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月紀
摘要:財務機器人的出現對會計從業人員帶來了職業危機,也對高職院校會計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挑戰。從事基礎會計核算工作的會計人員將逐漸被財務機器人所替代,而具有綜合管理能力的高素質會計人員將會供不應求。隨著財務機器人的推廣和應用,按照高職院校目前的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出的學生,在未來人才市場上會遇到就業障礙。文章分析了財務機器人對會計從業人員的影響以及高職院校目前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不足,并提出了進行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進措施。
關鍵詞:財務機器人;高職院校;會計人才培養模式
一、財務機器人對會計從業人員的影響
2017年5月,德勤宣布財務機器人問世,2017年6月普華永道推出機器人流程自動化解決方案,并在中化國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財務共享中心試用。財務機器人能夠不間斷地持續工作,能在短時間內準確無誤地完成大量重復性、流程化的工作,還可以跨財務崗位同時進行業務處理,可謂高質高效和高能。財務機器人使得財務工作人員從基礎重復性工作中解放出來,可以有更多時間從事更有價值的工作;但同時也給財務工作人員帶來了職業危機感,擔心自己會被財務機器人替代。因此財務機器人的出現,對財務工作人員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財務機器人可以取代人工從事基礎會計電算化、憑證錄入、報表統計等重復性高、流程性強的工作,但是高端的財務報表分析、財務管理、風險管理、資本運作、項目投資決策等需要進行系統思考和創造性的工作是財務機器人無法取代的,因此財務機器人的出現必將引起會計人才市場需求出現如下變化:從事基礎的會計核算、會計憑證錄入、報表統計、基礎電算化等重復性高、流程性強的會計工作崗位將減少,而具有較高財務管理能力、風險管控能力、財務決策和分析能力等綜合能力的高端會計人才將會非常“緊俏”。所以,傳統的財務人員在新的形勢下必須主動進行轉型,實現自身從會計核算型向管理決策型的轉變。
除了現有在崗的財務人員需要進行轉型以外,財務機器人的出現使高職院校在會計人才培養方面也面臨著一定的考驗。作為培養應用型會計人才的高職院校,面對這種狀況,有必要反思一下自身在人才培養方面是否做到了與市場對接,按照當前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學生培養,畢業生是否能適應市場需求,在市場上是否有競爭力。
二、高職院校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
(一)專業技能培養目標和市場需求相脫節
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人才專業技能培養目標集中在培養學生的財務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對學生將來的就業崗位集中定位在會計核算崗位。如前文所述,隨著財務機器人的逐步推廣應用,會計人才市場上提供的會計核算工作崗位將減少,企業將會更加重視會計求職者的財務管理和財務分析、財務決策、風險管理等思考和創新能力。如果高職院校會計人才專業能力培養目標依然定位于培養具備財務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人才,那么培養出的會計專業畢業生所具有的記賬、制單、電算化賬務處理等基礎的會計核算能力都是財務機器人可以取代的,并沒有市場競爭力,將導致培養出的學生的專業能力與市場需求存在偏差。
(二)課程開設缺乏前瞻性
會計的基本職能是核算職能,因此目前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所開設的主干課程是基礎會計、財務會計、成本會計、會計電算化等核算類課程,這類課程一般既有理論課時,也有實踐課時,總課時比較多,通過理論鋪墊和實踐演練,培養了學生熟練的會計核算能力;而在財務管理、管理會計、財務報表分析、風險控制類課程的設置上不夠重視,這類課程要么不開設,要么僅開設短時間的理論課,導致學生對這些課程也不加重視。總而言之,目前的高職院校在會計專業課程設置上重核算類課程(體現會計基本職能的課程),輕決策和分析等管理類課程(體現會計拓展職能的課程)。這樣的課程設置,既符合目前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又具有一定的“課證融合”理念,能夠滿足學生對初級會計資格證書取得的需求,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但如果放眼未來,卻忽視了學生的長遠職業發展,未重視學生未來的專業能力拓展和取得中高級證書的需求。
(三)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單一
目前高校教師大多都是從高校畢業后直接又進高校,比較缺乏實踐經驗,會計教學仍然擺脫不了傳統的課堂灌輸方式,學生的學習仍然局限在教室中和課堂上。盡管高職院校也有自己的校企合作實踐基地,但由于會計工作的特殊性,并未真正發揮實踐基地的作用,學生的實踐課程主要是在校內實訓室通過操作電腦進行會計核算,并未真正讓學生貼近企業實際和感受企業的工作氛圍,從而產生職業緊迫感,自發地努力去學習。
在教學手段上,比較普遍的還是黑板和PPT的結合,并未充分使用現代化教學工具,甚至還存在有一些教師仍然是一支粉筆寫到低的情況。當今大學生普遍具有極強的好奇心,對網絡接受能力強,對新生事物興趣度高,加上高職學生本身知識基礎相對薄弱、動手能力相對較強,這種單一的教學手段,課堂上向學生傳遞的信息量非常有限,難以吸引當今的年輕一代,因而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也就難以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四)課程考核方式單一
大多數院校對學生的課程考核方式為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各占一定比例進行綜合考核。而所謂的平時成績,主要包括學生的出勤、課堂回答問題和作業完成情況等方面內容,期末考試成績就是學生考試的卷面分數。這樣的考核方式并未體現對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財務分析能力、財務決策能力等考核,使學生延續了中學階段的習慣認識,認為只要卷紙考高分就能一切搞定。殊不知高分低能的現象在社會中普遍存在,早已飽受詬病,在考試中優秀的學生,在工作中卻有可能被淘汰。
三、高職院校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進
(一)修改人才培養方案,合理開設課程
在財務機器人出現以后,高職院校應根據會計專業學生未來的職業崗位定位專業能力培養目標,并根據職業崗位能力要求確定對學生能力培養的側重點,既關注學生畢業時應該具備的專業技能,又關注學生畢業后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在課程設置上要適當弱化基礎會計、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等核算類課程,強化財務管理、管理會計、財務報表分析、風險控制等需要學生充分開動腦筋進行思考和創新性的管理類課程。盡管這些課程對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挑戰性,但如果采用恰當的、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加以引導,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在管理類專業課程的課時分配上,仍然要像核算類課程一樣,既有理論課時又有實踐課時,這類課程的實踐集中在提高學生的決策、分析和風險控制等管理能力的提高上。
(二)改進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
首先,高職院校應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企業進行談判,加快校外實踐基地建設,真正建成不只是掛個牌子的實習基地,定期組織學生到企業進行參觀,由企業相關專業技術人員進行講解和輔導,將學生的學習從課堂引入企業現場,進行體驗式教學。每一次的企業實踐都不是盲目地走形式,都應該是讓學生帶著問題,在參觀學習后能夠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問題。例如,通過帶領學生參觀企業的生產車間,引導學生思考該企業進行成本計算時應該采用什么方法;通過企業相關負責人對投資項目的介紹引導學生去進行項目可行性分析等。這種方式增加了教學的真實感,學生是非常樂于接受的。
其次,學校應加大對教師的培訓力度,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和現代化教學能力,讓“優秀的人教出更優秀的人”。高職院校應有組織地安排教師進行企業實習,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同時,還要通過培訓、進修、考察等各種方式提高教師對現代化教學手段和教學工具的運用能力,使教師具備現代化教學理念,掌握現代化教學工具,熟練使用信息化時代的慕課、微課、雨課堂等知識傳播途徑,使每一節課的內容充實而生動,從而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改進考核方式,注重實踐能力考核
隨著課程設置中實踐課時的增加,學生的實踐動手時間增加,那么在考核時就不能再用傳統的平時成績加期末考試的方式,應該加入并適度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考核和分值,包括到實踐基地的參觀總結和案例分析能力均要進行考核,這樣一來,使學生對校內外實踐重視起來,不至于流于形式,真正做到培養的學生是市場需求的,學生畢業即可上崗。
四、結束語
財務機器人的出現必然引起會計行業以及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財務機器人將會取代進行會計核算的基礎會計人員,因此會計從業人員必須盡快實現工作能力的轉型,才能夠不被時代所淘汰。而高職院校會計人才培養必須緊緊把握時代發展趨勢,明確市場人才需求,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豐富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才能培養出符合市場需求的會計人才。
參考文獻:
[1]宋冬冬,焦媛媛.財務機器人的出現對會計職業教育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知識經濟,2018(12).
[2]陳漢成.財務機器人“革命”下高職財會類專業人才培養探究[J].時代金融,2018(11).
[3]張娜.從財務機器人對會計行業的影響角度淺談高職會計教學改革[J].納稅,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