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苑怡 鐘麗婷 吳曉慧
摘 要:近幾年來,隨著交通方式的日益完善以及產業投資的增多,花都區的發展速度呈穩定上升趨勢,給畢業生帶來一系列的就業機會。本次調研圍繞花都高校學生、花都企業需求、高校教學模式展開,目的是為英語專業的學生針對目前就業形勢提供參考,更好地定位自身的專業素養是否符合翻譯人才的要求,同時也為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建議提供參考。調研結果顯示,高校學生缺乏對翻譯行業市場的認識,且翻譯質量不佳。再者,市場需要復合型的高能力翻譯人才,而學生的就業期待過高且自身的專業素養不高,無法滿足市場的需要。另一方面,花都高校未能完全地根據翻譯市場需求的變化,培養新時代企業單位需要的翻譯人才。結合本次調研中發現的一些問題,建議高校應以翻譯市場為導向進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學生應提高自身翻譯素質跟素養。
關鍵詞:翻譯市場;翻譯人才;培養方式;市場需求
一、調研目的與設計
此次調研目的是了解高校學生的就業意向、對就業形勢的了解、學生所需的就業指導、就業能力。本次調查研究主要采用了問卷調查法,調查對象主要為學生。另外,為了能夠更深入真實地了解翻譯人才的現狀 ,本次研究也通過校園招聘會了解來我校進行招聘的企業和花都區相關需要翻譯人才企業的需求,如東風日產和國光電器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從學校就業網上查閱高校為學生提供的就業指導方案。本次問卷主要分為花都高校學生對翻譯市場的了解情況、就業意向、具備的專業能力、所需的就業指導等幾大板塊,為的是了解翻譯學生存在的問題,以及由此表現出的高校翻譯課程存在的不足。
二、調研結果分析
(一)企業需求分析
通過對花都區用人企業抽樣調查,花都區企業對外貿崗位工作人員的外語水平要求較高,大部分企業的最低擇取標準為本科學歷,招聘翻譯人員絕大部分要求外語類專業。在能力證書上,大部分外貿企業對工作人員的英語等級要求在四級或以上,基礎的證書是大學生英語六級證書,專業四級證書,這兩份證書在絕大多數公司招聘信息中都提及;還有多數外貿企業會優先考慮會日語或韓語及其他小語種的人才。我們從中可以發現,用人企業都偏向于綜合翻譯能力較高的從譯人員。然而,在現有的譯員中,他們所具備的翻譯能力是稍為欠缺及片面的。
通過進一步分析,外貿企業對外貿崗位工作人員的外語水平要求較高的原因有以下幾個:
(1)大部分花都外貿企業是從事對外貿交易的企業,合作對象多為外國人,同時英語是世界上被廣泛應用的語言,所以外企對工作人員英語的水平要求極高。
(2)花都區很多外貿企業主要的合作伙伴是來自于鄰國,例如中日合資企業——東風日產,所以優先考慮會日語的從譯人員。
(3)優秀的口語表達能力是花都區大多數外貿企業選拔人才的關鍵。
(二)花都高校學生分析
1.高校學生對翻譯能力的了解情況
學生作為翻譯市場就業的主體,學生所具備的技能及就業意向對翻譯就業市場具有極大的影響。通過調查問卷得出,學生認為翻譯工作所需能力分為兩大方面:資格證書能力和個人社交能力。在翻譯資格證書方面,學生較為清晰地了解所需要的相關基礎證書,如筆譯證、口譯證、英語專業四級證書等。就個人社交能力而言,從事翻譯工作的學生需要較強的溝通能力、應變能力以及適應能力。總的來說,高校學生對于翻譯市場所需要的能力有一定的了解,但這種認知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注重理論知識,缺乏實踐,不懂得根據市場變化而靈活處理。
2.高校翻譯學生培養的差距
經過比較,我們發現高校翻譯人才培養存在著明顯的能力差距。即使學生對于翻譯工作所需要的能力有一定的認識,但是他們自身所具備的能力與翻譯市場人才要求有一定的差距。翻譯工作所涉及的領域較為廣泛,學生對于專攻領域的行業專用術語的認識較為缺乏。且學生對花都區翻譯市場的相關企業與領域并未完全了解,缺乏實際的實踐能力。此外,從事翻譯工作的學生需要較強的溝通能力、思維邏輯能力、應變能力以及適應能力。然而,學生正處于上述能力薄弱的現狀中,其中適應能力與應變能力較其他方面更為不足。
(1)學生大多數選擇一線城市工作實習,愿意在花都學校附近工作的數量較少。其原因為學生對花都市場了解少,與企業對接的渠道不足,對花都存在負面思想概念。
(2)學生對翻譯工作的期望(詳情見表1):43.39%學生希望選擇發展空間大的企業;26.45%學生希望選擇工資待遇好的企業;18%學生希望選擇個人能力提升空間大,工作挑戰性大的企業;12.16%學生選擇從事教育機構較為穩定的翻譯工作。
(三)花都學校分析
通過對學生的問卷調查及從學校的就業網中得出,學校并沒有根據市場需求變化開設相關課程培養翻譯人才,也沒有為學生提供相關的鍛煉機會,學生僅僅在課堂上獲得鍛煉翻譯能力的機會。并且,學校沒有為學生提供相關的就業指導。此外,學校就業網上發布的招聘信息種類少,針對翻譯專業招聘的企業數量不多;且更新時間間隔長,91.73%的學生得不到實時有效的求職信息,且學生尋找翻譯工作的途徑主要是通過各類招聘網站和校園招聘會,求職渠道較為單一,造成了翻譯學生在校難以尋找兼職或者畢業后難以找工作的局面。學校在翻譯專業設置上的不準確性和招聘信息的匱乏,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學生與社會的脫節。
三、對翻譯專業建設和學生的建議
(一)給學校翻譯專業建設的建議
1.以企業和市場為導(孫正偉,2009),設置實用性課程。如今,翻譯領域日益多元化,包含IT、醫學和法學等方面,這種細化對翻譯人才的要求更加嚴格,而現今大學在課程設置上追求各方面“全覆蓋,”讓大學生接觸各行各業的知識,這種“求廣而不求精”的做法無疑是與翻譯專業日益細化的發展趨勢相違背的。因此,學校應根據本學校的專業特色,設置不同的選修課(方芳,2018),讓學生根據自身優勢和興趣愛好,在翻譯這一領域學的更精更透,做到“術業有專攻。”,學生才能更好地符合市場的需求。
2.轉換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翻譯能力(王銀泉,2018)。目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仍拘泥于傳統的教學模式,該模式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單向的從老師的講課中獲取知識,缺少學生和老師之間的合作和互動能力。此外,老師過多的看重學生翻譯的成果,忽略了過程的重要性,沒有注重翻譯的方法和策略的傳授,以致學生的翻譯水平難以提高。學校轉換教學模式后,應以學生為中心,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在自主討論和合作中,交換對方的翻譯技巧,互相取長補短,提高自身的翻譯能力,改變以往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的地位。
3.增設面試技巧課程,提高非本專業能力。盡管大學有開設求職面試技巧這一課程,但重視度不高,多為公共選修課。在面試中,除了要熟練地掌握問答技巧外,更多的是展示專業水平。因此,模擬面試的課程十分有必要,讓學生在培訓中注意言談舉止,提高自信,增強面試技巧。本專業能力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視非本專業能力的培養。翻譯學生也應熟練應用word和Excel等辦公軟件。這就需要學校開展相關的課程,在抓好學生專業能力的同時,也要提高其辦公能力。
(二)給學生的建議
從思想意識上,學生應該以公平的態度面對花都翻譯市場,從政策,企業,學校等平臺了解市場所需。學生在校只有理論上的知識儲備,缺乏實踐能力 (楊建平,2018)。因此,建議學生通過實習的機會,了解更多翻譯知識的專業化領域的翻譯技能(姚茜,2016)。在學習翻譯的基礎知識外,了解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拓寬翻譯的知識面。學生在實踐之中,有意識地將自己不足的交際能力彌補。通過不同企業的工作技能,找到共性,從而提高自身對工作的適應性。應變能力源于實踐,學生在實踐前期,學生課可通過前輩了解翻譯所會遇的問題并進行模擬實驗。在實踐之中,將所學的知識與實際相結合,找出不足之處,最后進行總結,在總結中發現普遍性與特殊性。在就業意愿上,學生應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自己的期望值,在具體的實踐中找到翻譯工作的樂趣,提升自己的翻譯能力(王巍巍,2018),交際能力,工作業務能力等,從而使自己的個人能力提升,為更高強度的工作做好充分的準備。
四、結語
隨著社會與經濟的發展,市場對翻譯人才有著大量的需求。然而,現階段的翻譯人才無法滿足市場發展的需求。基于此,筆者認為,高校應調整人才培養模式,加強翻譯課程改革,同時,解決師資力量薄弱,培養系統不完善的窘境等問題。以市場為導向,在人才培養上向社會輸送合格的高素質應用型翻譯人才。學生要掌握多領域的知識,成為具備“外語+專業”能力的復合型翻譯人才。
(指導老師:沈凝芬)
參考文獻:
[1]孫正偉.淺談我國翻譯市場現狀及解決措施[A].吉林省教育學院報,2009,No.228,128-129.
[2]方芳,胡亞萌,張葦.基于市場調研的高校翻譯課程開發[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2018,No.143.82-84+102.
[3]王銀泉.以市場為導向的翻譯人才培養模式探微[B].外語界,2008,No.125.20-26.
[4]楊建平.翻譯資格考試專家談如何提高翻譯實踐能力[J].中國翻譯,2018,No.4,110-113.
[5]姚茜.試論如何提高英語翻譯能力[A].瘋狂英語(理論版),2016,156-160.
[6]王巍巍,許藝,穆雷.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中的口譯能力[J].現代外語,2018,No.167,115-12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