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闡述了角色扮演法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通過反觀當前的角色扮演活動,對存在突出問題進行了探討,最后探究如何善用角色扮演法的有效策略,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關鍵詞:角色扮演;語文教學;閱讀能力
角色扮演法是指以學生為中心,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選擇學生來扮演文章中出現的人物,在學生扮演的過程中開展相關的教學活動。角色扮演法能提高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權,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并且,角色扮演中開展的綜合性和創造性的活動,可以讓學生認知、分析、探究、交流、合作等諸多能力得到協調發展。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善用角色扮演法,可以引導學生有效學習,提升語文閱讀能力。
然而,就目前角色扮演活動在教學中的實際應用來看,還存在著泛化、同質化等問題,導致角色扮演如同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很難引導學生展開有效的語文課堂學習。
一、 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 脫離文本,表演泛化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但是,某些閱讀教學中的角色扮演,沒有立足于文本,表演泛化,造成了教學失效。
如在教學《林黛玉進賈府》一課時,很多教師一般選擇如下角色扮演的方法:首先選擇幾名學生來充當“導游”的角色,為學生先對林黛玉進入賈府的路線為同學們進行簡要介紹,然后在黑板上畫出賈府整體的布局圖。學生們一聽便顯出很大的興趣,紛紛躍躍欲試,課堂氣氛看起來也非常高漲。但是這種方式卻違背了課堂教學的初衷,本文教學的重點不是賈府怎么走,賈府的布局如何巧妙,而是通過對文本的解讀串聯賈府人物的封建等級關系,突出賈府中典型環境,為以后黛玉寄人籬下的生活埋下伏筆。這種脫離文本、表演泛化的角色扮演教學使學生缺乏對文本內涵的考慮,對于課堂效率的提升無法產生實質性的效果。
(二) 問題同質,虛假合作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學生在課堂中提問的機會也越來越多,也隨之帶來了新的問題。比如學生提的問題很多出現了重復提問的現象,小組討論中大部分的話語權都被學習成績較好且善于表現的學生牢牢占據,而其他同學很難獲取發言的機會。這就造成在角色扮演活動中所解決的問題很多都是同質的,甚至在小組合作交流的過程中都摻雜著“共享成果”的虛假成分,使得角色扮演活動只是流于形式,而無法產生實質性的教學作用。
二、 實施有效策略
(一) 立足文本,創設情境
立足文本是語文學科教學體系的重要一項,它既是學科目標開展的基礎,又是落實教學目標的根本途徑。盡管角色扮演法在課堂教學中具有顯著的優點,但我們應當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開展角色扮演的方式教學,因為在很多教學文本中并不適合角色扮演法的使用。比如《守財奴》中葛朗臺誘騙繼承權一節,文本中已作具體形象、生動的描述了,此時就不需要設計角色扮演。此外,角色扮演的主題在角色扮演教學中具有重要作用,需要我們教師精心挑選。通過選擇一些文章中學生比較難以理解、抽象的內容,巧妙地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融入所扮演的角色,從而使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如設置情境,以歐也妮的視角審視金錢和親情,金錢和愛情的關系等,引發學生對義利觀的思考,使獲得在文本閱讀中真正的角色體驗。
(二) 形式多樣,提倡個性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注重角色扮演形式的多樣化,注重對學生個性的發展。比如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組織形式,比如可以是小組扮演,也可以是全班共同參與等。如在教授《我與地壇》母愛的主題時,需要學生以個人的角度扮演孩子的角色,也接受學生邀請學習伙伴扮演母子對話的建議,分組扮演或是全班參與辯論活動亦可認同。此外,我們還可以通過經常變換學生的角色來實現多樣化的扮演,以增加學生參與到角色表演中的機會。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羅密歐與朱麗葉》中利用相同情景扮演不同的角色,以運用所學語言充分理解文本。
多樣化的角色扮演還需要提倡個性。《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提出,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解讀,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在角色扮演探究林沖“忍”的性格中,重視學生獨特的理解、感受和體驗,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創新閱讀文本的能力。
(三) 明確任務,分工清晰
新課程標準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研究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既能幫助學生提升學習效率,又能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及團隊精神。比如在閱讀課堂中的角色扮演需要以文本閱讀為基礎,然后再根據文本的主題選定需要表演的內容,并進行角色劃分。在一般情況下,作為教師我們可以是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評價者,通過引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角色,然后對角色展開分析與研究,然后結合文本中所描述的情境,投入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中去,與所扮演的角色形成情感的共鳴,從而獲得真實的閱讀體驗。
如在開展《聽聽那冷雨》的角色扮演教學活動時,可以利用學習小組先提出問題:“為什么用‘冷修飾雨?”先明確“冷”不僅寫出了景色的凄冷,也寫出了情感的凄涼。然后利用成果明確角色體驗任務:不同的人,不同的遭遇,不同的情境,感受雨自然不同。再對學生進行角色分工和合作,感受不一樣的雨:可以是“沾衣欲濕杏花雨”的清麗喜悅,“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曠達從容,也可以是“夜闌臥聽風吹雨”的國恨愁苦,“梧桐更兼細雨”的凄清悲苦……這樣的角色扮演,不僅能明確分工合作的任務,調動師生教與學的積極性,還能使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層拓展,自主架構知識的閱讀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當代教育家魏書生老師在談及培養學生的能力時,曾列舉了萊辛的一句話:“如果上帝一手拿著真理,一手拿著尋找真理的能力,任憑選擇一個的話,我寧要尋找真理的能力。”不難發現,善用角色扮演法,正是尋找并提升語文閱讀水平的一種能力。
參考文獻:
[1]顧梅.角色扮演法在生物教學中的組織策略[J].中學生物學,2007(11).
[2]郭法奇.論美國的個性化教育[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1).
作者簡介:
趙秋色,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安溪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