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常以自我為中心,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學生只能跟著教師的思路走,教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教師讓學生做什么,學生就做什么。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得不到長足的發展,甚至有些學生對學習產生了抵觸心理。本文就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中如何能提升學生創新思維能力進行簡要的概述。
【關鍵詞】中學道德與法治教學 創新思維能力 提升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2-0084-01
隨著教學理念的不斷更新,在教育教學中不僅僅注重對知識的傳授,還在于對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以便更好地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但是在當前初中道德與法制教學中,由于受到傳統教學思想的束縛,教學中僅僅重視知識的傳授,學生在學習中只是機械地接受學習的知識內容,知識體系不夠完善,其思維也得不到相應的發展,教學效果不理想。為此,教師需要在教育教學中作出相應的改變,在教育教學中要注重應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和評價方式,促進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發展的同時提升教學效果。
一、為學生建立交流提問的平臺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想要實現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教師就需要引導學生進行思維碰撞,讓學生對知識產生疑問,產生思維活動。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建立平等交流的平臺。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常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學生只能機械地進行知識的學習,主動性得不到體現,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學習興趣不高,自然也就沒有了提高的欲望,不能從自身角度去發揮創造性思維看待問題。據此老師要培養學生提問意識,便要對學生的提問思考加以鼓勵引導,并從旁給予示范、點播、解惑,為實現學生自發主動地學習方式提供平臺。
二、注重創新環境的創設
在教授初中道德與法制教學中,教師為了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除了要注重教學手段的多樣化之外,還要能夠給學生創設良好的環境氛圍。在環境創設中不僅僅是教師有意地為學生去構建布置,還需要學生在學習中能夠與教師進行配合,學生在學習中要能夠不斷思考,以此起到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效果。例如在學習“愛國主義理想”的相關知識內容時,教師在讓學生發表自身看法之前,可以給學生講解一些愛國理想的知識內容,通過這種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然后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通過這種情景式討論的方式讓學生更快地融入到學習中,并注重自身創新思維的發散,從而教師在取得較好教學效果的同時促進學生思維的提升。
三、關注生活熱點,開拓生活視野
課程來源于生活。教師在課堂上提到的熱點焦點事件,會瞬間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對教師產生認同感,迫不及待地聽取教師的見解,如果有與教師或其他學生意見不同之處,學生會踴躍發言表達自己的觀點。因此,教師在講課時可以選取最近學生身邊或社會生活中發生的熱點焦點事件,盡量讓每一課的知識點都有相應的熱點事件與之匹配,從而開拓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的法治素養和道德覺悟。
四、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
長期以來,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實施的“以教師為主”的課堂結構,在這種課堂結構下,學生完全處于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生的能動性受到了極大的打壓,學生只能跟著教師的步伐來學習,從而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不利于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要想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必須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進而更好地發揮其能動性,促使其主動去學習。如針對“網絡犯罪”這一知識,教師可以讓學生負責該知識的講解,先給學生準備的時間,讓學生去查閱資料,準備課件。在學生準備好后讓學生站在講臺上講解這一知識。由于課件是學生自己準備的,學生在準備這些課件的過程中也是自我學習的一個過程,有利于學生不斷挖掘新知識,發散學生的思維。
初中道德與法制教學中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注重自身教學方式的改變,不僅注重知識的傳授,還要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而且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激發學生學習中的積極主動性。在初中道德與法制教學中,教師還要不斷探索相應的措施,以便更好的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
參考文獻:
[1]王華.如何在初中政治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西部素質教育,2016(22):169.
[2]程蘭英.初中政治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亞太教育,2016(32):85.
作者簡介:
魏國秀(1970年11月-),女,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碑廓鎮辛莊子村人,大學學歷,中教一級,研究方向: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