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語文教學能夠助力學生良好個性與健全人格的養成,體現出重要的教化作用與審美功能。其中古詩詞作為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璀璨明珠,以簡練語言為我們構建了深遠意境,極富審美意蘊。基于此,文章將結合筆者教學經驗,對小學古詩詞中“名詞句”的審美意蘊展開教學分析,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名詞句;審美意蘊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屬于不可或缺的環節,其中古詩詞作為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瑰寶,更是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的關鍵組成,其憑借精煉、含蓄的語言,向我們展示出來深遠、清雅的意境,深受人們喜愛。因此,在如今素質教育的大力推行之下,對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與審美能力進行培養,豐富學生的文化審美底蘊,已成為小學語文教學的核心所在。而在過去的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大多以課堂誦讀的方式為主,要求學生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去掌握其中的生字詞,而在古詩的情、意理解中卻無過多要求,更缺少對古詩詞的審美教育與鑒賞培養,久而久之便會對語文教學質量形成負面影響。基于這一現狀,筆者認為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應當加強對其中名詞句的審美意蘊講解,通過審美教育的滲透去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形成。
一、 意象的審美意蘊
所謂意象,指的是將主觀情意融合在內的客觀物象,也正因為意象整合,才促使詩句字詞得到極度簡練,從而讓讀者能夠透過簡單字詞去展開無盡聯想,有著非常高的審美價值。比如張繼所寫的《楓橋夜泊》中便用落月、烏啼、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客等客觀物象去營造出了極其濃郁意蘊的審美情景。而且后面兩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更能讓人感受到空靈、深邃的意象。在整首詩中將烏啼、霜夜、江楓、漁火以及愁眠獨客、夜半鐘聲等各種意象進行融合,向我們呈現出來羈旅者的惆悵與孤寂。在許多的古詩詞中都營造出了極具審美意蘊的意象,并且經過了歷代詩人的不斷運用與發展,越來越多的象征性意蘊也得到沉淀,從而形成了更多符號化的意象,因此可統稱為“傳統意象”。實際上,在古詩詞中意象主要為表達作者情思提供載體,起到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作用。
二、 情感的審美意蘊
古詩詞的表達核心永遠在于情感,詩人以簡練且巧妙的字詞去滲透最為真摯的情感,從而引發讀者的共鳴,這便是詩詞的魅力所在。像《商山早行》中的“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這句歷來受到了許多文學家的贊賞與賞析,其中獨特的“名詞句”句式結構只是藝術表現形式上的亮點,而這句詩中所蘊含的審美意蘊與獨特的情感美學卻是被世人所夸贊已久的。
在對小學生展開古詩詞教學時,教師通過對名詞句中情感的審美意蘊進行講解,去引導學生對古詩詞中蘊含的豐富情感進行體驗,使其在審美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時,也能獲得心靈層面的陶冶。比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縱觀全詩并無任何字眼直接提及離別,但當我們在閱讀這首詩的時候,卻能夠從字里行間深刻感受到李白與孟浩然兩人的深厚友誼。教師在教學中可引導學生去想象作者寫作的畫面:在碧天綠水間,遙看故人遠去的帆影,詩人憑欄遙望,目送遠方故人。在這樣的想象輔助下,小學生或多或少能夠對離別的惆悵情感有所理解,隨后再引導學生去領會詩中的“孤帆”“遠影”“唯見”等詞語的含義,從中感受詩人的離愁,體會因朋友離去而黯然神傷的情感。
在這首古詩詞中,我們能夠感知到多樣化的情感,其中包含思念家鄉的愁怨、報國無門的苦悶、懷才不遇的抑郁、寄情山水的暢然等等,通過對這些名詞句中情感的審美意蘊進行分析,有助于學生與作者形成情感共鳴,從而深刻對古詩詞的理解。古詩文的語言如同筆下生花,用最樸實的言語說盡心中的千般思緒、萬般愿景。古詩文的語言往往最容.易牽動人心,將人們從不相干的路人引入詩文的故事之中,讓人為之流淚嘆息、思緒萬千。
三、 音韻的審美意蘊
古詩詞有著獨特的音韻美感,所以在對古詩詞進行審美的過程中還可從聲律層面進行賞析,同樣能夠對古詩詞的內涵及情感進行更好地把握。在對小學古詩詞名詞句進行欣賞時,可結合具體內容去把握字詞節奏的押韻特點,去感知古詩詞的深層次情感內涵。比如古詩詞的音韻中的典型“二一二”拍:“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還有“二二一”拍:“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等等。再加上古詩詞有著押韻的嚴格要求,所以通過對音韻的審美意蘊有所把握,便能在保證朗讀的聲情并茂。在對古詩詞進行誦讀前,需要對其聲律特點進行分析,揣摩聲音方面出現的情感變化,從而在誦讀中融合情感體驗,重視重音與拖長音的把握。
四、 意境的審美意蘊
所謂意境,就是詩人的思想感情和詩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融合而形成的藝術境界。這里的“意”包括詩人的感受、感覺、情緒、興趣、志向、思想、主張等等。“境”就是詩人所描繪的生活畫面,既包括自然景物,也包括社會生活場景,而意境又是一個個意象按照一定的方式組合而成。孫紹振先生在評論中國古典詩歌時說:“它所擅長的是情景交融,它所追求的是意境。古詩詞唯有基于境界才能提高格調,所以評斷一首詩詞的高度取決于其營造境界的美感。為了能夠保證審美達到更高的境界,則必須要置身于古詩詞的意境當中,才能感知詩人的情意。中國古典詩詞的特點與漢語的語法特點密不可分.在小學低年級所學習的《詠鵝》古詩中,盡管這是一首非常簡單的兒歌,但通過浮水、撥清波等動作的描寫,給學生呈現出來鵝的動態美感,同時以白、綠、紅、清等顏色詞匯,表達了色彩美感,也就讓鵝的形象一下子鮮活起來。小學生在想象之下便能感受到大白鵝在清澈湖面中游泳的情景,從而在充滿童真的學習氛圍中去感知古詩詞的審美意蘊。可見,通過對古詩詞意境的審美意蘊進行賞析,能夠有效提升小學生的審美能力以及積累更為豐富的生活經驗。
對古詩詞的鑒賞,只有從最基本的構成單位——意象入手,想象詩中的畫面,把握意境特點,才能深入領悟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加強對其中詞句的審美意蘊賞析與講解,有助于學生審美情趣與審美鑒賞能力的提升,并且在古詩詞的學習中提升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吳政國.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古代詩歌中的名詞句解讀[J].中學語文(下旬·大語文論壇),2009(5):57-58.
[2]段奉志.境界視域下的古詩詞鑒賞教學[D].湘潭:湖南科技大學,2018.
[3]童慧丹.小學古詩詞誦讀的審美研究[D].杭州:杭州師范大學,2018.
作者簡介:
黃智偉,福建省漳州市,漳州招商局經濟技術開發區白沙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