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雙維度 新時期 大學生 社會責任感 認知情感行為
作者簡介:鮑秋旭,河南科技大學,助教。
中圖分類號:G64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8.195
一、前言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提到“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和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問題引起政府和社會的高度重視。本研究以河南省洛陽市高校為例,通過問卷調查、訪談等方式,了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現狀,從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環境等方面,積極探索新時期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提升策略。
本研究認為,大學生社會責任感主要有兩個維度,一是內在、靜態的心理狀態,二是外在的、動態的行為表現。從內在靜態的角度可分為:自我責任感、他人責任感、家庭責任感、集體責任感、國家責任感、人類責任感六個方面。從外在動態的角度可分為大學生對社會責任的認知、情感和行動三個方面,這三個方面之間既有聯系也有區別,社會責任認知是基礎和前提,社會責任情感認同是從社會責任認知到社會責任行動的重要環節,社會責任行動是社會責任認知和情感認同的最終外在體現。
二、研究設計
(一)問卷的設計
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從動態變化的角度可分為,社會責任認知、社會責任情感和社會責任行動三個層面;從內在靜態的內容角度可分為:自我責任感、他人責任感、家庭責任感、集體責任感、國家責任感、人類責任感六個方面;從主體來看,主要有社會外界評價和大學生自身的自我評價兩個方面。在參考相關研究調查問卷的基礎上,自主編制了調查問卷(學生篇)、(社會篇)。學生篇問卷共計27個題目,分為4部分;社會卷共設計了20個題目,運用5級量表對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開展調研。
(二)樣本的選取
調查對象是隨機抽取的150名社會人士和洛陽市3所本科院校(河南科技大學、洛陽師范學院、洛陽理工學院)的600名大學生。本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其中問卷調查采用無記名方式,學生卷共計發放調查問卷600份,回收有效問卷582份,有效回收率97%。社會卷共計發放150份,回收有效問卷113份。
三、研究結果分析
在“您覺得缺失社會責任感這一問題在當代大學生中嚴重嗎?”一題中,有23%的人認為新時期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問題“較嚴重”“嚴重”,從中可以看出,不少人認為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存在問題。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和走訪調研,深入了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特征表現,存在問題的原因。
(一)從社會總體情況分析
1.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積極方面
從調查中發現,新時期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總體情況較好,大學生對自我、他人、家庭、集體、國家和人類有一定的責任感,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第一,大學生對自己有較強的責任感,大部分學生有明確的發展方向和學習目標,并努力學習專業文化知識,提高自己的知識儲備和能力素養,為順利走入社會打下堅實基礎;第二,大學生對他人有較強的責任感,大部分學生樂于助人,對身邊遇到困難的朋友和同學,愿意熱心地幫助他們;第三,大部分學生愿意自覺遵守社會公共秩序,在公共場合自覺排隊,在公交車上主動讓座;第四,他們具有愛國主義情感,他們堅決支持祖國的統一,對維護國家領土完整有強烈的決心,擁有滿腔的愛國熱情;第五,他們對社會責任感的認知比較清晰和準確,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內涵、內容及表現形式有較為清晰的認識,能辨別負責任的行為與不負責任的行為。
2.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消極方面
同時在調查中也發現,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存在消極的狀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從前期的訪談中可以看出,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容易受到如網絡、社會輿論、同伴群體等外界方面的影響,容易從眾,穩定性較差;第二,00后大學生比較注重個人利益和個人價值,00后與80后、90后由于所處的時代不同,他們的思想有較大的差異,00后大學生更加注重個人價值的實現;第三,自我中心意識較強,00后一代人生活在父母和家人的溺愛之中,一部分學生不懂得從他人角度考慮問題,常常以自我為中心,將個人的意愿強加于人,處理人際關系能力較差;第四,自我約束力較差,部分大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來自家人、學校、高考等各方面的壓力,將考入大學作為唯一目標,但進入大學之后,沒有了家人和學校的高壓約束,加之個人自我約束力較差,沉迷網絡游戲,惶惶度日,出現學業問題,不能按時畢業等情況時有發生,這是對自己的極端不負責任。
(二)從社會責任認知、情感、行為的動態維度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社會責任感認知的平均分為3.3114、社會責任態度和情感題平均分為3.1035;社會責任行為平均分為3.0643。可以看出,社會責任的認知、情感、行為的平均分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社會責任認知的分數較高,社會責任態度情感分數次之,社會責任行為表現分數最低。在社會責任認知方面,大學生對社會責任感概念的理解要比社會責任感意義的理解更加深刻;在社會責任情感方面,大學生對自己、家庭的責任感較其他方面強;在社會責任行為表現方面,大學生在自己、家庭、國家等方面的責任感較強,但是他們對他人、人類和自然等方面的責任感較弱。
(三)從社會責任感的靜態內容角度分析
自我、家庭、他人、集體、國家、人類責任感的平均得分分別是3.26、3.16、3.24、3.16、3.15、3.10,其中自我責任感最高,人類責任感最低。主要有以下表現:第一,“把集體利益看得比個人利益重”,“任何時候都把國家利益擺在首位,認為天下興亡是我的責任”,兩題得分均低于平均水平,說明大學生的集體、國家責任感還較弱,在遇到自身利益與他人、集體利益發生沖突的時候,他們更多地考慮維護自己的利益;第二,“關心人類的發展”平均得分僅為3.02,低于平均水平,說明大學生人類責任感弱,他們缺乏長遠的責任意識,考慮更多的是眼前利益;第三,“經常當志愿者為他人無償奉獻”平均得分僅為3.08,低于平均水平,說明大學生缺乏積極主動履行責任的心態,雖然在別人遇到困難請求幫助時,他們會伸出援手,但是卻不會積極主動詢問他人是否需要幫助。
(四)從學生自身和社會外界的對比評價的角度分析
學生自身對他們社會責任感現狀的評價得分為3.30,社會外界對學生社會責任感現狀的評價得分為2.85,自我評價分數高于社會外界評價分數。可以看出,大學生雖然在心理和生理上已經逐漸趨向成熟,但是他們容易受到網絡、社會輿論、同伴群體等外界因素的影響,自我認識有一定局限性,獨立判斷能力欠缺,所以他們對自身的社會責任感認識模糊,不能準確進行自我評價。另一方面,社會外界僅從學生的表面行為來判斷社會責任感問題,未深入全面了解學生的心理發展狀態,所以社會外界的評價具有一定的主觀性。
四、加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對策與建議
新時期大學生處于青年中期,他們的智力發展達到高峰,在生理發展上已經接近成年人,對社會需求較為迫切,同時他們又處在經濟文化快速發展的社會轉型期,心理發展還不夠成熟的他們,自我概念與認知能力之間存在發展不協調的問題,對外界事物的認識雖然豐富但缺乏穩定性,社會責任感的提升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面共同努力。
(一)加強學校教育
學校作為大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場合,應主要從知識傳授和開展社會實踐兩個方面進行。
第一,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特點來制定和安排教育計劃,構建全面、豐富、新穎的責任感教育知識體系,教育內容應涉及到社會責任感的各個方面,不可偏廢一方。同時,責任感教學應將課堂講授與現實社會相結合,例如播放責任教育視頻;鼓勵學生多看新聞;組織學生“紅色旅游”;參加志愿者服務等等。
第二,引導開展社會實踐。社會實踐是大學生增強社會責任感的重要途徑,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學生感受個體與他人、集體、外界社會之間的關系,從而更加客觀地認識和評價自我,主動承擔其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從而強化社會責任感;學校要加強對社會實踐活動的引導,通過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提升對社會責任感的認識,同時還要組織開展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的實踐活動,切實提升社會實踐活動的成效。
(二)優化社會環境
良好的社會環境是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提升的保障。要制定公平合理的獎懲制度,對體現社會責任感的行為和個人予以表彰宣傳,充分發揮榜樣的優秀示范作用,對不負責任的行為和個人予以懲戒,激勵大學生切實主動地重視并踐行責任,為良好社會環境的營造打下基礎。同時,由于新時期大學生容易受到各種傳播媒體的影響,還要充分利用大眾傳媒,發揮輿論引導的作用,引導大學生主動承擔社會責任。
(三)加強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在大學生社會責任感養成過程中起著基礎性作用。父母應該在了解孩子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對孩子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大學生處于青年時期,他們在生理上趨于成熟,心理發展變化較快,隨著科學文化知識的逐步積累,思想逐漸走向成熟和理性,父母作為孩子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一任教師,要根據孩子的年齡性格等實際特點,利用有利時機,對孩子進行社會責任感教育,同時父母也要從自身做起,積極與社會外界交往,提高個人的素質修養,在工作中要有職業道德,在與他人的交往中,要關懷他人、理解他人,為孩子做好榜樣和示范作用,從而提升孩子的責任感。
(四)學校、社會、家庭的密切配合
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需要社會、學校、家庭三方面的密切配合。三者缺一不可,家庭教育是基礎,學校教育引導是核心,社會環境是保障。父母在家庭駕馭方面,要多關心孩子在學校期間的思想、學習和生活情況,從言傳身教中教會孩子責任感的重要性;學校教育,除了學校在課程教育中貫穿社會責任感教育,還要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真正感受社會責任感。作為社會,要努力為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創造條件,營造良好的環境。
參考文獻:
[1]董洪亮.教育部部長—教育要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服務[N].人民日報,2010-09-06.
[2]殷宏婧.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影響因素及培養路徑[J].教育現代化,2018-12-17.
[3]李帥男.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現實考察與教育引導路徑探析[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8-10-20.
[4]陳蓉.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實證研究——以江西南昌五所高校為例[D].江西農業大學,2013(6).
[5]海珍.當代大學生的自我教育途徑探索[J].科學之友(B版),2007(1):120.
[6]樹理.屆外公民教育的啟示[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43-45.
[7]國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原則與實踐[J].中國高教研究,2008(3):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