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上好每堂數學課,使學生在課堂上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識,提高數學成績,這就不僅需要我們備課精心設計,而且在教學過程中也要精益求精,教師認真鉆研教材,找準目標,在課堂上要提出富有挑戰性的,可引發思維的問題,做到真實自然的師生互動,促進學生思考,是上好一節課的保證。
【關鍵詞】小學數學 教學 提高質量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2-0181-01
小學是人生教育上的一個起點,首先在年齡上,孩子們比較幼小,自制力差,對枯燥的知識自然就沒有什么耐心。小學數學是一門有趣的學科,但同時又存在許多難以理解的問題,多數小學生對學習數學一開始是很感興趣的,但隨著內容的不斷加深,再加上家長的高標準和嚴要求,給了學生莫大的壓力。所以老師在這時無疑也就扮演著一個領路人的重要角色,設計出合理的教學方案,激發孩子們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也可以一起參與到數學中來,在共同的實踐中汲取知識。
一、教師要深入解讀教材
吃透新課程的理念。新課程理念倡導以學生為本的思想,讓學生在民主、和諧、愉快的課堂氣氛下,積極主動地探索新知識,體會學習的樂趣,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要做到這些,一定要認真研讀新課程標準,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觀念不改變相當于換湯不換藥。領會教材意圖。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師不能認為讓教材再現就是完成了教學任務,必須經過再加工,重新創造,讓教材新鮮出爐,更大程度上把知識的教學伴隨在培養態度,能力的過程之中。
二、培養良好的學習情境,激發和保持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小學生因為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的規律,多動好動,注意力維持的時間短,如何在短時間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到課堂上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就成為小學教師首先要解決的問題。葉圣陶先生曾說過:凡是好的態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為習慣,只有熟練得成了習慣,好的態度才能隨時隨地的表現,好的方法才能隨時隨地的運用。針對小學生求知欲強,好奇心強等心理特點,在新課引入時,小學生一定會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理,而這種好奇心一旦發展為認知興趣,將會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通過訓練他對一件事情長久的注意力來培養好的聽課習慣。經過長期的這種訓練,學生們就會自覺地養成課堂上認真聽講的良好習慣。
我們還可以利用游戲,故事等創設生活化的學習環境。愛玩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寓數學知識于游戲活動和故事情境中,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學生學得有趣、學得愉快、學得主動、學得深刻。如在教學《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一課時,教師創設了“小狗汪汪過生日”的故事情境,讓學生講小狗汪汪過生日的故事,通過拓展故事情節,很自然地引出了許多的用除法解決的數學問題。教師讓學生互相提問、解答,要求學生把問題說完整,在互動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
三、構建數學模式意識,創設沖突式情景
數學模型是建立在數學一般的基礎知識與應用數學知識之間的一座重要的橋梁,建立數學模型的過程就是指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展開思考,通過新舊知識之間的轉化過程,歸結為一類已經解決或較容易解決的問題中去,再綜合運用已有的數學知識和技能解決這一類問題。如在教《替換的策略》一課時,通過先讓學生畫一畫的方式,理解三個小杯可以切換為一個大杯,讓學生體會只要抓住把兩種量替換成一種量就可以了,學生把直觀圖形抽象成幾何圖形的過程,其實就是把生活中的原型上升為數學模式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初步感知了數學中的模型思想,最后提出的問題更讓學生進一步思考:是不是解決替換這類問題都可以采用這種畫圖的模式來解決。另外在新課引入時,教師應從學生認知結構出發,創設新奇有趣,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誘發學生思考那些于已有的知識所不同的一些問題,讓學生心理上形成認知沖突,從而打破原有的心理平衡,產生探求新知識的欲望。
總之,教師要上好一節數學課,只有在充分了解學生,尊重學生志趣的基礎上鉆研教材,找準目標。在課堂上要提出富有挑戰性的,可引發思維的問題。在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發展規律的基礎上,設計教案,做到真實自然的師生互動,促進學生思考,才能備好課,進而上好課,達到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的境界,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學生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從而提高數學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陸淑芳.小學數學思想方法指導的現狀與對策.教育科研論壇,2010
作者簡介:
焦安全(1963.12.29-),男,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后村鎮馬家店人,??茖W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