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課程標準的教育背景下,核心素養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主體的英語課堂教學正熱烈地開展。筆者所在的課題組研究高中英語問學式課堂教學對學生的影響。在這里,“問學式課堂”以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為指向,圍繞學生的需求與發展進行教學,意在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及創新精神,呵護高中學生的好奇心,保持和激勵求知欲。筆者探討了新課程下對“問學”課堂的幾點理解。
在“問學式課堂”中,我們不再以教師為中心,不再圍繞著教師的講授來開展課題教學,而將學生放在課堂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學中問,問中學。讓提問促進學生學習,以提問促進學生思考。
關鍵詞:教師;學生;“問學課堂”;閱讀課堂;核心素養
談到“問學式課堂”,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提問。為什么要提問,我國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一句話:“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這句話充分說明了提出問題的重要性,在學習中,倘若學生沒有疑問,課堂上只知道聽從教師,被動地接受教師所教授的內容,那么他們便會失去學習的主動性,長此以往,學習的興趣也會失去。所以,我們要關注學生的主動提問。
一、 學生提問的課堂是一種理念
“問學”課堂盡管屬于教學模式的一種,然而可以說其更多的是一種創新型的教學理念。模式有章可循,而理念是一種無形的思想。盡管模式是有形的,但在教學中,可以依據學科的差異,學生年齡特點的差異等,靈活而機動地去調整教學模式。在課堂中,老師要將視野更多地放在學生們的表現上,比如啟發學生們在課堂中多提問,多發言,讓學生們主動去學,主動去做,主動去提問,主動去解決,從而使學生們的主動學習能力得以不斷提升。
二、 學生提問的課堂是一種追求
一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總是想讓一節課順利、穩妥的講解完,所以整節課顯得四平八穩,沒有一點波折,課堂中缺少活力,缺少創新,大部分是老師在講,學生在聽,殊不知一節好課,不應該是“波瀾不驚”,而應該是“浪花不斷”。在課堂上,把提問的權利還給學生,把說英語的機會提供給學生,讓學生學會思考和解決。在課堂中,老師不僅僅要關注那些踴躍發言的孩子們,對那些不愛發言,不愿意多提問題的學生更應該關注,引導他們去提出問題,自己想辦法去解決問題,從而提升他們提問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他們學習的自信心,進而實現共同提高的目的。盡管學生們在提問方面有很大的差異性,想要在一節課中將每一位同學提出的問題都解決掉不現實,然而問題是體現學生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的,問題中的差異性越大,說明不同學生有所不同,恰恰說明提問式課堂踐行的必要性。教師們通過學生提問,可以跳出作業試題之外更好地了解學生們的綜合學習水平,進而因人而異進行教學。如果學生能提出教師意料之外的問題,那么也說明這個學生思考問題有自己的視角,有自己的見解,因此老師更應該對孩子們這種思考能力進行肯定和贊許,從而使學生更加善于思考,善于創新。倘若在課堂中老師能夠重視孩子們的提問,重視幫助孩子們釋疑解惑,必然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有效提升學習成績。
當學生在課堂中提問的時候,老師應該根據學生們提出的問題類型,看這些問題哪些是同一類型的,哪些是有差異的,個性化的,從而針對孩子們提出的問題作出差異化的解答。要將課堂設計的豐富多彩一點,讓課堂能夠“跌宕起伏”“高潮不斷”,從而使學生們在課堂中能夠更多地參與其中,能夠跟著老師的設問去主動思考,主動解決問題,從而使課堂效果更優,更佳。
三、 學生提問的課堂是一種成長
問學式課堂一節課結束以后,學生可能會想:在課堂上,自己的問題解決得怎樣;在課堂交流中,自己是否有所收獲;在課堂提問中,自己是否有了新的感悟,是否全部疑惑都清楚了;通過這節課,自己哪些方面提升了;自己在預習中遇到的問題都解決了沒有?本節課還需要在哪些方面去改進,去提升等等?通過自己反問自己,來分析和評估自己的學習效果,從而為下一步的學習奠定扎實的基礎。
在課堂中,針對學生們提出的問題,老師在處理這些問題的時候,可以事先進行梳理,在課堂中將這些問題展示給同學們,讓同學們對照問題看哪些是自己提出的,然后和同學們一起先去解決這些共性問題。當學生看到自己明了的問題逐漸增加時,他們會很有學習的成就感。老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們對問題進行歸類,形成閱讀課的“共性問題”。如果把學生提出的問題當作學習資源的話,則學生可以學得更主動、更積極。
我們課題中的問學課堂中,是一種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地位的課堂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模式在英語教學中應該屬于一種創新式教學。在課堂中的學生提問,應該指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出的有價值、有深層意義方面的問題,在學習中能夠很好地促進學習內容的理解和掌握,這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以及對于學生未來進入高等教育的課堂進行學習都會起到很好的激勵作用。問學課堂強化學生提問,學生思考,從而有效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推動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候玉瑩,焦強磊.從導學到問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動向[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2).
[2]潘文彬.從“問學”走向“學問”[J].江蘇教育,2017(1).
[3]王金濤.兒童“問學力”培養的實踐表達[J].上海教育科研,2017(6).
[4]許麗琴.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學案導學式教學的應用[J].教育藝術,2017(1).
[5]張傳燧,周卓瑩.學生“問學”意識和能力培養[J].中國教育學刊,2007(6).
[6]趙愛珍.“文學單”:閱讀教學的有效載體[J].教育藝術,2017(1).
作者簡介:
王保霞,安徽省安慶市,太湖縣太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