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
摘要:日本的文創產業以其獨特的創業、發展之路給周邊及世界帶來了寶貴的經驗,也成為了日本經濟的一張金名片。與其一衣帶水的鄰國,我國的文創產業起步晚,雖然近年來取得了矚目的進步,但是與日本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本文將分析日本文創產業成功的發展經驗,希望對我國文創產業有所啟發。
關鍵詞:文創意產業;經驗;啟示
日本的文化創意產業非常發達,對世界各國特別是亞洲國家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時也為自己國家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應。中日兩國具有相似的文化背景,交流活動頻繁。而我國近年來文創產業的發展,一直積極蓬勃發展,也受到了年輕人的喜愛和矚目。如何能快速地將文創產業發展壯大,跨上一個臺階,是目前發展的重點。由此,本文將以日本為例,來分析日本文創產業發展中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一、日本文創產業的發展
(1)文創產業發展的源頭。1996年7月,日本文化廳提出了《21世紀文化立國方案》,1998年3月為了推進文化立國戰略,通過了《文化振興基本設想》的報告,這一報告具體解釋了文化立國想要達到的目標和需要發展的內容。此后,日本文創產業經過了2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矚目的成績。不僅如此,還帶動了動漫、音樂、游戲等其他產業及周邊制造產業的發展。
(2)“酷日本”計劃。2015年8月日本經濟部門提出了“酷日本”政策。為了推廣這一目標,主要有三個戰略方向:①創造日本的風潮,有效宣傳日本的魅力;②在當地構架可獲利的平臺。在新興市場推廣日本文化、產品及服務時,可向日本經濟產業部門申請“新興國市場開拓等事業費補助金”,作為市場拓展的經費補助;③在日本國境內消費。促使海外國家的游客前往日本進行消費,例如把體驗觀光項目、傳統工藝器具、動漫和周邊等產品輸出海外,通過海外市場的宣傳、產品銷售,而吸引大量的游客訪日。
二、從各方面促成的日本文創產業
(1)以動漫為主導。日本的動漫產業是文創產業中占主要地位。日本素有“動漫王國”之稱,是世界上最大的動漫制作和輸出國。日本動漫影響了一代人,并對現在的年輕人也產生很大的影響。從《圣斗士星矢》到《灌籃高手》,從《花仙子》到《哆啦A夢》、《千與千尋》等等,從幼童到成年人,都留有深刻的記憶。而這些記憶的影響,也對動漫周邊文創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源頭和溫床,比如卡通造型玩偶、玩具、卡通擺設和一些生活用品等,一直延續至今。并對日本現今文創產業的發展,有深刻的指導作用。
(2)多途徑宣傳。每年3月,日本都會舉辦動漫商務綜合國際貿易會(即東京國際動漫街)。與動漫商務相關的企業和組織參展,在展區與國內外買家進行洽談宣傳。同時,也設有一般公眾日,舉辦現場活動并銷售動漫相關產品。不僅企業單位,個人的動漫愛好者,也可以入館參觀,更加有利于動漫設計的市場迎合度提高,對其發展具有相當必要的導向作用。
三、文化產品的成功延伸
在日本的文化創意產業中,電影、、電視劇、漫畫、游戲、音樂等等,都是互相聯系發展的,媒體的多樣性、綜合性,使這些方面互相影響互相促進,從而推動了文創產業的發展。
比如大家都熟知的動畫片《鐵臂阿童木》,1952年在雜志上連載,之后不斷在報紙雜志上出現,接著又演繹成木偶劇、人版電視劇、電視動畫片和電影。
四、文化創新
日本文創產品的競爭力,實質上來源于文化的內容。繼承傳統的日本文化,吸收外來文化,并且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的理念和項目。以動漫為例,動漫本身具有自身的故事性和藝術性,日本不僅取材于本國的傳說故事,更加入了外國元素;同時,在發掘文化項目的時候,積極地學習和引進國外的可取之處,選題新穎獨特,使文化項目能持續發展。
日本文創產業與傳統文化的結合,不僅給文創的創意增加了新意和活力,更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比如日本的很多玩偶,比如Hello Kitty都會加入和服款和櫻花款,設計獨特有標志性,往往一上市就收到追捧。
結合傳統、注入新元素,這也是日本的文創產業不斷保持活力的一個原因。
五、先進的科技和注重人才培養
(1)依靠先進的科技。日本文創產業中科技的含量非常高,其創意理念依靠先進的科技和設備轉化為新穎、具有競爭力的文化產品。高度重視并推進領世界的科技開發,并且與先進的科技想配合??萍嫉陌l展不僅推進、促成了日本文創產業一直保持世界前端,也為文創產業的題材提供了素材。
(2)注重人才的培養。在理念上關注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注意發現具有獨特創意的人才;鼓勵、支持年輕的創意行為,為他們提供多渠道途徑學習和展示。
我國文化創意產業起步比較晚,日本文創產業發展的道路和經驗,對我們是寶貴的經驗。中國有自己的特色,我們可以結合自身的實際,吸取他國的經驗,走出一條適合本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道路,并且更快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姜毅然.張婉茹.王海瀾.以市場為導向的日本文化創意產業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莊嚴.日本文化產業發展創新的實現路徑及經濟效應分析[J].現代日本經濟,2014(2):18-29.
基金項目:
本文系杭州市哲學社會科學常規課題“文化創意產業與傳統制造業融合發展研究——基于杭州市的分析”(項目編號:M19JC051)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