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常將從幾個不同渠道收集的大型數據集稱為“大數據”。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獲取大數據變得更容易,這也給學生學習知識和老師傳授知識帶來了方式變革的更多可能性。文章從“大數據帶給高中政治教學的挑戰和機遇”與“大數據背景下高中政治課堂教學工作對策”兩個方面對此展開思考,認為“大數據”時代,對高中政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可以從“提高課堂訓練的有效性”“增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增強課堂教學的持續效果”幾個方面對“大數據”加以利用。
關鍵詞:大數據;高中政治;有效性
通常將從幾個不同渠道收集的大型數據集稱為“大數據”。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獲取大數據變得更容易,這也給學生學習知識和老師傳授知識帶來了方式變革的更多可能性。在這種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學如果能夠將“大數據”引入課堂,通過“大數據”的手段,讓教學能夠“因材施教”和更加“寓教于樂”,對于從長遠提升教學的有效性將大有裨益。
一、 大數據帶給高中政治教學的挑戰和機遇
當今時代,人們從生活購物到人際社交到思想情感表達,正在“大數據”化。古人云“人心隔肚皮”,思想工作難做。但是,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大數據”具有“可收集”“可分析”“可預測”的特點,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變得好做。這對于思想政治課是個難得的機遇。因為借助“大數據”,學生的思想動態變得“可收集”了,思想問題變成“可分析”“可預測”了,也就能提前干預。因此,當代思想政治教師應該抓住“大數據”時代帶來的機遇,積極探索“大數據”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的有效性運用。
“大數據”也給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帶來了巨大挑戰。首先,大數據浪潮刺激了高中學生的感知和價值判斷,校園欺凌事件和校園網絡暴力等問題,借助于大數據傳播,對主流觀念的沖擊被放大了,給學生的思想和價值觀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其次,大數據威脅到高中學生的隱私和自由,個人信息泄露的可能性變大,隨之而來的網上欺詐更加頻繁。對于在校園中學習的社會經驗較少的學生來說,受到的傷害將會更大。最后,社會變得更加依賴于大數據。對于未掌握大數據優勢的學校和教師而言,工作的難度其實也無形中變得更大了。因此,如何應對“大數據”帶來的上述挑戰,成為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突出問題。
二、 大數據背景下高中政治課堂教學工作對策
(一) 加強對大數據的認識,提高課堂訓練的有效性
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的今天,教育和娛樂的網絡活動,留下了巨大數量的信息,這就是“大數據”。對于這些“大數據”,作為思想政治教師,我們有必要提升對其重視程度,及時進行收集和整理,并且嘗試運用這些“大數據”加以分析、歸納,從中探索規律,創新基于“大數據”的教學模式,提高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水平。
例如筆者在高三思想政治復習的教學實踐中,為了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創造性地將原本印刷在紙上的每日選擇題訓練作業改成手機上的作業。每道選擇題,在電腦上編輯好了,不是打印出來,而是上傳到網上的作業布置系統。這樣做的目的不僅僅是節約了紙張,更重要的是學生做錯的每道題目都記錄在數據庫里,這就是學生日常練習的“大數據”。筆者通過分析這些錯題,可以發現每個學生薄弱的知識領域,從而在課后輔導中能給予更有針對性的幫助,并且,依據這些錯題,筆者可以用同樣的或同類型的題目讓學生加強訓練,從而也讓訓練更有效果。相比于以往一張卷子考全班、卷子考完就扔掉的傳統教學模式而言,大大提高了教學有效性。
(二) 構建學生學習平臺,增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
“大數據”時代,學生娛樂、社交的方式更加多樣了,而在這樣的環境下,與外界的交流也更加廣泛而深入,進而也拓寬了大家的眼界,增長了見識,當然,各方面的需求也隨之多樣化了起來,這種需求也包括對課堂教學、對學校與教師的需求。為此,“大數據”時代,只有準確把握學生這種多樣化的教育需求,才有可能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這就要求作為教師,必須要構建起一套了解、收集學生多樣化課堂教學需求的“數據庫”。
筆者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開通了微信公眾號,為學生推送跟思想政治學習相關的有趣材料,并會在材料結尾鼓勵大家多留言,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由于這些推送材料與即將要上的課程內容相關,所以透過評論,筆者基本能發現學生對課堂內容的興趣點和理解的難點。例如,筆者在上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的《市場配置資源》一課之前,在公眾號里推送的是一篇關于共享單車行業興衰的介紹文章。這篇文章在所教兩個文科班里的閱讀量達到100%,學生在文章下發表的留言也很熱烈。在這當中,有個學生評論:“共享單車的價格這么便宜,不懂這些公司為什么還這么積極?”后來在課堂上,筆者從這個評論引導大家討論,大家在討論中明白了市場調節是如何發揮“無形的手”的作用,讓行業內的人們動起來的。這節課,抓住了學生們共同感到疑惑的問題,對教學效果的達成起到關鍵作用。
(三) 關注學生反饋,增強課堂教學的持續效果
一堂的結束并不是學習的結束,而是點燃學生興趣之后的學習開始。思想政治課的教學,不僅是為了傳授知識,更是為了改變思想觀念。而這種改變是在學習之后發生的。但是課堂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無法有效地去關注到學生學后的思想動態,更不用說依據學生的思想動態再來指導下一次的學習。“大數據”時代給了這個難題解決的辦法。學生的思想動態,借助于信息化的方式,可以被收集和分析。因此,作為想解決學生思想政治課后的思想動態的老師,就應該主動拿起“大數據”這一工具。
在筆者的教學實踐中,有一個已經保持很久的做法。那就是“政治墻”——一個政治老師提供給學生的可以隨意留言的網絡留言本。學生關于思想政治學習后的感受、困惑、心情,都可以在上面留言。這樣的形式,讓學生敞開心扉,也讓老師更及時地發現學生關于學習和思想方面的動態。對于后續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開展提供了最一手的資料。
“大數據”時代給老師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上述思想政治學科的教育教學在“大數據”方面的探索只是冰山一角。相信隨著未來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大數據”將給教育帶來更加翻天覆地的變化。
參考文獻:
[1]張世萍.大數據視野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才智,2017(35).
[2]門金云.利用“互聯網+”活化高中政治課堂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17(31).
作者簡介:
張惠珊,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