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星
摘 要:喪文化作為青年亞文化的新媒體時代縮影,是各類媒體推波助瀾的必然結果,針對主要的群體是90后,呈現的特征表現為頹廢、絕望、悲觀的精神狀態,與主流意識所宣揚的積極、健康、向上的精神狀態相悖論,在其某種程度上是新時期青年社會心態和社會心理的一個表征。當今青年作為一個思維活躍、個性多樣化的社會群體,其思想狀況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征,在以“葛優癱”為代表的喪文化影響下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了多方面的新情況和新挑戰。在這一影響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從青少年的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加以正確的引導,指引青少年健康的成長。
關鍵詞:喪文化;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高度重視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喪文化作為新時期社會環境影響下的客觀產物,必然會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產生雙重影響。最近一段時間來,“喪文化”在都市年輕人當中不脛而走。近日,在北京三里屯舉行的為期三天的“喪文化街頭派對”吸引了上萬人參與,再次將這“喪文化”帶入了人們的視野。因而研究這些影響,不僅是文化學所必須正視的問題,也是教育學所面臨的極大挑戰。重新審視青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風格、豐富并省思其內容和方法則成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題中應有之意。
一、當代中國喪文化的生成
(一)中國喪文化的表現形式
在喪文化影響下的以喪失理智,漫無目的,蹣跚而行,沒有情感,沒有意識,沒有情感,沒有約束為特征典型代表的青年如同艾瑞克·弗洛姆筆下的“漫無興趣”。在當代中國,喪文化的表現形式主要是“以形象生動、易于接受”的載體呈現出來。第一,“喪表情包”,主要是以“葛優癱”、“咸魚”、“PEPE青蛙”、“馬男波杰克”等做成表情包,在網絡中廣泛應用,尤其在微信中使用居多。“PEPE青蛙”,它從歐美社交圈一路悲傷到中國,表情是悲傷的,注入的文字主要是“悲傷那么大、哦?那有關我什么事等”,所表達的是一種生活無望、悲觀的心態。第二,“喪劇”,主要是“以來自日本的萌蠢懶蛋蛋、約會~戀愛究竟是什么呢電視劇為代表,日本的萌蠢懶蛋蛋,它是作為一分鐘動畫短劇的主角,這顆肥美的生雞蛋,最大的愛好就是睡覺,并擺出無力的表情……,每天啥也不做,就是躺著,所表達的正是當今青年群體慵懶的生活狀態。第三,“喪營銷”,營銷的進階是幫助用戶表達,“喪文化”是消費者的一種表達方式,“喪營銷”幫助企業親近有此類感情表述的客戶,主要從UCC咖啡的“喪”營銷海報在FaceBook爆火到“喪茶”快閃店的朋友圈刷屏,再從“Moonleaf月”的消極壞到““試物所”打造的“喪”系列酸奶,比如在UCC咖啡標注這么一句話:“如果你覺得自己一整天累的跟狗一樣,你真是誤會大了,狗都沒你那么累,”正是表達了青年在現實生活中所面臨的“煩惱”、“壓力”、“擔憂”從而引發的負面情緒。第四,“喪歌”,主要以現在流行的嘻哈為主。實際上,上述四種表現方式正是對喪文化影響下的青年群體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體體現,換言之,喪文化影響下的青年群體通過自己獨特的想法和行為表達自己難以發泄的內在情緒。
(二)當代中國喪文化形成的原因
如上所述,在某種意義上,這些類型的喪文化象征著部分青年對于傳統社會所宣揚的主流意識形態的“議示對抗”,反應青年群體內心的不安與沉悶。那么,在當代我國,促使喪文化形成的因素有哪些?任何一種流行文化的出現,都不是偶然事件,而一定是社會思潮、現實背景、多元文化沖擊、媒介傳播、心理動因等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
首先,喪文化是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多元文化相互沖擊以及媒介傳播影響下的客觀產物。第一,對于喪文化形成的社會原因,河海大學公管院社會學教授張杰分析說,近幾年中國社會“狂飆突進”式飛速發展,高房價引發了自我評價和階層主觀評價偏低,職業競爭的激烈性和高流動性引發了生活單調和人際關系的疏離,這些都會引發青年群體的孤獨感、無力感、不確定感,于是一個個“小寫的自我”慢慢生成。第二,當今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主流文化與非主流文化的碰撞、沖突和摩擦,使得社會文化形態呈現出由原來單一的一元文化轉變為多元文化并存的趨勢,多元文化的并存給予青年群體更多的選擇性,更加符合青年群體個性發展的需求。第三,在互聯網時代,網絡空間的開放性、虛擬性、便捷性為青年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提供了有效的途徑,青年群體可以通過新媒體快速發送語音短信、視頻、圖片、文字等信息,通過這樣的途徑,他們就會獲得多元價值的表達、自我和解“我就是我,”不需要任何扮演和矯飾成分,而習以為常的互聯網,就成為這情緒最重要的宣泄口,同時,互聯網平臺即時抓住青年群體的特質,通過“喪劇”、“喪歌”、“喪營銷”等方式對喪文化進行推波助瀾,并擴大知名度、提高收視率,會對該種現象大肆宣揚,很快地將之傳播到青年群體中,迅速擴張到社會大眾的日常生活里,這必然導致喪文化的迅速成形和傳播。
其次,喪文化是青年群體身心特征的集中。當代中國青年主要是指90后,大眾給予他們的標簽主要是“認知水平低、個性多樣化、空巢青年、低頭族。”第一,90后的青年群體的生理、心理尚未成熟、認知能力差,很容易出現問題,影響他們自身的成長。第二,他們常常以自我為中心,追求個人價值遠勝于公共利益,崇尚個性張揚和標新立異,樂于接受新事物,勇于挑戰新局面。但是在實際的生活中,他們又無法與成年人真表達自己的心聲,他們彰顯的獨特的個性常常被共性所吞噬。因此,他們會選擇其他適合自己的方式來宣泄情緒,表達意愿,以更好地展示自我。第三,“空巢親年”主要是指90后青年“靠父母、享受當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沉浸在“喪”里。第四,“低頭族”,不管在課堂上,還是在路上,總是低著頭,展現是一種對生活無追求的心態。
二、喪文化影響下的青年的社會心理和社會心態
喪文化實質上不是一種具體的文化,而是一種生活態度,是年輕人近似于放松和發泄的生活方式,是他們向社會和世界提出的柔和的對抗,是一種消極的心態,也是年輕人對自我的一種保護,一種自嘲的方式。
(一)自嘲的社會心理和社會心態
在現實社會中,那些喜愛喪文化的年輕人真的頹喪如此嗎?當然不是,大多數人只是希望通過自嘲來保護自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杰斯將個人意識分為現實自我和理想自我。在當今社會,想要實現理想自我太難,現實與理想往往差著十萬八千里。甚至,你放棄夢想,只想做個整天躺在家里吃吃喝喝的“死宅”,卻發現你連一套用來“宅”的房子都沒有。此時,除了“喪”,你還能想到什么?“我都承認自己是一個廢物了,那你你還能怎樣對我的人指手畫腳呢?”這都是青年群體通過自潮的方式展現自己標新立異、與眾不同。
(二)自我保護的社會心理和社會心態
喪的心態是一種自我保護,他們以自我矮化的方式拉低期望,舒緩壓力,倘若失敗了,他們才不至于真的失望,最終彌補內心的失落和遺憾。日本社會是最好的體現。日本有本書叫做《下流社會》,“下流”并非字面意識上的意思,而是一種不求上進的心態,一個人的溝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熱情,消費欲望,都比一般人要低,作者認為,很多人自甘下流,并不是不愿上升,而是上升空間已經喪失。
(三)消極的社會心理和社會心態
現實社會,90后青年群體面對著各種各樣的壓力,從校園到職場,從物質到感情,競爭可謂無處不在。充滿競爭的環境下,遇到挫折、感到郁悶,并不是積極面對,而是陷入負面的消極情緒,借助“喪文化”,發發牢騷排解情緒。但是,他們不同于犬儒主義、屌絲文化,也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沒有能力、沒有智商的“廢物”。在我看來,他們對于現實在努力也難以打破固化的階級的絕望,因此,產生對于生活追求無望的一種消極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