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十八大首次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抓住了教育的本質要求,是對“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根本問題的原創性表述。立德樹人,根本要依靠教師進行,教師職業道德直接決定教師職業素養,并直接影響學校培養人才的質量效果。本文在探究新時代“立德樹人”教育意涵的基礎上,揭示現階段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發展的危機,并提出以立德樹人引領教師職業道德發展的策略,從而為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供一定的遵循。
關鍵詞:立德樹人;教師職業道德品質;教師職業道德信念;教師職業道德修養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工作,育人為先。十八大報告中指出“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這表明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在整個學校教育中成為首當其沖的地位。常言道:“教師是學生學習和效仿的楷模,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影響學生的道德認知與行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始終扮演著“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教師自身的修養直接影響施教的結果,教師的意志信念、道德理想、做人原則也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價值取向。優秀的教師職業道德將鞭策教師不斷地完善個人的價值觀、人生觀、思想品德的建設與發展,不斷修正自己,從而使自己的職業道德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進而更完善地完成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準確理解新時代“立德樹人”的教育意涵,分析教師職業道德發展危機并探究其應對策略,以此為未來學校教育發展提供一定的遵循。
一、 新時代“立德樹人”的教育意涵
十八大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充分回答了“立什么德”“樹什么人”的問題。“立德”是基礎,“樹人”是目標。在我國現階段教育中,“立德”就是要“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人”就是要“樹立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立德樹人”具有深刻的精神實質內容,“立德”要立“促進國家發展的信仰之德”“維護社會和諧與文明的社會之德”及“事關個人修養的私德”;“樹人”就是要樹“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之人”、樹“世界格局、中國靈魂之人”、樹“情理兼修、開拓創新之人”。新時代“立德樹人”的科學內涵及精神實質為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指明了方向,并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指引中國學校教育的發展與變革。
二、 立德樹人視角下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發展危機
隨著“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提出,無疑對教師職業道德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關于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缺失的新聞層出不窮,造成教師威望下降。立德樹人歸根到底是要加強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而道德教育的前提之一就是教師要具備堅定的職業道德信念。一方面,教師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可以以自己的師德為受教育者提供榜樣示范,給受教者以直觀教育;另一方面教師職業道德體現了教師對職業認同與社會責任感的認同。現階段,教師職業道德發展危機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教師的職業道德信念式微
教師職業道德信念是一種促使教師做出職業行為選擇的內在動機,是由教師在自己的整個教育工作生涯中所積累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行為有機統一而組成的。教師的職業道德信念一旦形成,就會對教師的教育實踐活動具有指導意義。然而,隨著教師價值觀多元化的發展,教師的職業道德信念也逐漸式微。教師職業道德信念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危機:一是很多教師缺乏對教書育人精神與使命的認同感,僅僅將教師這一職業作為謀生的手段,這顯然是對教師職業價值的一種曲解;二是很多教師將自己的利己意志無限擴大,挑起利益沖突,竊取別人的勞動成果,在工作中只為自己創造財富、博取功名,這種行為是對教師這一職業道德的神圣性的褻瀆;三是一些教師理論上明白教師職業規范,但在實踐上仍然“明知故犯”,弱化了奉獻精神,極大損害了教師這一職業的聲譽。
(二) 教師職業道德品質式微
如果說教師職業道德信念是一種內在行為動機,那么教師職業道德品質則是一種行為體現,這種體現包括教師職業道德原則和職業道德規范,并且具有相對穩定的特征和傾向。教師職業道德品質的高低,直接影響教育教學工作的質量和效果,教師職業道德品質庸俗,教學效率低,損害教師神圣的職責。教師職業道德品質庸俗主要存在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思維方式因循守舊、無創新意識、疲于接觸新事物、教學手段老套、將教師這一職業視為“鐵飯碗”;二是思想做法受金錢主義驅使,在教育部門三令五申下仍進行有償補課,法律意識淡薄;三是生活作風上斤斤計較、愛慕虛榮、與團隊相處不融洽、常常因為一些蠅頭小利嫉妒他人勞動成果。
(三) 教師的職業道德情操
教師的職業道德情操是教師對自己職業美感的追求與意識。擁有好的職業道德情操的教師,會將教育生涯作為自己畢生的追求與理想,以“私人之德”引領教師提高職業道德情操也是師德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一環。私德即個體在現實生活中的德行,包括個人的思想品德、處事作風、行為習慣等。
三、 以“立德樹人”為引領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發展
時下,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科學地回答了“立什么德”與“樹什么人”的問題。鑒于此,我們應當在準確把握新時代立德樹人科學內涵及精神實質的基礎上,將立德樹人的系統思想貫徹落實到教師職業道德發展中的各個環節,從而為更好地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提供保障。
(一) 以“信仰之德”引領學校教師堅定職業道德信念
學校教師職業道德信念式微,不利于教師間協作交流,將間接影響人才培養的質量與效果。鑒于此,在準確理解新時代“立德樹人”教育意涵基礎上,以“立促進國家發展的信仰之德”引領教師堅定職業道德信念顯得尤為重要。“信仰之德”是由馬克思主義信仰之德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之德共同組成的。學校教育應將這種信仰之德融入師德文化建設,使教師在深刻理解馬克思信仰之德基礎上,用其精神切實指導教師教育教學實踐活動。除此之外,學校師德文化建設還應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思想為指導,將“四有教師”與“四個引路人”結合在一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思想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基礎上形成的,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二) 以“社會之德”引領教師堅守職業道德品質
學校教師職業道德品質庸俗不利于教師專業發展,為此,將“維護社會和諧與文明”的社會之德融入師德文化建設是極為重要的一環。這種社會之德是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公民基本道德”共同組成的。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是健全受教育者的公德精神,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以人為本,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校師德文化建設,形成師德隊伍建設以教師為中心,以教師自我管理為基礎,以組織共同目標為引導,積極引導教師摒棄庸俗的職業道德品質而開展職業生涯規劃。將公民的基本道德融入師德文化建設,引導教師推行誠信建設、強化自身的責任意識與奉獻精神,不斷提高整個教師隊伍的文明程度。
(三) 以“私人之德”引領教師提高職業道德情操
以“私人之德”引領教師提高職業道德情操也是師德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一環。立私德就是要提高教師的個人修養,使其能夠反求諸己。將私人之德融入師德文化建設,要求教師在日常生活中謹言慎行,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行為來感染和規范學生行為。除此之外,教師應該掌握豐富的德育知識和方法,要求教師對德育原理、教育學、心理學以及教育社會學等有一定的理解并掌握通過多種方式達到德育目的的手段和方法。
四、 結論
立德樹人,歸根到底是要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公民。而教師是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途徑,這就要求教師同時具備信仰之德、社會公德及個人私德,這也應當成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識,共同為培育優秀師德文化形成教育合力,以此提升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檀傳寶.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唐漢衛.學校德育改革應該確立的四種意識[J].教育研究,2017,38(6):27-31.
[3]連雪杏.高校立德樹人的有效路徑[J].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14,15(5):96-98.
作者簡介:任妮,遼寧省沈陽市,沈陽大學研究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