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世瑾
摘要: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國語言歷史悠久。這其中最為絢爛的要屬詩詞歌賦,往往幾句話就可以表達作者的思想。正因如此,詩詞才需要通過歌曲的形式表現出來。本文立足于中小學音樂課,通過對古詩詞歌曲理解以及古詩詞演唱的教學研究,思考如何將中小學音樂課與古詩詞歌唱完美融合,希望可以通過本文研究讓中小學生更好學習傳統文化。
關鍵詞:古詩詞歌唱;音樂課;傳統文化
一、 引言
我們國家是一個擁有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在這片大地上誕生了很多優秀的文化門類,其中詩詞歌賦是最為絢麗的一種。但是新時代背景下,中小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學習以及繼承情況并不樂觀,通過對古詩詞歌唱以及音樂課的結合,可以有效地提升中小學生藝術水平,讓其更好地學習傳統文化。
二、 中小學音樂課堂加入古詩詞歌唱的必要性
就現階段我國的教育情況來說,古詩詞歌唱對于兒童的啟蒙以及青少年學習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尤其是中小學生更加需要重視美育教育。小學階段,孩子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還沒有正式形成,這也是兒童教育的重要時期。但是在傳統的教育體系當中,對古詩詞的教學仍然停留在背誦默寫階段,這使得詩詞中帶有的浪漫主義色彩嚴重缺失,不利于孩子審美觀的形成。當我們把古詩詞與歌唱聯系起來之后,孩子會對這種“新型”的古詩詞產生興趣,在學習過程中可以不用死記硬背,哼著小曲就可以把詩詞背誦下來,同時這種有效的結合,也可以讓中小學生適當地放松心情,緩解學習壓力。當音樂課中增加了詩詞的演唱,還可以鍛煉學生對于詩詞內容的理解,避免了“為了背誦而背誦”事情的發生。而從音樂學習的角度來看,也可以鍛煉學生對于音樂藝術的理解。因此在中小學音樂課堂加入古詩詞歌唱是十分必要的,同時兩者結合完全可以達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三、 中小學音樂課堂應用古詩詞歌唱的研究
(一) 音樂課堂中古詩詞歌曲理解
在對詩詞歌曲的演唱之前,需要對詩詞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這樣才能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當時的感情。在歌唱中我們知道,需要自己將感情投入進去,在唱到不同的詩句必然會產生情感的變化。例如在演唱《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時候,就需要表現出些許的無奈以及對故人的不舍。
就《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之一古詩詞歌曲,我們可以這樣設計課程環節:第一步,營造氣氛。在課程開始之前教師可以播放《送別》或者是《友誼地久天長》等這類歌曲,用這些歌曲引導學生進入朋友分別的場景,引發學生共鳴。最后,適時地導入學習課程;第二步,多媒體展示。利用多媒體諸多功能將播放《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朗誦動畫,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甚至可以加入VR技術,讓學生可以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自身角度出發感知詩詞的具體含義;第三步,試聽歌曲。聽完朗誦之后,教師可以分發古詩詞歌曲的簡譜讓學生們研討,播放試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歌曲;第四步,進行交流。采用小組交流或者是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們研討這首歌曲中提及了什么,表達了哪些情感,在歌曲中應用到了哪些樂器等;第五步,讓同學們自行編導表演詩歌,不拘泥于形式,無論是舞蹈、歌劇或者是小品都可以,以此達到復原送別場景的目的,增加學生對歌曲的理解。
(二) 音樂課堂中古詩詞演唱教學
對于中小學音樂課來說,其主要的教學目的還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主,因此在演唱教學過程當中,可以適當地加入民族唱法或者是美聲唱法。就我國古詩歌表現形式來說,戲曲唱腔就可以很好地與之契合。對于古詩詞的演唱需要讓學生達到字正腔圓,在把握氣息的同時,融入戲曲唱法,這樣在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之上,還可以完善中小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認知以及理解。在體會古詩詞優美語句的同時,體會詩詞不斷流傳的真正意義,并且在演唱過程給予學生鼓勵,激發學生學習動力。
在演唱之前,教師應該輔助學生進行發生練習,在很多時候,音樂老師為了節約上課時間,所以往往將發聲練習這個環節省略掉,其實這種做法是十分不對的,不提倡教師這樣做。我們知道,演唱前的發聲練習其實是為了讓演唱者在演唱之前,嗓子可以做好充足的準備,這樣在演唱過程中,無論是高音還是低音對嗓子都不會造成傷害。尤其是小學五六年級的學生以及初中學生,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正處于生理上的變聲期,所以在演唱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這個階段學生對于嗓子的保護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們需要仔細留意觀察孩子的變聲情況。在歌唱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即老師唱一句學生跟著唱一句的方法,從教學效果來說,這是一個可以讓學生快速學習的方法。但是因為這種教學方式比較單一,長此以往對于學生的音樂學習沒有太多的幫助。所在實際的教學階段,需要培養學生們自己看簡譜并且演奏簡譜的能力,并且可以設置適當的獎勵,例如先讀懂簡譜的學生可以獎勵小禮物,以此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 音樂課堂中古詩詞演唱形式拓展
就詩詞本身而言,其語言簡潔卻異常優美,情緒飽滿卻含而不露,把東方文明的內斂表現得淋漓盡致。我們可以將詩詞理解為一篇文章,一本小說甚至是一幅畫卷。所以,對于古詩詞歌曲的演唱我們不能拘泥于民族唱法或者是民族樂器,西洋樂器在其中也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在學習過程中,可以鼓勵學生組建樂隊,這樣不僅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特長。新時代背景下,多媒體技術需要更好地與教學進行融合,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應用FLStudio以及Sonar等音樂制作軟件,進行音樂制作,或者讓學生自己進行創作,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讓課堂更生動。
四、 總結
綜上所述,古詩詞在中小學音樂課程中 的應用十分必要。本文結合實際案例,從演唱最初的學習階段開始到實際演唱過程為止,對古詩詞在中小學音樂課中的應用進行了論述。通過以上論述,古詩詞與中小學音樂課程的結合效果可以達到一加一大于二的目的,并且可以更好地培養中小學生的審美觀,弘揚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朱忠華,孫嘉萍.古詩詞歌唱在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應用[J].教育現代化,2017,4(8):253-254+256.
[2]楊惠喬.古詩詞歌曲在演唱訓練中的應用價值——以黃自《花非花》古詩詞歌曲為例[J].當代音樂,2017(3):83-85.
作者簡介:
蔣世瑾,江蘇省昆山市,江蘇省昆山市正儀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