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素麗
摘 ? ?要: 本文立足于文本與學生,以解決學生難點、疑點的突破性拓展,感悟文本內涵的深入性拓展,領悟文本表達方法的對比性拓展,多學科融合的整合性拓展,尊重學生個性體驗的發散性拓展這五大策略為基點,精心設計拓展的訓練點,從而提高拓展教學的有效性,讓學生在有限的語文課堂內掌握大量信息,提高聽說讀寫能力和語文素養。
關鍵詞: 小學語文課 ? ?拓展教學
一、課堂拓展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語文課程標準》在論述構建開放、活力的語文課程時指出:應進一步擴寬語文學習途徑及語文知識應用領域,積極引進現代化高新技術應用于語文學習之中,同時注重跨學科、跨領域的學習,使每一位學生在不同學習內容、學習方法交叉應用中理解并掌握理論知識,從而實現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的目標。然而在重視課堂拓展必要性的同時,卻在一定程度上忽視拓展的合理性、科學性及實效性,課堂拓展中的問題體現為拓展偏離語文基本特征、拓展目標單一、拓展方式存在形式化的現狀。之所以會產生這一系列問題,主要原因為:
1.部分教師對于拓展的目的性認識缺乏
拓展的目的是正確引導學生關注學習,并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掌握所學內容,同時起到培養與鍛煉學生思辨能力的作用。在開展語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必須結合講授內容,對拓展教學的“度”嚴加把控,只有在確保學生理解教材內容的前提條件之下,才可以將知識拓展到更廣層面、更深層次,拓展才會發揮實質性作用,價值才會得到體現。但是一些教師并未深刻理解拓展的本質性內涵,重點難以突出、難點難以把控,拓展教學僅流于形式,導致學生難以學到“真知識”,課堂質量較差。
2.部分教師對于拓展功能的多元性認識不清
教師應從不同層面、不同視角對課堂拓展功能進行深入地挖掘,從拓展目的的視角進行分析,主要包括拓寬視野、突出重點等。但一些老師卻將拓展定義為知識信息的疊加,并未把拓展內容、教材高效融合,拓展功能難以充分展現。
3.部分教師對于語文的工具性認識不夠
語文教育教學的實質是逐步培養與鍛煉學生理解與應用語言文字的基本能力,使學生掌握較強的聽說讀寫能力,從而為學生培養道德品質、提高文化素養、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打下堅實的基礎。但在開展拓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一些教師將人文性作為重點,并未充分發揮與展現語文工具性的重要作用,“文、道”分離,在教學過程中語言文字訓練未得到重視,使學生思維處于固化、封閉的狀態,人文熏陶無從談起。
二、解決策略
基于語文拓展教學現狀,我們開展了關于在語文課堂中如何實施有效拓展的實踐探究,以解決學生難點、疑點的突破性拓展、感悟文本內涵的深入性拓展、領悟文本表達方法的對比性拓展、多學科融合的整合性拓展、尊重學生個性體驗的發散性拓展這五大策略為中心,精心設計拓展的訓練點,從而確保拓展教學可以發揮實質性作用。
1.解決學生難點、疑點的突破性拓展
參照新課改的基本要求與規定,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以“以人為本”理念為核心。教師在深入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基礎之上,以學生學習需求為切入點,并把“學生如何學”作為研究主線,將學生不易理解的難點與重點作為關鍵,及時找出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然后高效拓展,使信息與信息之間保持高度鏈接,以此達到突破難點、掌握重點的目的。
如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時,由于學生并不了解文章時代背景,對“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難以理解,因此老師在開課前特意講解了時代背景,妥善解決了這一難點。
2.感悟文本內涵的深入性拓展
從本質意義上講,文學作品是語言藝術,作者借助描述物、人、景等形式充分表述自己在取舍、褒貶、愛憎等方面蘊含的情感價值觀。在諸多情況下,作者的意愿、見解、觀念均是藏而不露的,有時與全文融合,有時隱含于文中的某句話、某個詞。文本閱讀主要是利用深入思考、切實感受、細細品味等方式對作品主體內涵進行充分的挖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正確引導學生利用獨特眼光對文本內容進行深刻地感知,然后借助縱向挖掘、橫向比較的形式,結合時代背景、文本內容,使學生自主探究文章主題,并深切感知作者的情感。
如六年級《老人與海鷗》這篇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話是描寫老人的外貌和衣著的。雖然只有簡短的一句話,卻是10年來老人對海鷗深情熱愛的一種體現。在處理這個句子時,老師本著以讀為本的理念,在學生對三個“褪色”有了初步理解的時候,補充了一段資料:老人每月308元的退休工資,有一半以上都用于買海鷗的食物……在內容增厚的前提下再通過重點詞句把握句子內涵,通過情境誦讀再現當時的場面。這段材料的補充,更讓學生看到了老人的無私,自己可以“苦”一點,但不能“苦”了海鷗們,從而更能體會到老人與海鷗親人般的情感。
3.領悟文本表達方法的對比性拓展
在學習一篇課文時,首先要深入理解與分析課文內容,并切身感受文章深刻內涵,但是從語文學習視角講,不能僅停留于課文內容理解層面,還應當對語言形式、文本表達方式等進行重點關注。理解文章內容,就可以了解“文章寫什么”這一基本問題,而領悟文章表達方式之后,便可以理解“文章怎樣寫”的問題,這才是閱讀教學的重點。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正確引導學生從更深層次理解課文內容,另一方面要幫助學生探析本文語言的藝術性與表述性,如此才能實現人文性、工具性的高效統一與融合。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之中進行文本表達方式的對比拓展、同一寫作方式的不同文章引入拓展、優美語言仿寫與理解的拓展等,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語言表達的理解,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如教學《春雨的色彩》這一篇文章時,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教師要讓學生模仿課文的寫法,用“(?搖 ? ??搖)說:‘春雨是(?搖 ? ??搖)色的。你們瞧,春雨(?搖 ? ??搖)在(?搖 ? ??搖)上,(?搖 ? ??搖)。”的句式寫寫你眼中春雨的色彩。班中有一位學生按照課文的寫法寫了一篇文章。
這樣的拓展仿寫,讓學生在模仿中學會規范地表達,有助于提高表達能力。同時又讓學生積累詞語,明白同一種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詞來表達。如“落”,為了避免重復可以用“淋”“滴”。通過這樣的仿寫,學生領悟“春雨本身是無色的,但是卻能給大自然帶來萬紫千紅”的含義。
4.多學科融合的整合性拓展
突破學科制約的語文綜合性學習實質上是進一步拓寬語文學習、語文知識應用領域的重要手段,積極引入現代化高新技術應用于語文學習中,確保學生在學習模式交叉、學習內容融合中掌握更加全面、豐富的知識,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習效率,并掌握較強的語文實踐能力。在多學科交叉之中,充分展現語文知識與能力的應用,逐步提高學生的多遠智能,穩步提升學生的素質,使每位學生在不同領域均可以運用語文知識。
(1)與美術課整合
《黃山奇石》主要是圍繞四塊奇石進行重點論述,四塊奇石分別為“猴子觀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雞叫天都”,目前正使用的人教版語文課本之中,前三塊奇石均配設了插圖,唯獨“仙桃石”沒有,對于此種該采取何種方式呢?教師基于此點開展“仙桃石”配圖設計活動,使學生反復閱讀文章、理解文章內涵,并找出與“仙桃石”有關的關鍵詞,參照其他三幅插圖進行繪制,從而在讀、找、畫中增強學習效果。
(2)與音樂課整合
教師在教學《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古詩時,一開始就抓住文本,依托文本進行有效拓展,播放《煙花之月》這首歌并出示歌詞,讓學生聽完之后說說聽出了什么。從音樂中讓學生初步感受李白與孟浩然之間的情感,為學生理解古詩奠定基礎。
(3)與科學課整合
《雪孩子》這一課,雪孩子為了救小白兔變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云。在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雪孩子怎么會變成一朵云呢?老師并未將答案及時告知學生,而是采取引導的方式,使學生認真觀看“雪化成水、水蒸發至空氣中并形成云的整個過程”的教學課件,讓學生了解這一科學知識。在學生明白“雪變成云,云變成雪”這一常識之后,抓住文中的空白處,或聯系課文,或聯系生活積累,展開想象,讓學生續編故事《雪孩子回來了》,使文本變得更具體、詩意,從而充盈起來。
5.尊重學生個性體驗的發散性拓展
閱讀是一種生命活動、自由生活、精神生活、智慧生活,關于文本的理解,每個人的意見均不相同,孰是孰非,無可定論,文本意義并非在于文本內容,主要體現在文本與讀者的交流,文本吸引讀者,而文本又是讀者所撰寫,因而讀者、文本之間是相互促進、相互推動的關系,閱讀教學最終要回歸至生活之中,打破文本制約,內在要求是尊重每位學生對文本的不同理解與感受,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所以,在教學拓展延伸過程中,應尊重學生的學習個性。
通過實踐研究,這樣的拓展教學豐富和拓寬了語文課程改革內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師處理教材、活用教材的能力。同時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開闊他們的知識視野,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拓展”在閱讀教學中呈現了靈性的一面,但是要注意避免盲目性、隨意性。教師要從文本出發,認真解讀文本,根據教學目標,重組整合,優化教學。只有確保拓展資源、文本之間具備高度融合性與相似性,才可以使拓展資源在閱讀課堂中綻放智慧之花,使課堂充滿生機,成為語文課堂的和諧之音。
參考文獻:
[1]何克抗.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1998.
[2]余文森,鄭金洲,主編.新課程語文教與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3]于永正,主編.名師課堂經典細節·小學語文卷[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4]卞金祥,主編.名師最受歡迎的特色教學藝術[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5]巢宗祺,雷實,陸志平,主編.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