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瑪措
摘要:加強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是推動新農村建設和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健康發展的需要。我們一定要抓住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加快發展的良好契機,進一步建立健全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教育培訓制度,建立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完善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制度,做好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工作,努力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農業農村人才隊伍。
關鍵詞:加強;農村;勞力;轉移;就業;培訓
當前,我國農業的開放度不斷提高,城鄉經濟的關聯度顯著增強,農業農村發展的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在積累增多,各種傳統和非農傳統的挑戰也在疊加凸顯。其中,做好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工作是夯實打牢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世界各國工業化、城鎮化的普遍趨勢,也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農民進城務工就業,促進了農民收入的增加,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促進了城鎮化的發展,促進了城市經濟和社會的繁榮,不僅有利于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而且有利于維護城鄉社會穩定。這些年來,我們堅持公平對待、合理引導、完善管理、搞好服務,堅持面向工業化、面向現代化、面向城鎮化,以轉移就業前的引導性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為重點,綜合運用財政扶持政策和競爭、激勵手段,開展了形式多樣的轉移就業前的農村勞動力培訓和農民工培訓,進一步調動了農民工個人、用人單位、教育培訓機構、行業的積極性,逐步形成了政府統籌、行業組織、重點依托各類教育培訓機構和用人單位開展培訓的良好工作格局。今后做好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工作,需進一步加強管理,加大投入,突出重點,分步開展。要著力支持農村富余勞動力較多的地區和貧困地區開展培訓,重點支持農民工輸出地區開展轉移就業前培訓;立足自身職責,發揮各自優勢,深入調查研究,認真組織實施,摸清農村富余勞動力和已轉移就業農民工的基本情況,制定具體的有針對性的培訓計劃;以現有教育培訓機構為主渠道,發揮多種教育培訓資源的作用,充分調動行業和用人單位的積極性,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地開展農民工培訓;研究農村勞動力資源現狀,做好勞動力市場需求預測,按照不同區域、不同行業要求,區分不同培訓對象,采取不同的培訓內容和形式;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提高就業能力和就業率為目標,堅持短期培訓與學歷教育相結合,培訓與技能鑒定相結合,培訓與就業相結合。當前,推進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強化農業人才支撐,要切實把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工作擺在突出位置。具體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統籌城鄉就業,建立城鄉統一、平等競爭的勞動力市場
形成市場經濟條件下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機制,為城鄉勞動者提供平等的就業機會和服務。要逐步實行城鄉平等的就業制度,建立健全縣鄉公共就業服務網絡,為農民轉移就業提供服務,城市公共職業介紹機構要向農民工開放,免費提供政策咨詢、就業信息、就業指導和職業介紹。要鼓勵發展各類就業服務組織,加強就業服務市場監管,依法規范職業中介、勞務派遣和企業招用工行為。輸出地和輸入地要加強協作,開展有組織的就業、創業培訓和勞務輸出。
二、大力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
要加強縣級職業教育中心建設,有條件的普通中學可開設職業教育課程,加強農村職業教育師資、教材和實訓基地建設。要建立由政府部門、用人單位和個人共同負擔的農民工培訓投入機制,加大支持力度。要支持各類職業技術院校擴大農村招生規模,鼓勵農村初、高中畢業生接受正規職業技術教育,通過設立助學金、發放助學貸款等方式,幫助家庭困難學生完成學業。要完善并認真落實有關農民工培訓規劃,強化用人單位對農民工的崗位培訓責任;充分發揮各類教育、培訓機構的作用,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開展農民工職業培訓。
三、積極開展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和引導性培訓
要適應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需要,加強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轉移就業能力和外出適應能力。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和遠程教育等現代化手段,向農民傳授外出就業基本知識,擴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規模,提高培訓質量。要繼續實施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完善農民工培訓補貼辦法,對參加培訓的農民工給予適當培訓費補貼。要重視抓好貧困地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支持用人單位建立穩定的勞務培訓基地,發展訂單式培訓,要把提高農民工崗位技能納入當地職業培訓計劃。
四、引導農民工全面提高自身素質
農民工是我國產業大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農民工的政治思想、科學文化和生產技能水平,直接關系到我國產業素質、競爭力和現代化水平,必須把全面提高農民工素質放在重要地位。要通過引導和組織農民工自覺接受就業和創業培訓,接受職業技術教育,提高他們的科學技術文化水平,提高就業、創業能力。要在農民工中開展普法宣傳教育,引導他們增強法制觀念,知法守法,學會利用法律、通過合法渠道維護自身權益。要開展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教育,引導他們愛崗敬業、誠實守信,遵守職業行為準則和社會公共道德。要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引導農民工遵守交通規則、愛護公共環境、講究文明禮貌,培養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進城就業的農民工也要努力適應城市工作、生活的新要求,遵守城市公共秩序和管理規定,履行應盡義務。
與此同時,還要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縣域經濟,吸納更多的農村富余勞動力在當地轉移就業,擴大當地轉移就業容量。增強縣域經濟活力,依據相關產業政策,發展就業容量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服務業,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和特色經濟,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產品(5.510,0.00,0.00%)加工業。要引導相關產業向中西部轉移,在產業政策上鼓勵大中城市、沿海發達地區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資源加工型企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中西部地區要在有利于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前提下,主動承接產業轉移,增加農民在當地就業機會,為當地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創造良好環境。
總之,做好促進農民就業創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工作,需要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結合自身實際,建立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積極開展農業生產技術和農民務工技能培訓,整合培訓資源,規范培訓工作,增強農民科學種田和就業創業能力;需要各地區各部門采取措施,大力支持發展特色高效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將農民工返鄉創業和農民就地就近創業納入政策扶持范圍;還需要各地區各部門加大農民外出務工就業指導和服務力度,切實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促進農村勞動力平穩有序轉移和農民持續增收,不斷鞏固和發展農業農村的好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