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永樂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文化旅游視野下非物質文化的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全人類提供多樣化的文化選擇,也是一個民族文化延續的血脈。接著提出了文化旅游視野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策略。包括堅持文化自覺,增強保護意識,挖掘旅游產品的特色非物質文化產業內涵等。
關鍵詞:文化旅游 非物質 文化遺產
中圖分類號:G1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8-0-01
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建設優秀的文化傳承體系,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打下堅實的基礎”。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其保護和利用成為民族文化研究的重要工作。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面臨著世界經濟與文化產業之間的利益爭奪,文化旅游視野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文化旅游視野下非物質文化的價值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也是民族精神家園。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延續的載體,蘊含著民族文化歷史記憶,屬于積累、傳承文化的社會文化形態,聯系著過去與現在,也影響著人類社會未來的思想價值走向。在現代化進程中,文化旅游視野下非物質文化開始呈現出新的意義,價值含量豐富,主要表現如下:
1.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全人類提供多樣化的文化選擇
站在世界范圍來看待非物質文化保護問題,非物質文化為人類提供了多樣化的文化選擇,要保留各自非物質文化的特點,才能給子孫后代更多的選擇,確保全人類共享非物質文化保護的成果,讓后世享受到文化選擇的多式多樣化。假如我們處在單一的文化模式情況下,那么怎樣去尋找豐富化的娛樂生活,如何找到精神寄托,怎樣在滿足物質需求的同時獲得精神享受?只有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才能彰顯出豐富的文化形式,各自發揮其優勢,給其他文化形式提供借鑒,同時吸收別的文化的長處,讓自身更好的發展。
2.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文化延續的血脈
作為民族文化延續的血脈,非物質文化是不可割斷的存在。事實上,非物質文化是民族進行自我認知的憑證,也是民族延續和走向未來的重要推動力。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之間的紐帶和橋梁,沒有這個聯結點,過去與未來之間就會出現文化斷層,不能帶給后續發展的動力,民族記憶也會出現斷層,甚至出現精神空虛的局面。在經濟發展大潮中,不能因為要發展經濟就切斷民族歷史記憶。我國著名的學者馮驥才就曾經提出過這樣一個觀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普通百姓創造的,也是群眾普遍認同的,但是卻被大眾認為是底層文化長期被忽視。但是非物質文化屬于養育我們的生活文化,我們都是在這樣的文化中成長出來的。畢竟它是民族特性特征的直接表達,具備各自的認同感,還具備很大的凝聚力。就像中華民族的性情,并不是只體現在故宮與頤和園的建設上,主要是鮮明的體現在民俗節日中。”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本質的體現,更是民族文化延續的血脈。
二、文化旅游視野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策略
1.堅持文化自覺,增強保護意識
所謂文化自覺就是我們對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確文化的來歷與形成,還要看到其特色與發展趨勢,這是加強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的重要前提和基礎。當非物質文化跟其他文化之間出現碰撞的情況下,更要堅持文化自覺,在文化傳承中找到正確的方向。要用文化自覺意識來審視本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其現代價值,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此外,要喚醒民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熱愛和保護之情,通過開展各種宣傳讓非物質遺產保護“走進”民眾的生活,在社會范圍內形成一種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風氣,讓每個公民都為我們擁有燦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感到高興和自豪。
2.挖掘旅游產品的特色非物質文化產業內涵
在發展文化旅游過程中,可以采取的途徑比較多,像開發相關產品以及規劃旅游路線等。通過分析當前很多文化旅游發展模式可以看出,存在很多共性問題,主要表現就是產業特色性不突出以及產品單一等。當地政府要認識到這些,在對旅游資源開發的時候設置一些特色景點,在傳統文化中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給游客一種綜合性的文化體驗。比如,生態旅游度假項目開發,就可以充分發揮當地的生態旅游優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挖掘,結合特色化美食、傳統廟會等,在旅游業中融入文化內涵,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這個生態度假項目的旅游品味。以此作為亮點來吸引來自各地的旅游者,經濟效益明顯。總之,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宣傳,通過多樣化的方式開展非物質文化宣傳知識,打造地方特色化旅游宣傳載體,通過電視、報紙以及其他新媒體等形式,也可以舉辦大型節日活動等引發社會的關注和支持,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在網絡化迅速發展的今天,文化旅游發展可以依托網絡平臺進行推廣,讓更多的人看到文化旅游信息,提升知名度,讓其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和保護的重要平臺。
三、發揮文化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作用
在地方文化發展中,文化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對地方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起到了很強的推動作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也要充分發揮文化館的職能,。當公眾走入文化館中,迎面而來的就是濃厚的文化氛圍,能夠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蘊。對于文化館來說,更適合公眾獲取和交流文化知識,感受文化魅力,屬于公益性的文化機構。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文化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作用也有目共睹。收集工作的開展是文化館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前提,可以說,沒有收集工作就無法開展保護工作。在收集和整理非物質遺產的時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一方面,可以在地方文獻中進行收集,地方文獻記錄的比較全面,找出那些跟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檔案資料,這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申報等打下基礎;另一方面,文化館跟其他文化機構聯合,結合地方的實際情況,組織專業人士深入民間進行實地考察,針對特色化的非文化遺產制定專題,收集圖片、視頻以及聲音等資料,建立專業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庫;還有一個方面就是明確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的每個環節,包括所需要的資料,要建立專業的檔案資料室,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強大的后盾。
參考文獻
[1]宋河有.非物質文化旅游資源在旅游中心城市的有形化利用研究[J].現代城市研究,2017(10):45-46.
[2]劉瑩.非物質文化視角下茶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策略[J]. 福建茶葉,2017(45):12-13.
[3]鄭四渭,貝勇斌.非物質文化旅游資源價值補償運行機制初探[J]. 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8(10):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