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雅娟
【摘 ?要】語文學科是一門飛揚著作者靈性的學科,是具有濃郁人文特色的課程。它不僅是一門培養學生分析和運用語言能力的課程,更是陶冶情操、發展個性、培養人格素質的特殊載體。小學語文教師要學習新課改精神,根據現行新課標教材和學生特點,將人文關懷、人文教育滲透到語文教學中。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人文精神;課堂;寫作
新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使學生“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小學語文教學要提倡人文關懷,人文教育應該滲透到語文教學的每一個角落。
一、語文教學中貫穿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當今社會,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物質商品琳瑯滿目,品種繁多,人們的生活需要已在極大程度上得到滿足,可越來越多的人卻感到精神上的空虛,由此延伸出一些精神疾病,甚至成為一種社會的病態。究其根源, 我們可以發現許多人在青少年時代就缺少追求,精神世界呈現蒼白狀態。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固然有很多,但與我們的教育越來越缺少人文情懷是脫不開干系的。審視今日教育,其價值取向之偏頗在于過度地為實用和功利而進行教育。學校偏重于科學教育,疏忽人文精神的培養和關懷;重視教會學生生存的手段,疏忽引導學生懂得生活的意義。片面強調人的社會性,漠視人的個性,功利因素成為主導,人成為社會的工具,教育則成為創造工具的手段。時代呼喚新教育,要變“人為”的教育為“為人”的教育,教育應該更多地考慮個體的自身發展。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在語文教育中要注重人文情懷的滲透。尤其部分學生精神家園迷失、人文關懷淡薄、行為方式失范,甚至還產生校園暴力、網上犯罪等現象,這些不僅反映了校園科學精神的不足,也證明了人文精神的失落。重建學生的價值理性、呼喚人文關懷已成為語文教學的必然,教育應使毎位學生都體會到被尊重、被關愛、被善待的快樂,使我們的語文教學從對學生的關愛中體現人文精神。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人文情懷的策略
(一)教師要注重對自身人文素質的培養
教育是一種以素質培養素質,以靈魂塑造靈魂,以人格影響人格的過程,這就強調了教師素質在素質教育中的重大意義和特殊作用。“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可以說,人文教育的順利開展離不開教師良好素質的影響。從教育者和受教育兩個方面來講,教師和學生一樣,都是人文教育的主體,從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的角度來看,在素質教育時代的新一代教師,尤其需要注重對自身人文素質的培養,以達到更好的教育學生的目的。
(二)對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培養
從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開展方式上來說,課堂教學是最普遍、最直接的人文情懷培養途徑。一方面,課堂對小學生來說是最容易接受的學習方式,也便于教師集中管理,發揮語文教育資源的作用。另一方面,課堂教學是基于師生互動模式展開的,根據“新課標”的相關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這更有助于“人文情懷”在學生思想中的滲透,具有“潛移默化”的效果。
課堂是一個相對有限的空間,能夠利用的主要資源是語文教材,在素質教育理念下,我國的小學語文教材有了很大的革新,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其中很多文章、詩詞都蘊含著濃郁的人文情懷。以古詩為例,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人文情懷的重要載體,它具有“音樂美、韻律美、建筑美”的特征,不同風格的詩人所呈現的作品,或憂國憂民、或謳歌生活,或婉約動人、或汪洋恣肆,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還有助于對學生想象力的開發。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閱讀、寫作、引用中融合古詩,加之動人的講解和描述,將詩詞中的意境、情緒描述出來,這對小學生能產生極強的心靈觸動,具有“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妙處。
(三)在日常行為中培養小學生的人文情懷
古諺有云:“親其師、信其道”,《師說》中又描述道:“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可見教師對學生的直接影響是很大的,根據現代教育心理學分析,小學生對老師的言行舉止最為敏感,往往會在不假思索、不辨對錯地模仿。因此,在日常行為中培養小學生的人文情懷是一個重要途徑。
教育的職能發揮并非只在課堂,課下依然重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的影響更大。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對語文教材中的內容熟悉,自身也要涉獵廣泛,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質和文學修養,由此形成“腹有詩書氣自華”的人文氣息,這樣才能在不自覺中影響學生,引導他們開啟人文世界的“大門”。人文情懷,可以理解為“人的情懷”,但它提倡“以文載道”,這是中國傳統文化能夠形成深厚底蘊和豐富沉淀的原因。日常言行中,教師可以借鑒語文教材中的人物、語句、故事等教育學生,鼓勵他們按照“先哲圣人”們的言行約束、要求自己。
(四)寫作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
教育有效性的基本保障是“理論聯系實踐”,寫作是語文教學中的一項基本任務,也是學生提升人文情懷的重要渠道。但在日常教學中,閱讀、背誦、講解等還停留在表面,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而寫作是一個獨立思考和系統表達的過程,無論是記敘文、說明文或議論文,都需要學生經過深思熟慮才能說清楚、說明白,這個過程中,人文情懷的精神氣質能夠融入作品;在寫作教學中,教師不應過分提出“命題要求”,而應在選題、立意、表達方向等方面引導,幫助學生由淺入深,不斷豐富,例如,教師可通過一件普通的生活小事,引導學生向信任、親情、誠信等方面思考。
同時,在寫作教學中培養人文情懷還要遵循一個基本原則,即“真實性”,小學生的寫作能力較低,這一時期是他們心理和思想的塑造關鍵期,不應該強調華而不實的文風或夸張的辭藻堆砌,而要融入生活、源于生活,做到情感的真實留戀、觀點的真實表達,這樣才能體現出富有童真的人文情懷,要堅決杜絕“樣板文章”,鼓勵學生思維發散。
(五)課堂評價要體現人文情懷
第斯多惠說:“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喚醒、激勵和鼓舞。”諸多名師也認為鼓勵是教育的法寶,是最廉價的潤滑劑。實踐證明,鼓勵可營造寬松、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學生在這種自由的空間里可與教師、學生進行心靈的碰撞、生命的融合,不斷地獲得成功的體驗,進而走向成功。
在語文對話中,教師和學生都應是課堂的主體部分,應共同構筑起交流的平臺。在課堂對話中,教師要多傾聽學生的心聲,愛護學生、包容學生,以真誠、寬容的態度面對學生,與學生坦誠地交流,給學生以熱心的幫助和有效的指導,同時,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也影響和感染著教師,這就能完成師生學習共同體的目標,達到師生共同成長目的,使教學向最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方向發展,使師生關系融洽和諧。
總體而言,語文教學是培養學生人文情懷的有效途徑,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也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可能小學生不能從宏觀層面或深度內涵上了解“人文情懷”的意義,但它卻能使學生從小樹立“何為人的本質”的基本認識,在日后的學習中會不斷汲取人文營養,主動接受人文熏陶,豐富自己的精神內涵,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
【參考文獻】
[1]羅洪發.小學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J].才智,2015(23)
[2]繆華莉.淺議小學語文教學中人文素養的培養途徑[J].亞太教育,2016(18)