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海燕
摘 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不僅學會,而且會學,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要使學生能夠提出一些有價值、有意義、有思考性的問題,就需要教師的指導、點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運用多種教學手段,研究學生的認知心理特點,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激活學生的思維活動,這樣才會逐步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問題意識;培養
一、創設寬松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敢問”問題
首先,教師應該創設民主氛圍。在教學中,教師作為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要努力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發揮,消除學生的緊張心理,使學生處于一種寬松的學習環境當中。學生心情舒暢,就能迅速地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樂于思維,敢于質疑。我們教師要變“一言堂”為師生互動。在課堂上教師要以飽滿的熱情、真誠的微笑面對每一位學生,特別是對學困生更應該傾注以愛心和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師的厚愛和關注,真正體會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從而縮短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角色距離,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師生關系。另外我們教師還應該允許學生質疑“出錯”,這是學生敢于質疑的前提。其次,教師應該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提問興趣。興趣是學習的最佳動力。如果教師提出的問題能夠較好的創設條件,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增強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欲望,他們就有了學習的原動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創設一些新穎別致、妙趣橫生的問題情境,努力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數學問題情境中,來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迫使學生想問個“為什么?是什么?怎么樣?”因此,教師必須從教材和學生心理特點出發,創設富有趣味性、啟發性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中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掌握新知。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積極營造寬松、自由、民主的教學氛圍。只有這樣才能消除學生自身的畏懼心理,激發學生內在的探索需求,從而敢于提問。
二、把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放在教學的首位
小學數學新課標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樹立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新教育觀念,是知識經濟發展和世界全球化進程對教育提出的新課題。“問題情境”,強調了小學生要能夠積極利用數學信息提出有意義的數學問題。數學課程的一切都要圍繞學生的發展展開,所以學生當然是的“主人”。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必須把學生推到主體位置。首先要從思想上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精心備課,改變師生在課堂上的角色。教師要從一個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要從教室空間支配者的權威地位,向數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轉換。教師要能與學生平等交往,相信每個學生都有一定的創造潛能以及好奇心所引發的“問題”潛力,正確看待每個學生的提問。教師也要學會傾聽,敢于用實事求是的態度面對學生的提問,鼓勵學生質疑問難,異想天開,愛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引導他們勇于提出各種新奇的數學問題,尊重學生人格和個性差異。要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學要“以知識為本”轉向“以學生發展為本”,“以教學生學會知識”轉向“教學生會學知識”,把課堂當成師生生命價值的構成部分。
三、積極創設問題情境,增強學生的數學質疑主動性
新課標強調,重視“從學生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學生熟悉的問題情境,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問題就在自己身邊,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并在運用數學的思想、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認識到數學的價值和數學的作用。
四、 注重方法引導,讓學生“會問”問題
(一) 鼓勵學生質疑問難,養成積極思考的習慣。著名教育家顧明遠說:“不會提問題的學生不是一個好學生。”現代教育的學生觀要求學生能獨立思考,有提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首先應從培養他們的積極思考,學會提出疑問開始。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要善于設問,還要有所發現甚至有所創新。
(二) 教師對提出的好問題要適當給予表揚并加以分析,逐步引導學生會提問題。針對學生不會問的現象,教師要適當給予鼓勵和表揚并加以分析,讓學生明白這個問題為什么提得好?只要提出好的問題我就給予肯定,并分析這個問題好在哪里,逐步引導學生會提問題。
(三) 教會學生提出問題的方法和技巧。由于教學內容的不同,致使產生問題的方式也是多樣的,教師應針對數學問題的不同類型,采取不同策略,誘導學生提出數學問題;或者在已有結論之間進行對比分析、獨立概括,提出概括性問題;或者通過觀察、類比、想象等,提出猜想型問題;或者對基本問題多角度、多方面的發散思考,提出引申型問題;或者針對概念、性質等理解和應用中存在的矛盾,提出批駁型問題;或者對一些不對稱、不和諧、不完整、不統一的因素,提出完善型問題等。對于低中年級學生教師很多時候運用說教的方法對學生來說等于什么都沒說。最有效的方法是教師通過不斷重復地再現一種行為,學生會因此受到潛移默化地影響。所以教師要不斷滲透給學生提問質疑的行為,訓練他們形成質疑、提問的意識。對于高年級學生,教師可引導學生自己學會提問題,比如在從舊知到新知的遷移過程中、內在聯系上發現和提出問題;從自己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提問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逐步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求異思維。
(作者單位:甘肅省隴西縣渭陽九年制學校,甘肅 定西?? 74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