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燕
【摘 要】電子書包作為數字化的知識庫,以其無法替代的優越性被廣大師生認可。隨著電子書包的發展,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在發生變化,合作學習漸漸成為主要的發展趨勢。筆者在應用電子書包功能的同時,致力于研究在電子書包的環境下,學生的合作學習狀態。希望能以一種新的學習模式,促進學生間的合作學習,推進合作交流的發展,形成系統的數學思維。
【關鍵詞】電子書包;合作學習;學習模式
電子書包,從廣義講,是數字化知識庫,作為教學資源的一種,可以存儲圖片、聲音、視頻和文本文檔等數字材料。早在2002年,臺灣國立中央大學陳德懷教授曾提出:電子書包是一種個人可隨身攜帶,且具有電腦運算、儲存和傳送數位資料和無線通訊等功能,并支持使用者在不同場地進行學習的工具。這個定義強調了電子書包是一種學習終端,符合當時人們對電子書包的理解。但作為信息技術的領跑者,從它誕生時,人們就在不斷改進并賦予它新的功能,要以此轉變教學方式、學習方式以及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方式。
在電子書包的影響下,合作學習漸漸成為主要的發展趨勢。通過同伴之間的溝通交流、團結協作,交換各自的方法、資料和成果,能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建立起學習的共同體。筆者在應用電子書包功能的同時,致力于研究電子書包環境下學生的合作學習狀態,能以一種新的學習模式促進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形成系統的數學思維。
一、電子書包環境下合作學習的模式結構
在傳統的合作學習模式下,學生的合作交往能力、創新精神以及社會競爭意識都能得到發展,但同時也存在容易受到時間和空間因素限制的缺陷;對個別學生的影響具有不確定性;合作學習不一定是適合每一個兒童學習的最佳方式。這些缺陷,往往使合作學習的開展變得倉促或流于形式,而電子書包環境下的合作學習就可以避開這些問題。
在電子書包的大環境下,合作學習模式的基本流程是“情境預設,發現問題→小組合作,探究發現→全體交流,解決問題→拓展延伸,深化思維”。在“情境預設、發現問題”的環節中,教師把與本課有關的微視頻、電子教材、相關鏈接等上傳到電子書包中讓學生提前閱讀,學生可以在不懂的地方作記號,向組內成員或老師提問,用電子書包及時記錄并上傳。“小組合作,探究發現”環節需要在課堂中實現。教師需要組織學生以小組學習的方式,利用電子書包開展學習活動。學生在相互學習、共同進步的同時學會與他人合作;“全體交流,解決問題”的環節則是在前面經歷的基礎上,把線上交流融入到線下交流,通過組與組之間的交流匯報,將知識內化。這個環節中,電子書包可以提供大量的數字化工具,輔以習題反饋、在線測試、游戲通關等手段,共同完成合作學習的過程;“拓展延伸,深化思維”則需要用電子書包收集課堂上學生的反饋結果并及時分析,提供分層評價的依據。
二、電子書包環境下合作學習的氛圍營造
合作學習一般以小組活動為載體。在活動準備階段,教師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優勢互補”的原則來確定小組成員,以保證每個成員個體都能發揮最大的優勢,形成“組內成員合作、組間成員競爭”的合作關系。
具體操作時,小組內成員以4—6人為宜,組內成員可以相對固定,也可以根據任務需要靈活分組。一般以學生自愿組合為主,教師后期參與微調為輔。小組成員自主命名,組內設立發言人、記錄員等相對固定的崗位,在不同的任務下有攝影師、監督員、保潔員等臨時崗位。成員可根據自己的性別、性格、特長等競爭上崗、合理分工,形成組內既有合作也有競爭的狀態。
三、電子書包環境下合作學習的案例設計
(一)課前導學,適度預設
有效的預習能提高學習效率,發展自學能力,為將來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而在電子書包環境下進行預習,就可以通過多種不同的形式,多方面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如在教學蘇教版三年級下冊“千米的認識”時,教師可借助電子書包讓學生提前接觸千米。在課前設計戶外實踐活動,在家長的協助下,分別用步行和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的方式來體驗1千米的長度。記錄開始時間和結束時間,并分別算出時長。這樣從生活中比較常見的場景入手,多角度的感知并獲得深刻體驗,不僅能建立起1千米的空間直覺,還能準確建構1千米的單位長度觀念。
整理后將實踐時的視頻、照片、感受等及時上傳,形成學習資源,讓學生可以隨時觀看和討論。這樣,就不再有時間和空間的局限,為在課堂上進一步認識1千米奠定實踐基礎和生活經驗。
(二)自由選擇,彰顯個性
電子書包背景下的課堂中學生人手一個學習終端,可以自主選擇感興趣的課題進行研究。如蘇教版三年級下冊“混合運算”中,安排的前兩部分內容:第一段是乘法和加、減法的混合運算,第二段是除法和加、減法的混合運算,這屬于兩個并列關系的教學內容。在平時的教學中一般都會分成兩課時進行教學,但很多學生在經歷了第一段的學習后,就已能掌握第二段的內容,完全可以將兩課時合并成一課時,從而提高學習效率,縮短學習周期。
課上,讓學生自己提出兩步計算的數學問題,再將這些問題進行分類、歸納,提煉出這兩種類型的數學問題,學生即可在終端上自由選擇問題進行研究。研究同一種類型的學生可以選擇同伴的頁面瀏覽,并用點贊、符號、文字等形式進行討論。教師在后臺可以隨時關注各小組的學習進程和反饋情況,發現有困難的小組也可以適時予以點撥。
因為過程是公開的,他們總會將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現出來。這種開放的學習過程,一方面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權,大的激起他們的學習欲望和表現欲;另一方面,激勵他們去觀看、學習并評價別人的學習過程,能最大可能地激發其學習潛能。
(三)分層作業,自主發展
同一個班級里的不同學生,學習效果也是不同的。如用統一的作業,會讓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卻“吃不了”,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兩級分化。而分層作業不失為一種有效而可行的方法,而分層作業也有弊端:學生人數多,差異大,分層布置和批改都難以操作。但在電子書包環境下,這個問題可以被迎刃而解。課堂上,電子書包能針對學生的練習反饋全面了解效果,對數據及時分析,從資源庫中調動相應難度的習題,生成新的課后練習及學習策略指導。學生只要根據自己的水平選擇練習即可。這樣,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一次次的挑戰中,提高自己,建立信心,完善自己。
四、電子書包環境下合作學習的評價量化
跟傳統的課堂比較,電子書包環境下的課堂的最大優點,就是能及時采集數據并作出分析。教師可以利用自動統計、拍攝、廣播、錄音等功能,了解學生合作學習期間的情況,及時生成課堂評價。為此,筆者專門制定了合作學習的評價量規。
量規包含三個評價項目:組內成員,團結合作;展示成果,匯報交流;樂于傾聽,尊重他人。每個項目分設四個標準,分自評和互評兩組。四項標準都不能達到不得星,能達到其中一項就得一顆星,每項最多可得四顆星。“組內成員,團結合作”的標準是:能完成自己的任務;能幫助其他組員共同進步;能虛心接受別人的建議,態度誠懇;能根據別人的建議作出有效改進。“展示成果,匯報交流”的標準是:全體組員參與匯報;能完整的闡述合作學習的過程,層次分明,條理清楚;能以恰當的方式呈現合作過程;交流時態度大方,語言清晰流暢。“樂于傾聽,尊重他人”的標準是:注意傾聽其他組員的匯報;能對其他組的學習做出客觀評價;對其他組能提出有效的改進建議;態度誠懇,方式合理。
這種量化標準在每次的合作學習中都能適用。長期訓練后,學生的主體地位能得以提升,習慣主動參與、自我反思和自我發展,而教師通過后臺也能夠縱觀全局,及時掌握評價情況。
總之,電子書包的應用更多的是帶來了教學模式的改變,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了學習效率。電子書包環境下的合作學習方式,既能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又能讓組內成員集思廣益,組間成員良性競爭,是一條提升學習能力的有效路徑。
【參考文獻】
[1]陳德懷,林玉佩.啟動學習革命——全球第一個網絡教育城市亞卓市[M].臺灣:遠流出版社,2002:195-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