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成龍 陳梅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以飛速的狀態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目前國際國內的環境發生巨大變化,改革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新的機遇,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進一步明確了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和任務,深入剖析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學內涵,為推進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現實策略提供指導。
關鍵詞: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路徑探析
一、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1、國內背景
回顧改革開放40周年,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第十八屆三中全會,黨都會站在新的背景下對我們的改革提出一系列改革的措施和展望。我國的各項事業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但目前我國改革仍然處于攻堅階段,比如城鄉發展不平衡、地區發展不平衡、行業發展不平衡等不平衡的矛盾已經不能滿足我們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植被流失、荒漠化和鹽堿化嚴重和水污染、大氣污染等一系列環境問題等等諸多問題。改革中的問題有的是歷史遺留的老問題,有的是改革進程中的產生的問題。總之,改革必然會產生一些新的矛盾,但是只要我們去正視矛盾,分析矛盾,從而進一步解決矛盾,就會使我們改革的成效進一步凸顯,也會促使我國經濟的良性健康的發展。所以我們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努力實現中國民族的偉大復興,就必須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進行新時代的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
2、國外背景
中國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改革開放堅持的是“獨立自主”“引進來和走出去”的戰略方針,有力的運用了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益處,中國的經濟迅猛發展,一躍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世界的影響逐漸增大。但是意識形態的斗爭并沒有結束,反而隨著中國的崛起,意識形態之爭愈演愈烈,以“中美”貿易戰為例,中國的經濟日益騰飛,但是我們畢竟是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國家,美國以不正常經濟關系為由,來限制中美之間的經濟發展;隨著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日益增大,美國為了掌握他在亞洲地方的霸權,宣布重返亞太的戰略,中國就必須意識到這是一個長期的斗爭,需要進行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來提高自己的綜合實力,自主創新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南海、釣魚島、藏南地區的領土爭端,中亞的地區沖突,朝鮮的核問題等一系列因素就造就了中國的鄰邊地區的不穩定,破壞中國和領國的一體化合作的進程,影響中國對外開放的戰略。面對如此復雜的國際形勢,如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行新時代的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迫在眉睫。
二、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學內涵
1、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和根本方向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只有改革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就是不斷調整生產關系來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不斷完善上層建筑來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要求。我國之所以能取得這么多重要的成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們能合理的運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與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這兩組矛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改革的目的是為了讓整個社會換發出新的活力,完善和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方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場的、有原則的;我們的改革即不走以前的老路,也不會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必須是在堅持和高舉社會主義道路的旗幟下進行改革開放。要深刻了解和牢牢把握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制度自信和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有重大的關系。堅持制度自信才讓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有了底氣,不斷完善和發展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才讓制度自信更加飽滿和充實。堅持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不是我們之前的社會主義制度不好,而是為了讓整個制度更完善。
2、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性、協同性、漸進性和創新性的一個過程
首先,之前的改革都是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很少拓展到其他方面,但是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各個領域的改革更廣和更深刻。全面深化改革雖然還是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但是也慢慢的拓展到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醫療、生態等各個領域。原來即便在其他領域有一些小修小補的改革措施,但是力度和深度都還遠遠不夠,新時代的全面深化改革的領域之廣和力度之深是前面的小修小補不能比擬的。其次,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就好比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只要充分每個部分的作用,是每個部分充分協調和相互促進,那么這個整體才會發揮最大的作用。在改革中只有每個部分積極協調,才能讓每個領域的改革得到最大成效。對各個領域需要的調整,充分說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協同性。然后,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設立的特區,進行新農村建設的試點等都說明了中國進行改革都是小心翼翼的,是試點成功后根據具體的國情慢慢推進的,同樣充分證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漸進性。最后,中國面臨的形勢異常復雜,中國已經進入了改革的攻堅區和深水區。中國共產黨明確了當前的復雜情況,毅然決定推動改革進一步發展,社會等各個方面的革新,無不體現了全面深化改革時代特色。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是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具有鮮明的時代烙印。這說明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具有明顯的創新性。
三、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現實策略
1、思想層面:必須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中國共產黨的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出,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是第一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帶領我國人民從革命中勝利走出來,在世界的東方重新站立起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是第二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帶領中國人民富了起來;習近平新時代社會主義思想為中國的偉大民族復興指明了方向,爭取在二十一世紀中期使中國人民強起來。自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中擔任小組長,確立了改革的主體和“四梁八柱”。在十九大上總書記描繪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國的宏偉藍圖,讓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更具有信心,以習近平新時代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中要能為、敢為、有為。
2、人民層面: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也并沒有重視廣大人民群眾的重要性,但是大革命失敗以后,毛澤東在發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提到:“中國過去一切革命斗爭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為不能團結真正的朋友,以攻擊真正的敵人”。后來他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說明了人民群眾的重要性,人民需要什么,就給他什么,那么人民就會跟你一起鬧革命;“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也是集中體現,最近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建設思想,民惟邦本,本顧邦寧,時刻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明白人民的真正需求,制定適宜人民群眾的國家政策,這樣才能說明我們黨是全心全意惟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的政黨。
3、政治層面: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戰爭年代和社會主義探索階段,累積了無數的豐富的實踐經驗,同時又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和從改革開放到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心。我們的黨是一個自身能力不斷完善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政黨,有著堅忍不拔、獨立自主和與時俱進的優秀品質。目前我國的政治制度取得了可喜可賀的成效,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更多的人可以進行參政議政,還有監督的權利,這使得政治更加民主和透明化。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自古中國都是多民族的國家,這項制度的落實讓整個中國達到空前的團結,凝聚力進一步加強。基層民主自治制度的提出,使政治的穩定化和民主化更加明顯,各級群眾都可以參與到政治生活中來,法制法律體系日趨完善。
4、經濟層面: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只有有了良好的經濟基礎,那么社會的其他方面才能得到發展。通過對經濟體制的改革,必須要改變原來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堅持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實行對外開放,讓整個中國社會的經濟充滿活力。能否實現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關系到能否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只有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社會生產力才會發展進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強大的力量就來源于此。同樣,只有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才能使國家的精準扶貧、鄉村振興戰略等一系列的國家政策落到實處,這樣才能使人民逐步擺脫貧困,逐漸實現共同富裕,更能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堅持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需要深入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五大發展的國家戰略,這樣中國的經濟才能良好的發展。
5、教育層面:必須堅持人才強國戰略
隨著世界教育的發展,我國在2017年提出建設雙一流高校和雙一流學科,“西湖大學”的設立體現了國家對人才培養的重視。面對當今世界的電子科技革命,信息人才和工科人才固然是重要的體現,但是社會科學人才也同樣重要,如果只要理科人才,人文素養不能提高的話,就不能稱之為一個完整的人才,當今中國的社會出現了一個怪圈,就是理科的學生完全不懂人文科學,甚至居然有鄙視人文社會科學的情況,目前中國以市場經濟為主體,盈利的原則似乎有點過激,導致整個中國社會高考會出現理科人數比文科人數多很多,但是文科的分數線反而更高,這就說明國家政策是傾向于工科,這好像會對我們國家專業人才失衡造成巨大影響,所以人才強國戰略一定要注意人才比例的協調,否則整個社會會走向極端。
參考文獻
[1]劉永桔,中國現代化導論[M].石家莊:河北大學出版社,1995.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10月第1版
[3]郭曉通. 切實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統領? 全力推進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各項工作[N]. 張家口日報,2018-03-17(001).
[4]孫宇偉.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頂層設計的三大規律基礎[J].科學社會主義,2018(01):9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