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軍鋒
摘 要:精準扶貧是中央、省、市立足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對推進農村農業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相較于過去的普惠式扶貧,當前推進的精準扶貧的對象更具體、情況更復雜、手段更多樣、輿論更敏感,也給基層扶貧攻堅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結合基層實際,筆者認為抓好精準扶貧,必須始終堅持問題導向,聚焦關鍵環節,著力打通扶貧到村、到戶、到人的最后一公里。
關鍵詞:精準扶貧 實踐 工作 思考
中圖分類號:F323.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8-0-01
一、掃除認識上的“三大誤區”
落實精準扶貧,首先就要正確認識貧困現狀,正確認識精準扶貧。當前,一些扶貧工作推不動、落不實,根子就出在理解上的偏差、認識上的誤區。一是貧困現狀的“懷疑論”。特別是在經濟實力較強的地區,部分人對貧困現狀始終持懷疑態度,認為貧困數字報得大了、情況說得消極了,有的甚至大談“一望無窮”。二是扶貧工作的“運動論”。認為精準扶貧只是“一場戲”、“一次秀”、“一陣風”,導致“兩頭熱、中間冷”,甚至滋生了僅僅埋頭填報表、搞統計等現象。三是群眾眼中的“送錢論”。在有些貧困戶眼里,扶貧就是送錢送物,去年送幾百、今年給一千,扣著帽子吃皇糧。解決這些突出問題,關鍵就是要拔除各個方面的思想“毒瘤”。其一,領導干部要堅持進村入戶,學習、研究精準扶貧工作。任何時候,政府行為都是最鮮明、最有力的導向,要推動精準扶貧真正常態化、機制化,組織大討論、開展大調研。其二,堅持扶智、扶技、扶干優先,引導群眾從思想上“拔窮根”。人窮最怕志短,扶貧必先扶志,我們應當杜絕盲目“送錢送物”行為,通過科學有效的舉措,引導貧困戶主動參與到自我脫貧的隊列中來。加強貧困戶的能力素質培訓,增強脫貧能力;加強村級組織建設,提升基層干部“雙帶”水平等,進而減少“輸血”,加強“造血”。其三,加大脫貧致富政策、典型宣傳力度,讓“貧困主體”自信起來。危房改造、雨露計劃、小額貸款等配套政策要及時與鄉村干部、“第一書記”對接,通過媒體播報、入戶宣傳等方式,解決基層群眾反映的信息閉塞、脫貧無門等困擾。
二、注重方式上的“三個轉變”
區別于普惠式幫扶,精準扶貧特點更為鮮明,在統籌部署的過程中,尤其需要注重方式、方法的轉變。一是在時限安排上,由“即時幫扶”向“長期堅持”轉變。扶貧開發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年前動員,年底脫貧”。實事求是地說,現在很多地方都出臺的扶貧開發攻堅工作計劃不盡科學、不盡合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理解一方面要合理調整脫貧計劃,鮮明科學脫貧導向;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建立和健全常態化的幫扶機制,明確駐村幫扶隊伍、“第一書記”、結對幫扶戶責任人3-5年時間不變,扎實打好“持久戰”、“攻堅戰”。二是在力量安排上,注重由“九龍治水”向“合力攻堅”轉變。由于統籌不夠的問題,現在有些單位既要在甲村結對共建,又要在乙村精準扶貧,精力、財力、人力都無法集中,扶貧效果自然一般。對于貧困村來說,單位多也帶來了各事務雜,“今天你要送表格,明天他要報方案”,工作上的盲目被動多了,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所挫傷,因此集中力量、統籌力量尤為重要。如一個單位原則上只安排到一個村結對辦點和扶貧幫扶。三是在項目安排上,由“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轉變。越是底子薄、條件差的地方,越需要項目的支撐。據調查,80%以上的貧困村難以爭取項目或者難以承接現有項目,一些地方連“出行靠走、通訊靠喊”的問題都沒解決。實事求是地說,現在基層項目是不多,但也不少,只是缺乏統籌、缺乏整合。我們應通過“村級摸底、集中論證、逐個甄別”的辦法,列出“缺口清單”,有針對性的安排一批項目重點支持貧困村的基礎建設和經濟發展。
基層扶貧情況紛繁復雜,很多問題需要辯證思考、靈活推進。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精準識貧與動態識貧。現在各地抓精準識貧的方式方法很多,群眾也普遍認可,但對于脫貧戶如何退出、新增貧困戶如何及時納入管理問題還缺乏足夠的思考和準備,一些因病新致貧人群意見很大。為此,在抓好前期精準識貧的基礎上,對貧困對象應要推行“數據監控、脫貧銷號、新增納入”的動態管理辦法,明確高于貧困線標準的要及時退出,低于貧困線標準以下的或因災因故而導致家庭貧困的及時納入。同時,引入群眾監督、貧困對象糾差糾錯機制,確保對象識別不錯評、不漏評。第二,扶貧到村與扶貧到戶。現在貧困村對于增收有兩種聲音,一種認為扶貧要先扶村,發展集體經濟;另一種認為扶貧就先扶戶,搞好自家營生。在實際上,我們更多地還是要把“村”與“戶”聯動起來,一方面鼓勵農戶發展特色種養、搞活個體經濟,另一方面還是要通過農企對接、農園對接,推動分散經營向集約經營、專業經營轉變,帶動貧困村與貧困戶同步發展生產、脫貧致富。第三,應保盡保與高保實保。一直以來,我們都在反復強調“應保盡保、擴面提標”,但一些補助標準確實“杯水車薪”,而在政策邊緣享受到紅利的,往往容易遭人口舌,引發基層矛盾糾紛。因此,對低保、危房改造等優惠政策,在“應保盡保”的前提下,可以探索嘗試“控面提標、分步分類”模式,縮減項目指標、提高補助標準,避免撒胡椒面,讓最困難的人享受到最有效的幫助。
三、建立落實上的“三項機制”
解決落實問題,最根本、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強化機制制度保障,以制度強化責任、強化考核、強化監督。一是分任務,建立責任清單制度。我們在制定脫貧計劃時,要特別注重分類分派,把幫扶任務劃分到具體的部門、明確具體的責任人、幫扶措施和完成時限,讓所有人都知道該做什么、何時做完、做成什么樣。二是抓落實,建立專項考核制度。精準扶貧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最實在的民心工程,不能只做規定動作、更不能搞表面文章。我們要把扶貧工作納入政績考核、績效考核和干部選撥任用和年度考核評比的評估范圍,實行單獨考核;把扶貧任務完成情況納入地方、部門考核的重點內容,按季兌現獎懲;把貧困人口收入、貧困人口減少數量等指標量化,與領導干部績酬直接掛鉤,每月逐村逐戶核實,讓幫扶工作成為干部比作風、比作為的“賽場”和“考場”。三是保穩定,建立群眾評議制度。扶貧是為了解決問題,決不能扶出新問題,必須要群眾答應、群眾滿意。比如“窮人帽子富人戴”、“甲事的票子乙事用”等現象,群眾勢必會講、會鬧,既不利于工作開展,更不利于基層穩定。針對這一問題,必須進一步加大在貧困戶認定、資金使用等敏感環節的公開公示力度,著力拓展群眾評議渠道,組織貧困戶、“兩代表一委員”、基層群眾與各級領導直接對話交流,請群眾監督、讓群眾說話,強化干部問責,確保精準扶貧工作整體平穩有序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