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圖形與幾何”占據著較大的比重。教師在開展“圖形與幾何”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時,應立足于教材,通過有效的觀察活動,利用多媒體技術,滲透轉化思想,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關鍵詞:圖形與幾何;有效教學;策略
數學本身就是一門研究數量、結構、變化、空間模型等方面內容的重要學科,教師要重視“圖形與幾何”這部分內容,探索與其相適應的教學策略,讓學生有效汲取相關概念、公式等方面的知識,掌握好“圖形與幾何”解題技能,提高自身的數學思維能力。
一、 “圖形與幾何”的新課標要求
年齡小的學生最先感知的就是空間圖形為主的三維世界,而且人們認識周圍的事物,往往都需要描述其形狀和大小,甚至表述事物與事物之間存在的關系。在小學數學領域,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數學學科“圖形與幾何”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良好的空間觀念與思維意識。其中,空間觀念主要是指學生能夠結合具體的物體特征來抽象出相應的幾何圖形,同時也要善于根據幾何圖形來想象出相應的具體物體。這就意味著學生要具有良好的思維能力,可以想象出空間物體的方位,并且理解空間物體與其他空間物體之間的位置關系,要善于用語言來對這些圖形與幾何進行描述,甚至學會根據自己的想象來繪畫出相應的圖形。當學生具備了這樣的空間觀念與思維意識,則可提高學生對“圖形與幾何”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效果。
因此,在“圖形與幾何”的新課標要求下,小學數學教師要注重在這部分內容的教學過程中,遵循其實際教學要求,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來構建一個新型數學課堂,促進學生有效學習。
二、 “圖形與幾何”的教學策略
在小學數學的“圖形與幾何”中,教師應該積極地探索有效的教學策略,既要提升學生對圖形與幾何的認知與理解能力,又要讓學生形成系統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創造想象能力。為此,教師可依托于人教版教材,采取以下教學策略:
(一) 開展有效的幾何圖形的觀察活動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推進“圖形與幾何”這部分內容的有效教學,要注重開展幾何圖形的觀察活動。觀察是思維活動的開端,是學生了解幾何圖形特征和積累經驗的重要途徑。而且教師要提高學生對“圖形與幾何”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效果,就需要培養學生應有的觀察能力,為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打下基礎。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圍繞著“圖形與幾何”這部分內容來展開觀察活動。
例如在“觀察物體”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要做好培養學生幾何圖形觀察能力。為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呈現幾幅視圖,讓學生嘗試回答這些視圖是站在哪個角度觀察物體所得。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呈現三幅大象的圖片,第一幅圖片中,有個小女孩站在大象的正對面;第二幅圖中,有個小男孩站在大象的左邊,并正對著它;第三幅圖中,上空有個鳥兒飛過,看了下面的大象一眼。根據這三幅圖,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畫出他們眼中看到的大象。在這一觀察活動中,很好地考驗了學生在不同視角下觀察物體的觀察能力,為培養學生的空間意識和創造想象能力夯實了基礎。在這個方面,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根據某物體的三視圖來判斷實物,并且嘗試畫出這一實物,然后再驗證自己的想法。教師可畫出學生比較熟悉的文具、生活中常見事物的三視圖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有利于提高這一圖形與幾何內容的教學效率。
(二) 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圖形與幾何教學
“圖形與幾何”這部分內容具有較強的抽象性與邏輯性,多媒體技術在其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具有一定的教學優勢。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該注重增強信息技術在“圖形與幾何”教學中的有效運用,培養學生應具備的空間意識與創造想象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尤其是多媒體技術能夠讓學生增強自身的親身體驗,增強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與學習興趣。
比如在“銳角和鈍角”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利用電子白板來為學生呈放一副大橋情境圖,這一大橋相關的情境圖涵括了銳角、鈍角、直角等等。為了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觀察這一情境圖,并且將其中蘊含的各種角指出來。學生很快地就找出了直角、銳角以及鈍角,并且將這些角與情境圖中大橋的具體物體相比,驗證自己的答案。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測量自己畫出的直角、銳角以及鈍角,并且比一比在這些角之中,哪個幾何圖形更大或者更小。經過學生的驗證可知,根據角的大小,其由小及大的排列順序為銳角<直角<鈍角。根據這一概念,學生可提高自身的數學學習能力,掌握好學生對數學抽象知識的理解能力與認知規律,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三) 在圖形與幾何教學中滲透轉化思想
在小學數學的圖形與幾何教學中,轉化思想的滲透與運用可以有效提高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效率。教師應該將轉化思想融入當下的圖形與幾何教學中,讓學生的思維能夠從原來的“抽象”過渡到現在的“具象”,有利于提高這一圖形與幾何教學的有效性,可構建一個生動有趣的動態教學氛圍。為了真正發揮轉化思想在圖形與幾何教學中的教學價值,教師可以融入一些教學實例。例如教師在“圓的面積”的教學中,就可以為學生提出以下的教學問題:“一只羊被拴在木樁上,在邊長為6 m、4 cm的長方形草地上吃草,若是拴住羊的繩子為3 m,請估算出羊吃草的大概范圍。”這一教學問題就滲透了轉化思想,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轉化思想來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對圖形與幾何這部分內容的問題解決能力。
綜上所述,圖形與幾何知識是小學數學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該遵循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來探索有效的教學策略來推進其教學活動。同時,教師也要立足于教材,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展開教學,從多個方面考慮,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提高當前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王磊,劉明山.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領域課堂教學的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8(41):133.
[2]董文彬.直觀與抽象——對圖形及圖形教學的本質認識與思考[J].教育科學論壇,2018(25):23-25.
[3]余淑文.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的有效教學策略[J].華夏教師,2018(16):62.
作者簡介:
周天霞,浙江省臺州市,浙江省臺州市天臺縣赤城街道棲霞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