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葉
【摘要】文章就初中物理教學問題情境創設的運用這一課題展開研究與分析,以供相關讀者參考。
【關鍵詞】初中物理教學 問題情境 運用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4-0157-02
物理是一門科學型學科課程,其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科學精神具有得天獨厚的作用。為順應新課改發展潮流,初中物理教師應轉變思路,根據學科屬性和初中學生的能力發展需要,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和啟發學生的思維活動,幫助學生實現新知識的構建,從而實現物理與教學質的突破,讓學生能夠對物理學科產生新的認識,并對物理產生親近感,愛上物理。
一、初中物理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的重要性
問題情境,顧名思義就是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實踐過程中,以問題為主線,為學生所創設的有利于點燃學生學習激情,發展學生認知能力的學習情境,從而讓學生置身于情境中,引發有效的思考,讓學生在思考中構建新知識的活動。問題情境創設法所依托的是現代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相關理論知識,其能夠有效實現學生情感和認知活動的結合,使學生在場景學習中產生相應的情感體驗,最終達到啟發思維,激發興趣的效果。
二、初中物理教學問題情境創設的運用策略
(一)創設“懸念式”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現代心理學揭示了人的意識、動機、行徑以及目標四者的關系,即:意識產生動機、動機產生行徑,行徑指向目標。所以,必須要誘發學生的內在動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夠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學生才會愿意投入學習。所以,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可以從學生們的生活實際中取材,運用生活現象來創設“懸念式”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產生好奇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例如:在學習“液聲音的產生與傳播”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在新課導入階段,為學生創設如下生活化的“懸念式”問題情境: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聽到琴聲、鑼鼓聲、車聲、喧鬧聲等多種不同的聲音,那么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呢?為什么會有各種各樣、千差萬別的聲音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聲音的發生和傳播”就會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二)創設“猜想式”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科學想象
初中階段的學生具有極其豐富的想象力,而這種想象力則能夠幫助學生發展他們的創新思維和能力。物理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型課程,要想把當中所存在的物理問題剖析清楚,則需要更多的想象力。故此,教師在教學時,應利用自然界、生活當中所存在的一些物理現象創設問題情境,在情境中啟發學生根據知識點進行科學的想象,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當然,教師在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展開想象力的時候,不能夠“瞎想”,而是要引導好方向,讓學生能夠圍繞某一自然現象或生活現象來提出相關性的問題,然后再根據問題進行合理性的想象。
例如:在教學“重力的大小和質量的關系”時,教師就需要運用生活當中的一些現象來幫助學生找到想象方向:為什么當我們在提同一體積的鐵塊時,往往會覺得鐵塊的“斤秤”越足,(即足秤)就會越重,需要出的力氣就會越大呢?那么在這種熟悉的“猜想式”生活問題引導下,學生也找準了想象的方向:俗語中的“斤秤”實質上指的是物件的質量,而重量指的就是重力,物品的質量越大,其重力就會越大,學生立刻就明白了重力的大小和質量呈正相關的關系。
(三)創設“原型式”問題情境,加深知識理解掌握
初中生的認知能力還存于一個初級化的階段,他們在認知事物時也習慣停留在感性的認識上,這使得他們在理解物理問題時往往會缺乏深入的理性思考。為了能夠進一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識,教師有必須根據學生已有的認知特點,找到物理知識的“原型”,為學生創設“原型式”的問題情境,啟發學生結合“原型”進行物理知識或原理的深入思考,從而實現對知識的內化。譬如說:在學習“慣性”這一內容時,教師就可以用我們生活中的實際案例為切入點進行教學:為什么我們在快速行走,不小心踩到香蕉皮時,會向后倒下;而在快速奔跑時,被土塊給絆倒了,結果會立即向前摔倒呢?在給學生引入生活片段問題后,學生就會比較容易把“慣性”這一知識點和生活中類型的現象進行聯系,學生經過深入思考就會理解,這都是因為慣性產生的作用。
三、結語
總而言之,問題情境的創設主要為了引發學生們的思考,喚起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提高學生的探究意識,讓學生能夠進入問題探索者的“角色”,促進自身能力的發展。作為一名教師,應盡可能利用生活中所存在的一些現象來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能夠結合自身的生活實踐來理解物理問題的本質。
參考文獻:
[1]賀志宏.初中物理教學中關于問題情境創設的探討[J].科普童話;2018年37期
[2]肖秀清.問題情境創設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考試周刊;2016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