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翔
摘 要:當前,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力資源的競爭。在一定生產要素相對穩定的情況下,人力資本作為生產要素中最積極的因素,發揮人的作用是實現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教育作為人力資源開發的主要途徑,如何發揮教育在人才培養、人力資源結構調整、提高國民素質等方面的作用,進而推動產業結構調整與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已成為不容忽視的問題。基于此,本文主要以人力資源為中介,探討我國高等教育與經濟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
關鍵詞:高等教育;人力資源;經濟發展
一、高等教育對人力資源的作用
1960年,舒瓦茨利用美國1929~1957年的數據對教育投資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定量研究后得出結論:教育人力資本是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并指出教育投資在人力資本形成過程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高等教育主要通過受教育者的學科、專業設置、學歷以及質量對其人力資本、就業流動和未來收入產生影響,進而在人力資源配置方面起到一種類似社會分工的作用。個體在接受高等教育的過程中會因為接受教育的層次、專業的方向以及自身努力的程度的不同而形成自己的人力資本,再通過市場配置人力資源,從而使個體在勞動者市場中的地位或在社會中的相對位置發生改變。
(一)高等教育提升人力資源的創新水平
高等教育可以提升人力資源的創新水平。高校里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培育學生的創新思維,可結合國家的項目進行項目申報,聯合政府、企業、學校等部門進行創新研究,以實踐檢驗學生學到的理論知識,培養創新型人才,形成受教育者自身特有的人力資本,開發人力資源,促進科技的進步,增強國家的軟實力。
高等教育為人力資源的提升構建了人文環境[2]。一方面,相比社會上的其他環境和群體,高校不僅具有鼓勵人才發展的良好政策,更具有培養人才的人文環境和學術氛圍,會對受教育者提升自我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另一方面,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進入社會,使社會人員整體受教育水平提高,部分進入企事業單位成為了管理者,越來越重視企業文化以及工作氛圍,也越來越重視科學的管理方式,重視公平、合理,鼓勵創新,在另一種程度上激勵了人才的自我提升,從整體來講也提升了國家人力資源的水平。
(二)高等教育在一定意義上配置人力資源
高校大學生的就業情況包括能否實現就業、就業的地點以及工作種類等都是高等教育配置人力資源的重要體現。在知識分子稀缺的年代,考上大學就意味著工作、生計等一系列問題都會迎刃而解,甚至是社會地位都將有所改變。但是在現階段的知識經濟時代,隨著高考擴招等綜合因素的影響,國民的受教育水平整體提高。在其他非教育因素的影響同時起作用的條件下,受教育程度對個人收入、職位甚至是社會地位的影響有所減弱。
“名義上人們追求高學歷是為了學習知識和技術,實際上并不完全是這樣,許多高學歷和高職位聯系在一起,高學歷文憑是獲得高職位的敲門磚,因此是為了這塊敲門磚而去拿那些高等文憑”[3]。我國高校按水平分等級,如雙一流、普本、高職高專等。如今諸多用人單位不適當地提高招收勞動力的學歷要求,面對企事業單位越來越高的需求,學生進入不同的學校可能就意味著就業的能力、將來工作崗位的性質以及收入水平會有不一樣的層次。他們在社會需求的背景下從事科研等不同的工作,高校因人力資本的差異配置了人力資源。此外,高校專業的設置也會影響到受教育者以后的就業方向,在一定程度上配置了人力資源,滿足了社會分工的需要。
二、人力資源在促進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近幾十年來,國內外已經有了大量關于人力資本和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的理論與實證研究。許多國內外學者對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得出了人力資本必然會促進經濟增長的結論[4]。
(一)人力資源的水平關乎科技的發展
自然資源是有限的,長時間作用下自然資源會不斷減少,從而難以滿足經濟日益增長的需求。因此需要不斷地開發新能源以及可再生的能源,而這些資源都是人所創造、研究發現的。人力資源水平的提升對科學技術向前發展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特別是關鍵領域中關鍵性人才的發展。在現代社會,這種推動科技進步的關鍵性人才大多都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科技的創新一定是在研究和一線中誕生的,成人高等教育培養的技能性人才有一定的研究和創新能力,在科學技術創新和發明上具有優勢,對推動科學技術進步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二)人力資源水平的提高能夠提高生產效率
舒瓦茨提出“人力資本”的概念用來解釋投入產出的“剩余”。人力資源屬于隱性條件,一旦形成經驗或者專業技能,就可以優化生產流程,提高生產效率,提升管理水平。而在一定生產要素的限定條件下,提升生產效率和質量成為經濟發展的有效方式。并且需要意識到人力資源會逐漸發展成為促進經濟增長、保證經濟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三)人力資源的發展有利于管理水平的提升
在促進經濟發展的資源中,人力資源是最為重要的,因為其他資源的配置都需要在人力資源的基礎上。通過高等教育傳播先進科學的管理理念,受高等教育者走上工作崗位,充分發揮理論聯系實際的作用,能夠促進組織乃至整個社會管理水平的提升。要不斷引進和培養高水平的管理人員,要對人力資源制定一套系統的成長機制,要不斷調動人力資源的積極性。只有這樣,才能更大程度地發揮人力資源的潛力,提升國家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的協同因素
1964年,貝克爾分析了教育投資對經濟發展的巨大影響,并運用經驗證據論證了高等教育的收益率和不同教育等級之間的收益率的差距。張曉秋等在其《成人高等教育對重慶經濟增長方式的影響研究——基于中介效應的實證研究》一文中,為研究成人高等教育對重慶經濟增長方式的影響,選擇人力資源中的“技術”作為中介,得出“成人高等教育的發展能夠促進技術的進步,從而推動經濟的發展及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這一結論。
(一)高等教育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人力資源保障
通過教育和培訓的投入來提升勞動者的人力資本,以人力資本為中介,提高勞動生產率,合理配置人力資源,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和經濟質量的提升[5]。我國進入了經濟轉型時期,開始對高素質的人力資源需求大而對普通勞動力的需求少。同時,經濟發展程度的差異化引起對人力資源需求的差異化。高等教育培育高素質的勞動者,通過專業的設置滿足社會分工的需要,促進經濟的發展。
(二)經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和影響高等教育的發展
經濟發展對高等教育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硬件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教育投入上。經濟是高等教育生存與發展不可或缺的背景條件,財政為高等教育提供必要的政策、人力、物力和財力支持,其發展水平直接決定高等教育的辦學規模與發展速度。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正是由于經濟的發展,才會不斷產生人才和技術需求,促使高等教育不斷完善自身的人才培養模式。
二是軟件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生源的吸引力及就業方面。從招生方面來講,相比西部地區,北上廣深的高校具有更充足的生源,便于從高等教育培養的開端就形成對未來人力資源的吸引力。發達地區具有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更大的發展空間,有利于留住本地的畢業生以及吸引大批外地人才為區域經濟發展作貢獻。從這些方面來看,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是相輔相成的。
四、高等教育在人力資源的培養中存在的問題與建議
(一)專業人才的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匹配度
許多高校的專業設置都是依據市場需求與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來定的,例如:當發現一個專業的畢業生就業情況不容樂觀時,學校就會考慮專業設置的問題。從這種情況來看,專業調整就有一定的滯后性,導致無法滿足社會對人才多樣化的需求。專業設置必然由區域經濟發展與高職院校自身條件合力而為。因此,應從宏觀上提前了解市場人才需求的變動,做好人才就業統計以及對新興產業的調查分析,以此設置專業。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專業性人力資源的“供需匹配”問題。
(二)應屆畢業生心理預期問題
大量大學生求職仍然無法擺脫傳統的精英人才心理和預期標準,對就業抱有過高的期望,最終造成難以實現基本就業的現象。對此,應在國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精英教育上移的條件下,幫助大學生轉變傳統精英人才的心理,找準自身定位,切勿眼高手低。
(三)人力資源的培養模式
人力資源與市場需求不匹配,一部分原因就是人力資源質量的問題,在一些高等教育的教學模式中,側重于學生理論知識的教育,而沒有給予實踐性操作足夠的重視,導致學生在初入工作崗位時不能滿足崗位的需求。為適應我國人力資源開發的新要求和新任務,高校可以通過給學生在校期間提供更多的機會,將理論與實驗、實踐相結合,強調把高等教育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和生產基礎上。立足各專業的特色及特殊需求,突出專業綜合實踐的訓練與強化,真正提升實訓基地建設對各專業建設及其人才培養目標的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
五、結語
教育通過兩種主要途徑影響經濟發展:第一,人力資本作為一種投入要素被引入生產函數;第二,教育提高人力資本存量,導致內生長,尤其是技術進步與人力資本存量的顯著關系,而人力資本存量對經濟增長率的提高具有永久效應。因此,應充分發揮高等教育對人力資源開發與提升的作用,以人力資源為中介,促進經濟的發展,而經濟發展又反過來促進教育發展與人力資源的培育,從而進入一個共同發展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何菊蓮,李軍,趙丹.高等教育人力資本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實證研究[J].教育與經濟,2013(2):48-55.
[2]袁紅蘭.論教育對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創新的影響[J].商業經濟研究,2015(6):82-83.
[3]蘭德爾·柯林斯.文憑社會教育與分層的歷史社會學[M].1979.
[4]杜偉,楊志江,夏國平.人力資本推動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4(8):173-183.
[5]曾玫林.長江經濟帶高等教育投入與區域經濟發展關系研究[D].重慶:重慶工商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