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寶貴財富,每個傳統節日都蘊涵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價值。文章從傳統節日著手,以每個節日的典型習俗為切入點進行禮儀教育,提出將文明禮儀教育滲透在學科活動體驗中的一些設想。繼承、弘揚、發展中國傳統節日的禮儀教育價值,用中華傳統美德影響青少年一代,是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的責任與義務。
關鍵詞:禮儀教育;傳統節日;學科活動
一、利用傳統節日進行禮儀教育的價值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禮儀之邦”的美稱。禮儀是文明的象征,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遺產中,許多優良的傳統禮儀規范直至今天仍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它們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而傳統節日是歲月河流上的碼頭,也是區別日常生活的時間節點。每個傳統節日都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凝結著積極的民族精神和情感,并通過各種慶典和禮儀活動體現出來。
1.傳統節日文化蘊含著豐富的禮儀教育資源
傳統節日文化是中國文化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中國,有許多傳統的節日一直保持、流傳至今。我們的孩子每年都反復參與傳統節日相關的活動,期間,豐富多彩的習俗風尚、人們的衣食住行、民族的傳統藝術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各種情感交流都會在兒童面前得到充分展現。這種強烈的文化氛圍,以及其中蘊含著的禮儀教育資源,在新時期的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
2.傳統節日文化洋溢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中華傳統美德十分興盛,“重德”一直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傳統節日文化無不滲透著中華傳統美德的因素。“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勇”等中華傳統美德在傳統節日文化中時有體現。如春節期間, 親友之間要相互拜年,去做客需要注意哪些禮節、該說些什么,都是禮儀教育很好的資源;又如清明節期間,通過祭祖和掃墓充分展現中華民族的尊老敬祖美德,同時包含參加集會時需要注意的禮儀禮節等。
3.西方節日文化的沖擊使學生缺少對傳統文明禮儀的認識
文明禮儀不僅是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基本內容,而且是關系國家建設與社會進步的一件大事。在對學生進行品德課程指導時,若沒有把側重點放在挖掘傳統節日當中文明禮儀教育的方方面面,就容易使學生缺少對我國傳統文明禮儀的認識。事實上,如今的廣大學生更加熱衷于西方節日,把西方的很多節日如圣誕節、感恩節、萬圣節等作為重要的節日內容。因此,我們更加迫切需要改變這樣的現狀。
二、禮儀養成教育的設想:傳統節日教育在學科活動的滲透
各學科的課堂教學是實現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徑,也是滲透禮儀養成教育的重要場地。本文主要針對漢族的傳統節日,因為這種節日教育是滲透式的,途徑是多樣的,由此提出傳統節日教育在學科活動中的滲透。這種設想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語文學科中滲透傳統節日教育。從實際情況看,傳統節日可以與語文學科進行相互整合, 這不僅可以拓展語文學習,又為學生創設了更多實踐語文的機會。例如,在語文的綜合性學習中,我們可以讓學生針對傳統節日查詢資料、收集整理資料、交流閱讀心得,從而讓了解傳統節日文化,感受傳統節日文化中的禮儀精髓, 激發學生了解優秀傳統禮儀文化的興趣并認同傳統節日文化。另外,最富有詩意的語文學科與傳統節日文化最為接近,歷來都有很多經典詩歌、美文對不同節日的抒發與描寫。比如教材中與中秋節有關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與重陽節有關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再如,現代文中的《過年》《端午的咸鴨蛋》等。透過這些作品對傳統節日的描寫,了解其深刻的文化內涵,不僅可以讓學生在朗朗詩聲中品味經典,感受著濃濃的節日氛圍,而且還拓展了語文教學生活化,豐富了學生的精神世界。
第二,在思品學科中滲透傳統節日教育。在思品課程中,不少教學內容與傳統節日相結合。例如,端午節懸掛艾草、吃粽子等習俗,是為了悼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這一人物的加入,體現出人民的愛國情懷,喚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在潛移默化之中深入觸及學生的心靈。再如,在學習《我是中國人》這一主題下的《中秋節》一文時,不妨讓學生了解中秋節風俗,開展活動教學,讓學生模擬開展中秋節家庭活動,從而培養學生關于家庭團圓的情感。
第三,在體育學科中滲透傳統節日教育。體育學科也包含不少與傳統節日相關的活動內容,如向學生介紹不同節日在古代就有不同的運動項目。如在北宋時期,清明節就盛行水上競標、拔河、水秋千、女子馬球、蹴鞠等表演。在宋太宗時期,放風箏等活動也頗為流行,放風箏暗含著把晦氣放掉。還有端午節的賽龍舟和重陽佳節的登高遠眺也是一項重要活動。賽龍舟、登高、蹴鞠等既是一種競技,也有助于娛樂健身。這些節日兼具了娛樂性、體育性、主體性等特點,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推廣這些活動,則體現了古老的養生理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競技中蘊含的交流協作理念,對體育教育教學也起著借鑒作用。再者,在體育課堂中,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劃龍舟”活動的設計,進行相關的分組團隊游戲活動。這樣的活動凝聚人心,增加人們的集體感與榮譽感。
第四,在英語學科中滲透傳統節日教育。在英語課堂上,我們除了向學生傳播一定的西方國家文化以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也是一項必備的功課。通過整合英語教材內容,以中國傳統節日為突破口,教授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和重陽節等節日名稱、日期、傳說故事、民俗活動、典型傳統美食和詩歌等英文表達,讓學生從啟蒙體驗到興趣激發最終達到情感認同。學生能夠掌握傳統節日文化以及相關的簡單英語表達,有能力用英語介紹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向學生展示豐富的文化內容,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相關的語言內容,而且還可以幫助學生拓寬他們的文化視野,增強民族自豪感。
第五,在學科拓展中滲透傳統節日教育。一些學科課程可以加以拓展,它們不僅延伸了學科學習的深度與廣度,也可以進一步加深與傳統節日教育的結合。例如結合清明節,要求學生收集相關詩詞與禮儀,也滲透相關敬畏祖先的傳統。此外,除了在課堂中對不同學科的學習,也可以讓學生利用短時間去學習有關傳統節日的知識,來滲透節日意蘊。學校要善于利用本土的節日資源,開展多樣化的教育活動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契機,推動節日文化教育的發展。
三、結語
當今社會,當前的教育,只顧追求學生的學科成績,把分數放在教育的首位,學生德育淡化,禮儀教育缺失成了不容忽視的問題。教師應該轉變教育觀念,把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放在首位,把學生知書達理的教育放在比知識傳授更重要地位。教師既不能包辦代替,也不能放任自流,而應有機結合,指導與鼓勵學生自主選擇、主動參與、積極探究。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將傳統節日文化中精華的禮儀內涵傳遞給學生。
參考文獻:
[1]張虹.中國傳統節日的小學道德教育意蘊及其實現[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6(6).
[2]朱少梅.開展禮儀教育提高德育實效[J].小學德育,2005(3).
作者簡介:邵梅君(1982—),浙江平陽人,中學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中職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