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鈞 孫園 李娟
摘 ?要:體育行業快速發展,促進了社會體育專業的興起,并作為一個年輕的專業在摸索中前行。“健康”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大大提升了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需求量。然而卻出現了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過剩”與體育行業崗位人才“短缺”的矛盾,本文從職業標準出發,對社會體育專業課程進行分析。
關鍵詞:職業標準 ?社會體育專業 ?課程設置
中圖分類號:G80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7(c)-0244-03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dustry has promoted the rise of social sports specialty, and it is advancing in exploration as a young specialty. "Health"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people's attention, which has greatly increased the demand for social sports professionals. However, there is a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surplus" of social sports graduates and the "shortage" of sports professionals. Starting from professional standards, this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f social sports courses.
Key Words: Professional Standard; Social Sports Major; Curriculum setting
社會快速的發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但也帶來了不可回避的壓力。在學業、就業、經濟、人際交往等眾多壓力下,越來越多的人通過運動來減壓,隨之帶動了社會體育產業快速發展,使得對于健身教練、社區體育指導員、體育場館管理等社會體育專業人才需求量飆升。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大量需要,為體育專業學生提供了就業的機會,輸送這方面體育人才的高校社會體育專業成了聚焦點。
1 ?社會體育專業職業標準分析
社會體育專業從1999年被列入體育院校專業,作為一個年輕的專業,在摸索中前進,擔負著為社會提供體育人才。近些年,大專院校也紛紛辦起了社會體育專業,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對于體育人才的需求。體育行業在為社會體育專業提供更多就業機會的同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 全面的知識結構
社會的進步,對新一代年青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無論從事什么職業,除了本專業的知識外,還應具備全面的基礎知識,體育行業也不例外。以往陳舊的觀念,認為體育專業的學生只要跑的快,跳的遠就可就業。這種腐朽的理念也存在于一些教師的腦海里,他們在教學中偏重于本專業的知識,對專業以外的知識點不重視培養,導致一些畢業生在就業時不能勝任社會對于這個專業的要求。在體育產業的快速發展的今天,一個更具有競爭優勢的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應具備專業知識和全面的基礎知識。除了掌握運動人體科學、體育社會學、保健、社會調查方法、管理等專業知識,還應具有政治、法律、計算機、普通話等全面的基礎知識。現階段社會體育專業學生畢業后,大部分會到健身會所就業,健身教練成了他們的選擇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在帶領會員練習時,只知道做什么動作,卻講不出原理,或者說講出了原理卻沒能讓會員領會,那么這應該算不上一個好的教練。再或者在工作中,領導需要教練對本月會員的鍛煉情況進行分析,做報表等,教練卻發現鍛煉計劃不會寫,辦公軟件不熟練。從上述的例子不難看出,只有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較為全面的基礎知識才能在快速發展的體育行業立足。
1.2 與時俱進的文化素養
具備與時俱進的文化素養是現代社會對大學生提出的培養目標,不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科學文化知識,還應具備一個健康的身體和心理。良好的思想道德是前提,現如今社會,大眾的容忍度有所提高,但并非意味著降低了道德的標準,無論是學生還是教練,或是從事任何職業,都要以道德的標準來約束自己。科學文化知識是現代年輕人適應社會發展的基礎,要用科學發展的眼光看社會,及時補充自己的知識面。健康的身體和心理是立足社會的必要條件,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現在的健康不僅僅指身體的健康,還應心理健康,生活節奏的加快,競爭的激烈,難免出現一些心理疾病,運動可以減少心理疾病的蔓延,那么作為一個體育行業的工作者更應該具備健康的身體和心理。
1.3 通用與專業能力平衡發展
社會體育專業的學生不僅要具備本專業的能力,例如:群眾性體育活動的組織管理能力、健身指導能力、體育賽事組織與場地服務能力、運動防護和運動處方能力等,還用具備一些通用的能力,例如:外語、計算機、應用寫作、良好的身體素質、良好的職業道德等。筆者走訪了一些高校發現,高校大多偏重于專業能力的培養,而忽視通用能力的培養。原因主要在于一些陳舊的教學理念根深蒂固,加之缺乏教師培訓,導致一些高校老師不能接觸到與時俱進的教學理念,不了解現在社會需要什么樣的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在專業能力加強的同時,通用能力也應跟上,平衡發展,使學校培養出的社會體育專業人才能夠更好的適用社會的發展,更好地為社會做貢獻。
2 ?高校社會體育專業課程設置存在問題分析
目前由于傳統的體育教育專業社會需求量大幅度下降,就業困難,加之教師資格證需要參加全國統一考試,通過率并不理想,各大高校取消了體育教育專業的招生,快速擴大社會體育專業招生,由于考編學歷的限制,高職類院校更是如此。社會體育專業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各類學校也忙于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教學課程的設置等各項工作,但是,欲速則不達的道理眾所周知,我們所期盼的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卻沒能勝任社會要求,課程的設置存在不可忽視的問題
2.1 缺乏針對性
體育教育專業是一個傳統的專業,有其自己發展的方向和路線。社會體育專業是一個較為年輕的專業,在發展的道路上還屬于摸索的過程,由于生源、就業等原因,很多高校還設置了體育運營管理、社會體育指導等專業。仔細對比這些專業卻發現在課程設置上區別度不是很高,缺乏專業的針對性。一方面,這些專業有一定的覆蓋性;另一方面,課程的設置與職業的發展脫節。職業的發展對社會體育專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的知識結構、與時俱進的文化素養、各能力的平衡發展,課程的設置應滿足職業的發展要求,有針對性的培養出適合本職業發展的社會體育專業人才。
2.2 重術科,輕理論
重術科,輕理論的現象,在各高校體育專業教學中仍存在。傳統的教學理念根深蒂固的存在于一些教師的腦海里,他們認為體育專業的學生沒有必要在理論課上花費太多的時間,將術科的教學與學生的練習放在重點之重,正因為這些觀念的存在,“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等具有抨擊性語言指向體育人。作為高校一線體育教師,對這一點深有體會,理論課上,只有極少數一部分同學聽課。其與專業的性質有很大的關系,體育人愛運動,不容易靜下來;也存在體育教師理論教學能力的欠缺的問題,學生不愿意聽,老師就更不愿意專研,惡性循環。
2.3 與職業發展脫節
社會體育專業課程設置關系到培養專業人才的質量,目前出現了社會體育專業就業差,相關崗位人才短缺,兩者相矛盾的現象。也就是社會體育專業課程設置與職業發展沒能達到無縫銜接,導致了培養的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不能勝任職業發展,造成大量的崗位空缺。存在脫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第一,課程設置人員沒有調查市場的需求和預判社會體育專業發展方向,只是按部就班的進行課程的安排;第二,社會體育專業是一個年輕的專業,而體育產業發展極快,在短期內沒有跟的上發展速度。
2 ?職業標準相銜接的社會體育專業課程設置分析
體育產業快速發展,加大了社會體育專業的需求量,如何培養出適合職業發展的優秀畢業生是當務之急。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課程的設置,實習設定等都會影響社會體育專業培養的方向,也決定著畢業生能否適應職業的發展。通過閱讀大量文獻和走訪交流,本文認為社會體育專業課程設置還應做以下改進。
3.1 豐富課程種類
社會體育專業的課程設置種類單一,除了基礎的專業課程之外,通用知識和社會體育新興項目相關課程沒能很好的進行設置。現在社會的發展,對年輕一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掌握本專業的基礎知識只是第一步,對于一些能夠提升個人能力的相關課程不是課時太少就是被忽略,口語能力、書寫能力、教學能力、邏輯思維等都是一個優秀專業人才應該具備的。體育產業快速發展,新興的體育項目大量增長,而課程的設置還只局限于傳統的運動項目,對于社會上流行的體育運動視而不見,那么培養出的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如何服務于快速發展的體育職業,值得深思。
3.2 課證融合
積極響應《江蘇省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省政府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的實施意見》(蘇政發﹝2010﹞110號)精神,部分體育院校實行學歷證書和國家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書”制度,積極探索適應職業發展的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促進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就業,滿足體育產業發展的人才需要。以學校為端口,課程為基礎,進行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的培訓,部分學校采用一加一的培養模式,也就是每個社會體育專業的學生必須具備一個體育職業資格證書(體育場館管理員、體育經營與管理類等)和一個體育行業職業資格證書(健美操、游泳、健身等國家職業社會體育指導員資格證書),才可獲得畢業證書。這樣學生不僅具備了相關技能的教學能力,同時還具有相關職業的管理能力,才能適用職業的發展。
3.3 重實踐,與社會職業結合
實踐課程的設置被邊緣化,學生缺乏實踐能力的培養。剛走進工作崗位的學生往往表現出很難適用工作環境,缺乏實際操作能力。課程的設置注重培養學生的技能,很多學生專業技能很強,但走向工作崗位時卻不會運用所學知識。體育教師不會教、健身教練不會講解、體育管理者不會管理等這類問題大量涌出,源于學生在校的教育偏重于傳統的課程教學,沒有結合職業發展的狀況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學院可以與校外體育行業合作,例如健身房、籃球館、兒童體適能訓練等機構或者工作室,鼓勵學生走出校園,到工作崗位上去實踐,學生也可以自行創建協會組織比賽,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
4 ?結語
“健康”越來越被關注,我國體育產業快速的發展,社會對體育人才的需求量大大提升。需求量增多的同時也對社會體育專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會體育專業的發展以及課程的設置就顯得尤為重要,如何解決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過剩”與崗位人才“短缺”的矛盾迫在眉睫,只有在職業標準下構建的課程設置才能培養出更適合社會需求的體育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 孔祥魁.以職業教育為特征的社會體育專業轉型與發展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9,9(6):89-90.
[2] 徐蒙,彭利民.適應社會需求的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J].經濟研究導刊,2018(19):151-152.
[3] 周苗.高職院校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體育科技,2016,37(6):161-162.
[4] 徐大鵬,陳燕.基于就業視角的休閑體育專業與社會體育專業培養方案修訂的研究:以首都體育學院為例[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7,29(1):39-45.
[5] 吳熔.上海市高校社會體育專業職業發展現狀的調查研究[J].科技視界,2016(17):135.
[6] 黃曉強.高職體育院校社會體育專業建設現狀與改革發展的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6,6(4):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