由“熟”到“活”。
系統小結是學生通過積極思考,全面、系統、深刻地掌握知識和發展認識能力的重要環節。小結要在系統復習的基礎上,通過分析、綜合、類比、概括,揭示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以達到對所學知識融會貫通的目的。經常進行多層次小結,能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由“活”到“悟”。
2.研究學科特點,尋找最佳學習方法
數學學科擔負著培養學生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以及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重任。它的特點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邏輯性和廣泛的適用性,對能力要求較高。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數學學科的特點,尋找最佳的學習方法,從而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不斷激活學生思維,構建學生思維能力,如針對方法新、難度大、靈活性強、易分化的內容,教師可通過加強指導、開辟專題講座、指導閱讀參考書等方法,將出現的錯誤提出來讓學生議一議,充分展示他們的思維過程,并通過變式練習提高他們的應變能力,以達到靈活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的目的,進而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
總之,高中數學成績的提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高中學生僅僅想學是不夠的,還必須“會學”,要講究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不斷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幫助他們建立起學習數學的信心,才能真正達到提高數學分數的目的,取得好的高考成績。
【參考文獻】
[1]楊東煒.高中生數學成績分化的原因與對策[J].讀寫算,2013(12)
【作者簡介】
劉金云,大學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數學教學。
【重要榮譽】
本文收錄到教育理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