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張茹茹


摘 要:隨著建筑教育的不斷改革創新,建筑專業基礎教育的教學模式也逐漸從二維平面表達過渡到三維思考,在教學中注重“建造”的體驗。本文通過對傳統建筑基礎教育的現存問題、建造體驗教學的特征進行分析,結合實際的建造體驗教學的案例,提出設計結合建造的教學方式。以建造體驗來激發學生的設計靈感,提高其實踐與創新能力,發散性與批判性的思維能力,培養其團隊合作精神和自主性學習的積極性,為嘗試新的建筑教育教學模式的探索提供有價值的思路和方向。
關鍵詞:建造 建筑設計基礎 體驗教學 實踐
建筑行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它與整個國家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改善有著密切的關系,建筑師在城市建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合格的建筑師往往要通過在建筑學專業的學習和進修,才能更好地走入社會從事建筑業工作。建筑專業與其他工科專業有很大差異,如涉及知識面廣泛、對實踐性要求高等等,而這一學科的傳承和創新需要建筑教育。隨著全球文化背景的轉變,建筑教育也由原來的制圖訓練、規則學習和理論研究逐漸重視建筑本質——建造的研究。建筑的根本在于建造,在于建筑師選擇材料并將其結合成整體建筑物的過程和方法。它是材料及其連接的過程和結果,是建筑實體與空間的表現手段。所以,將建造體驗課程作為建筑學的基礎課程有助于學生把握建筑的本質,在建筑學習的起點上把握正確的方向。因此建筑重新被視為一種建造的技藝,在建筑教育領域引發了教育理念和模式的變化。在建筑教育中,建筑設計基礎教育是培養學生設計能力的教學基礎與重點,所以,在設計基礎教育課程中積極實踐探索空間建造體驗教學的方式,成為非常有意義的研究課題。
一、建筑設計基礎教學現存問題
我國大學傳統的建筑設計基礎課程大多借鑒西方學院派的教學模式,強調手頭繪畫基本功的訓練、二維的制圖等,這樣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繪圖表現,但也存在著許多弊端:
1.學生缺乏學習主動性
受西方學院派教學模式的影響,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通常在基礎課程中設置大量的二維平面繪圖練習來將學生引入設計的入門。但是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的模仿性學習狀態,不能主動參與和學習研究,缺乏個人的獨立思考與分析問題的能力,不利于創新思維的培養。
2.過程性訓練重視不足
對于課程的每個訓練單元來說,其教學重點應該放在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建立正確的思維體系的培養上。但在現行的教學中,通常是教師布置訓練任務,講解基礎知識,學生完成最終成果。學生往往過分關注最后的結果而忽視了學習的過程,缺少在學習過程中反復推敲將設計不斷深入的重要步驟。這不僅不利于學生個性化和創造性學習,同時也會對高年級的建筑設計的思維方式產生不良影響。
3.實踐性課程內容安排相對薄弱
建筑設計基礎課程的安排除了大量的繪圖表現技能訓練外,通常在一年下半學期會安排一些小比例的模型設計課程內容,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鍛煉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但由于模型尺度相對較小,學生不能完全準確的把握空間、體量、尺度等概念,對材料、節點、環境及模型可實施性與可操作性等方面的體驗有所欠缺。這會導致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對方案設計現實性的忽視。
4.欠缺團隊合作意識
在建筑行業中,建筑設計的完成需要一個團隊的共同配合,這就需要建筑師具有團隊合作精神。在建筑設計基礎課程中,以小組為單位的教學內容安排相對較少,沒能充分給予學生共同合作,互動學習、共同分析與討論問題的機會。這對于切實提高教學效果和同學間良好協作的學習氛圍是不利的。
二、建造體驗教學的特征
建造體驗課程安排在建筑專業初級學習的學期課程的后半段,將班級同學分組進行具體的大比例模型建造項目。課程期間經歷了從方案設計、草模建立、分析討論到建立足尺模型的復雜過程,最終完成建造并進行項目評價。學生在課程過程中要運用多門建筑相關課程知識,獲得從設計到施工實踐的完整體驗。
1.自主性
建造體驗課程的任務需要學生結合建筑及相關學科知識最終自己動手完成,要求學生自行設計、自主選擇和解決設計問題,遇到困難需要主動發問。課程題目的開放性內容,使學生可以從多角度出發進行設計,其設計形式呈現出多樣性。教師根據學生的設計創意的不同,給予不同的見解,學生自己進行方案的完善,整個設計是在學生不斷反復推敲的過程中完成,完全發揮了其學習的自主性,教師在整個課程過程中起到協助和引導的作用。
2.整體性
建造體驗課程涉及多門建筑課程的相關知識,如建筑形態、功能、材料、技術、結構等方面知識,學生只有綜合的運用這些知識才能最終完成實際的建造任務;建造課程是相對復雜的實踐設計課程,從方案的起草到初步建立,再到模型的制作及實際問題的解決,每個設計階段都有不同的任務和目標,構成一個完整的建造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學與研究同步,老師和學生不再是單一的教授與索取的關系,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共同完成任務。
3.實踐性
建造體驗教學強調的是空間體驗,力圖在專業學習的初始階段,通過建造體驗的方式讓學生建立空間構思與建造方式之間的聯系,在指定基地內創造出符合要求的空間和形式。通過動手實踐直接接觸建造材料來獲得建筑體驗,使學生對于材料、工藝、節點連接等方面了解更加深入,掌握空間設計和空間建造的能力。建造體驗課程打破了傳統以圖紙為主的設計模式,課程的重點在于建造的過程,讓學生從事與建造相關的活動,挖掘與刺激學生的探索性學習精神。從材料的選擇、購買到模型的制作建立都需要學生親自完成。在建造過程中,學生通過對模型材料的切割,各個節點的拼接組裝,使得足尺度模型不僅具有穩固的空間結構,兼具實用功能,同時還充分考慮到與實際周邊環境、場地的關系,做到因地制宜,在建造中進行體驗學習。
4.合作性
一個建筑成功的屹立是離不開團隊的合作的。在建造體驗教學中采取小組式的合作學習方式能夠給予學生更多表達自己思想、情感、個性的機會。方案設計與模型建立的各個實施階段都需要小組內學生分工合作、相互探討、共同分析,在遇到困難與問題時,要一起面對和解決,從而使學生間形成良好的協作學習氛圍,切實的提高了教學效果。
5.開放性
建造體驗教學不同以往的上課形式,不再是傳統的老師講授學生聆聽的被動學習模式,而是學生間及學生與教師間不斷發問,相互探討,相互合作的開放性課堂形式,這有利于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充分的發揮;課程的內容設置是豐富多樣的,學生在設計與建造過程中能夠學到與建筑設計相關的多方面知識,因此課程內容是開放性的;在實踐的過程中,學生的創造表現和學習收獲都有所不同,通過學生間的互評和各個授課教師針對每個學生的設計內容和課堂表現分別打分,所用的評價標準也是多樣和開放的。
三、建造體驗教學實踐
建筑與其他藝術形式一個顯著的不同之處在于,它不僅是抽象的圖紙或模型,而且需要進行實際的建造。
1.教學目標
建造課程的教學理念是“通過做而學”,這也是現代主義建筑大師賴特創立的塔里埃森推崇的教學理念。只有經過親身動手實踐,才能提高建筑設計能力。具體教學目標為:①培養學生良好的設計學習方法和建立正確的設計思維體系。②逐步學習了解設計原則及形態的設計方法,從二維平面向三維模型再到足尺空間的過渡;③從理論學習到實踐操作,樹立全面的建筑觀,培養源于功能和材料的設計創新能力和藝術表現力,以及設計實現的執行力;體驗與感知人與空間、環境、功能、行為、材料、結構、經濟等方面的的關系,學會全面的把握知識體系和分析問題;④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社會活動能力和組織領導和溝通能力。
2.建造體驗教學的實施
建造體驗教學的實施主要包括四個教學環節,分別為設計階段、模型制作階段、討論階段和建造階段。使學生了解和體驗建筑的策劃、空間與形態以及結構的設計、建造、使用和拆除的全過程。
第一, 設計階段,給定相關建造主題內容、搭建尺度、空間設計要求,表達對理想空間和實用空間的設計思想和理念。
學生6-8人自行分組,首先對模型搭建場地進行測量調研,考察其環境和空間特征,并利用文字、速寫、照片的形式加以記錄下來。然后,按照建造設計要求并結合場地特點,每個人都形成自己初步的設計方案草圖。在這一過程中,積極與教師、同學進行溝通交流,對設計方案草圖進行不斷反復推敲。
第二,模型制作階段,由二維的圖紙轉化為立體模型,此階段為小比例模型。在模型制作的過程中,會發現設計草圖所要表達的內容并不都是可行性操作,有的即使可以實現,但效果也不理想,因此設計方案要繼續改進和推敲。這一階段還要著重研究成果模型是否與實際建造材料的特性,以及選擇的節點結構構件的連接方式相匹配。鼓勵學生做多種不同的成果模型和節點構件的嘗試。
第三,討論階段,每組學生對每個設計方案的可實施性、建造形態、節點構造以及材料特性等進行比較分析,通過與教師和同學間的討論以及答辯環節來確定哪一組設計方案最終進行1:1實際模型搭建。并進一步探討以怎樣的程序可以便捷、高效的建造,又可怎樣拆卸從而將其還原為較小的單元或單個構件。同時這一階段討論、答辯的環節也很好的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第四,建造階段,學生按組進行實體空間模型的建造。著重注意模型的結構連接,穩定性和牢固性,以及建造所產生的外部形態與內部空間效果。在這一過程中要認真體會建造與設計之間的關系,涉及建造材料、建造手段與所生成空間之間的內在聯系,在材料的特性與加工可行性中尋找結合點,使設計思考體現建造邏輯。建造階段要培養學生建構的觀念,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感受真實的空間尺度、建筑與環境的關系,綜合考慮強調實驗和動手操作,通過制作、分析、判斷、調整來模擬實際建造過程中問題并加以解決。
3.評價反饋
從教師的角度出發,教師根據各階段任務來布置不同的課程內容,開放性的課程內容增加了教師與學生間的互動。課堂從傳統形式上的單方面傳授知識,轉變成通過研究、探討、分析和討論的形式,使得學生與老師的溝通增多,教學模式的改變雖然加大了教師授課難度與靈活度,但也很好地提高了教師自身的授課能力。
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在整個實踐體驗學習過程中給予其充分發揮自我能力與個性的空間,主動性和參與性明顯提高;學生空間邏輯和創造性思維得到了很好鍛煉;拓寬了其知識層面,增強了綜合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4.收獲與經驗
經歷了從最初的方案確立到最終的足尺度模型的建造,學生們建立了多個真實的“校園驛站”戶外空間(圖1-4),構造模型的建立使得學生的設計積極性增強,設計能力得到明顯提高,學生與教師的溝通與交流增多,同學間合作更加默契,課程改革目標達到良好的效果。
由于足尺度建造體驗課程對于學生來說是全新的嘗試,所以學生對材料、尺度的感知把握、建造方式的整體控制還有所欠缺。但通過這一完整的建造過程,學生能夠從中總結經驗,如在進行建造之前,要先對模型進行相對較精確計算模擬,以便于實施過程的順利進行,避免模型尺度與環境尺度不符及材料的浪費,避免結構連接的不合理導致的建造不穩定性等。這些經驗總結為學生今后專業課程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建造體驗教學對于教師來說,更加清楚了教學中存在的不足與學生知識薄弱所在,如要注重低年級學生的力學、結構等相關知識的在實際建造中的應用,避免由于過度注重外觀而忽略內部結構,導致模型站立不穩、坍塌等狀況的發生;由于建造活動需要較大的空間場地,因此只能在戶外進行,而天氣狀況的不可確定性,為建造帶來了較大的困難,今后無論是在場地的選擇還是模型防風、防雨等方面都需要重點加強和改進。
結語
通過空間建造活動體驗,把握建筑功能、空間形態、人體尺度以及建筑力學、結構力學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希望在建筑專業初始教學中,通過建造課程為學生提供一個體驗平臺,將設計和建筑的基本問題滲透到學生的知識體系當中。使學生從實踐角度出發進行設計,并建立起樸素的設計觀念,尊重技術精神與團隊合作協作精神,這對于往后的建筑設計的學習有著深遠的影響。
注釋:
詹笑冬.建筑教育中的工作室教學模式研究[D].浙江大學,2013.
郝曙光.當代中國建筑界關于建筑本質思考之回顧[J].南方建筑,2006(12): 049.
滕夙宏,袁逸倩.空間初體驗——天津大學建筑初步課程中的建造教學實踐[J].新建筑, 2011(4): 35-37.
王德偉.建筑學專業建造課程的比較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注:本文系東北林業大學教育教學研究項目,項目名稱:體驗式教學在城鄉規劃基礎課程中的應用研究,項目編號DGY201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