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所賞析的這篇《聽聽那冷雨》是余光中先生“詩中有文,文中藏詩”的代表作之一。這篇文章因在海峽兩岸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加之以高超的文學水平,自2008年起,開始作為精讀篇目出現在蘇教版、人教版等高中語文的必修和選修教材中,此舉更是奠定了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關鍵詞:散文鑒賞;冷雨現象;文化鄉愁;情感表達
一、 懷戀故土的思鄉情結——冷雨與文化鄉愁的聯系
鄉愁是這篇文章中最顯而易見的情感。結合寫作背景來看,當時的余光中身處臺灣,但由于當時的政局,他無法返回大陸,返回自己的故鄉,因此,對大陸的思念就成了他的執念,也成了這篇散文中最動人的感情基調。
文章的開頭部分,余光中先生就滿懷深情地借由一場來自大陸的冷雨抒發自己的鄉情:“那一塊地是久違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紀……只有氣象報告還牽連在一起。”先是直白地敘述了自己多年不能再回故土的事實,表達出內心的眷戀與思念。之后用氣象預報這個海峽兩岸都有的意象來委婉地訴說自己的哀怨,故土遠在海峽另一端,看不見摸不著。
接下來,余光中先生在文中提到了美國,這不是他第一次去往美國,而已經是第三次了。在他在丹佛他山生活的兩年時間內,他見到了不計其數的壯闊風光——那是美國的自然風光。他見到了浩瀚的西部大沙漠,也見到了壯觀的丹佛山脈,他見到了飛馳的白云,也見到了碧藍的天空,他見到了寬實的土地,也見到了耀眼的雪山。這是一片有靈氣的土地,精彩也多姿。但是對于余光中先生來說,卻是遠遠不夠的。他需要的是中國文化中獨有的意韻,是那些只會在詩詞中被人窺得一二的美感。此處,作者雖然不提自己的鄉情一字,卻早已在每一字每一句中滲透了這種深沉的情感。
但是,作者所做的最巧妙的處理,則是通過“冷雨”這一形象來彰顯自己的思故情懷。冷雨本身并非一個中國特有的意象,歐洲也有,美洲也有,但是在作者的筆下,冷雨儼然是中國文化的化身。在這篇文章中,作者的視角始于回家必經之路上下的一場冷雨,而他能夠把這一場雨描繪得既輕盈靈動又濃墨重彩,就是因為他將雨的形象與中華文化相結合,不知覺間就同時寫出了中國韻味與切切鄉情。
《聽聽那冷雨》之所以能夠在眾多題雨或者聽雨的散文中脫穎而出成為最具代表性的佼佼者,原因是余光中并不只是單純地寫雨,那樣寫顯得太單薄,太膚淺;他看似寫雨,實則在寫整個他深愛著的中國的文化,他讓輕飄飄的雨滴有了重量,有了厚度,有了文化的根。
舉例來說,先生由方塊字看出去,聯想到《辭海》中的雨字,便在文中寫道:“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顏千變萬化……展露的無非是神的好脾氣與壞脾氣。”作者的這段文字,讀者既可以認為他在寫雨,同時也可以認為他沒有在寫雨而只是在寫漢字,因為“雨”在這里并不是通過詳盡的描繪與勾畫展現出來的,而是經由隱喻和暗示這樣含蓄委婉的方法呈現給人們的。作者顯然更希望用這個“中國式”的手法來講述自己心中的情緒,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否則便失卻那一層朦朧美感。
在描寫自己真正聽雨的那些片段中,作者又一次使用了象征的寫法。透過雨聲,他的內心感受到的并不僅僅停留在氣候這個層面,而是進一步聯想到了大陸的雨,聯想到了不同城市里雨的不同韻味,聯想到了沐浴在雨中的城市它們各自的脾氣秉性,似乎他曾經去過的每一個城市里,都有著不一樣的雨聲。
但這又怎么可能呢?大自然是公平的,無論何時聽到的雨聲,都是一樣的雨聲。作者之所以從雨聲中聽出這樣的差別,其實只是因為他的經歷與記憶,而這份記憶,不僅豐富了雨的形象,也表達出了他在情感上對大陸的依戀。從一場普通的臺北的雨,想到了多種多樣的雨,這看似互不相干,實際上卻是一條暗線,在其中隱藏著作者深深的思念。作者完全以雨為串聯線索,通過自由聯想讓意識和無意識自然流動起來,無理中有理,無序中有序,從而以“無邊冷雨”織成了飄忽多變而動人心弦的“文化鄉愁”。
二、 追尋家國的熱忱情懷——冷雨與赤子情節的聯系
冷雨之“冷”,究竟來自何處?一是來自時節,彼時正是1974年初春,而作者寫下本文的時間又是晚上;二是來自心境,在鄉愁之外,余光中先生還有另外一種更為沉重的心境,從中不住地生發出冷意來。而這,也就是作者對于時局的憤慨,也是在這一部分中要探析的關鍵。
全文的色調都是灰色,如同作者的心情,是陰郁的,憂傷的。而之所以有這樣的效果,是因為文字里蘊含著的,是最深厚和誠摯的情感,這些情感就像一座深埋水下的巨大冰山,它從不間斷地向海平面的上方一波又一波的至寒的冷意。若論起這股冷意的來處,在故鄉牽掛之情以外,還有另一種不允許也不可能忽視的原因,那就是作者所處時代下的某些敏感因素。
文中,余光中先生提到了三個有名人物:安東尼奧尼、傅聰和馬思聰。作者并沒有花過多的筆墨展開談論這三個人,但是正是這幾個人名,體現出了此文當中不可回避的政治意味。在20世紀的70年代左右,大陸正在進行革命運動,這三位藝術家恰好都在大陸的禁忌之列。作者在文中卻不偏不倚,看似輕巧地拎出了這幾個名字,不能不說是他借寫文來表達態度的做法。他對于禁忌毫不避諱,表達了對于當時大陸局面的關心與跟進,同時也體現出他對于祖國在這樣的文化潮流下能否保全文化的“斷壁殘垣”的擔憂和掛念。
雖然對于當時大陸的政客來說,這篇文章所表現出的傾向并不是完全友善的。但是,恰是因為這一層的寫作內容,《聽聽那冷雨》又被賦予了一絲不可多得的家國情懷與赤子之心,顯得更加有深度、有魅力。盡管他有著與大陸不完全一致的立場,但是他卻不會把自己的文學作品變成參與斗爭的工具,而只是將那個龐大的政局化作文學背景之一。加了這樣一層背景后,也并沒有使文章變成爭斗的混亂狀態,反而成了巧妙亮點。它不會喧賓奪主,將讀者的注意力全部引到時局立場上——那就不是文學了;但與此同時,它的存在感也足以使自己不被遺忘,始終微微發著光,將深埋于心底里的家國之思意會給萬千讀者。
前塵隔海,古屋不再。聽聽那冷雨。
全文最后的三句話中,有滄海桑田的喟嘆,但更多的是余光中先生的一種熱忱的家國情懷啊。
參考文獻:
[1]凌楓.宋詞三百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396.
[2]周振甫.周振甫選譯[M].北京:中華書局,1980:493.
[3]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鑒賞辭典編纂中心.元明清詞三百首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47.
作者簡介:曾剛,北京市,中央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