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的“應試教育”認為教學活動就是完成知識傳遞任務的活動,不關注教師、學生是否存在有效交流。但是,“素質教育”則認為教學過程是一個多向互動、開放自由、鼓勵生成的動態發展過程,需要教師、學生的有效配合與共同促進。所以,新時代下的高中信息技術教師應該要與學生展開平等交流,以新型互動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本文將從以平等交流作為互動的前提、以質疑探討深化互動的程度、以信息技術發揮互動的優勢三個角度分析高中信息技術要如何建立新型互動關系。
關鍵詞:高中信息技術;新型互動;策略探究
說到高中,大概所有人的第一反應便是高考。也正是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部分高中信息技術教師致力于思考如何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讓學生獲取更多的信息技術知識,錯誤地將知識容量等同于有效教學。然而,信息技術是一門兼具理論與實踐需求的課程,單純的理論灌輸與機械操作并不能保證高中生可以將信息技術遷移到自己的現實生活之中,導致信息技術課程成為“書本化”的理論知識。為此,高中信息技術要主動改變這種單向、低效的不良互動局面,突出學生的能動性與創造性,引導學生說出自己對信息技術的需求與成長變化,實時根據學情來組織信息技術操作活動,切實優化信息技術教學結構。
一、 以平等交流作為互動的前提
師生之間的平等教育是組織新型互動活動的前提,因為教師對學生的態度直接影響著高中生的互動欲望,決定著新型互動教學模式是否能夠落到實處。實際上,高中生的心智發育逐漸趨于成熟,而且也在“全網民時代”背景下積累了應用信息技術的實際經驗,所以他們并不是一無所知的白紙,而是有著獨立思想的學生。所以,高中信息技術要與學生平等對話,尊重學生,鼓勵學生多說多做。
就如在“文字及其處理技術”一課教學中,我便與本班學生展開了平等交流,引導學生自主分享自己利用信息技術處理文字的真實經驗,由此引入本課知識,使其探究漢字編碼過程。本班學生從小便開始學習漢字,或多或少了解了漢字的來源與發展史,所以他們積極主動地分享了自己所掌握的漢字知識。另外,本班學生利用智能手機、電腦等輸入漢字的經歷很多,所以他們認為漢字編碼應該包括輸入碼與輸出碼,且對各類輸入法如數家珍。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會根據學生表述匯總與補充漢字輸入碼,然后再組織學生分析機內碼與輸出碼,借助教材內容與實例演示分析漢字輸入碼的編碼方式,豐富學生的認知儲備。
二、 以質疑探討深化互動的程度
從本質上說,教師、學生之間并沒有高低之分,教學活動也是要借助教師的專業力量幫助學生盡快找到學好信息技術的方式方法。但是,這并不代表教師所講述的一切內容都是對的,學生有質疑的權利與機會。因此,在建立新型互動關系的過程中,高中信息技術教師要鼓勵學生質疑、探討,不斷深化互動程度,促使高中生在質疑探討中獲取更加完善的信息技術知識,由此提升信息技術教學效率。
就如在“字處理軟件”一課教學中,學生們需學習字處理軟件的特征以及文本信息的外在表現等知識,利用各個軟件的功能設計構圖優美的文字、表格、圖形等文本內容。在本課教學中,我要求學生根據本班班級主題設計相應的電子小報,鼓勵學生自主設計文字、圖形內容,然后利用Word、WPS等常用字處理軟件展開發明創造。當學生自主完成個人設想之后,我會將6名學生分成一組,要求他們對同組成員設計的電子小報提出質疑,比如文字與圖形的環繞方式不夠美觀、文字編輯與排版出現錯誤、超鏈接插入方式不對等等,全面調動高中生的學習能動性,促使高中生產生思維碰撞,產生更多的設計靈感。
三、 以信息技術發揮互動的優勢
互動本身是指師生為了完成一個共同的教學任務而展開的合作、交流與探究活動,是一種彼此依賴、相互影響的關系。所以,只要能完成互動任務,高中信息技術教師不應拘泥于互動形式。在現代社會中,現代通信技術幾乎已經成為人們交流與互動的基本形式,所以高中信息技術教師也要主動利用信息技術的互動優勢與學生交流,突破常規互動限制,更全面地獲取學情信息。
就如在“表格數據的處理”一課教學中,我在課堂上引導本班學生探究了加工表格信息的相關技能,但是沒有足夠的時間了解學生的實踐情況。所以,在課堂小節時,我讓學生們登錄QQ軟件,在對話框中輸入自己的知識疑問。然后,我會快速瀏覽,匯總問題類型,然后進一步引導學生突破學習難題。另外,課堂教學時間有限,難以解決所有問題,所以我會在課下主動利用信息技術與學生溝通,補充課后輔導活動。
總而言之,互動教學是實現生本教育改革與素養本位教育的必經之路。高中信息技術教師則要通過有效的面對面交流與及時的線上互動引導學生們自主探究信息技術知識,優化學生的實踐應用行為,有效培養高中生的信息素養,保證高中信息技術教育對學生的一生發展都有進步意義。
參考文獻:
[1]鐔正聰.淺析高中信息技術課堂互動化的實現[J].學周刊,2018(36):73-74.
[2]陳明娟.互動式教學模式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2):144.
作者簡介:
張琴,陜西省商洛市,陜西省鎮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